天使行动

——回眸庚子年初疫情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张锦红

2020年11月19日11:13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一线二线都是战线

随着疫情的发生,全国各地来驰援武汉的人不少,为解决驰援一线的医护人员生活问题,武汉各大地区的酒店都对来武汉的医护人员免费提供住宿,院感组成立了专门的院感小组,对大家的生活起居作了安排。因为天气骤变,突然降温,打雷、闪电、吹大风、下雨、下雪,冷飕飕的。贴心的组织特地为大家分派了电热毯、被子、生活用品等,为一线的战士们做好了后勤保障。

如果说与患者面对面的一线很重要,那驻地消杀组的队员们也是缺一不可的,他们中其实有许多人都是战斗于一线的医护人员,为了让伙伴们能早点安全回到房间洗漱休息,轮休的伙伴就会去参与消杀组的工作。

冬梅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在轮换休息时主动承担了德阳组所住酒店的消毒工作,上班时间是下午16:00到晚上24:00,任务就是对每一位下班回来的伙伴进行严格细致的消杀,确保每一位回酒店的战友从头到脚全面消毒杀菌。她认真地重复着简单的动作,一点不敢大意,这可是关系到每一个伙伴的生命的。

鲍冬梅正进行消杀工作。图片由作者提供

风大雨大的江城初春夜还真冷,可只要还有一个一线的伙伴没回驻地,她们就一直坚持在这里等待他们回来,24:00,最后一批伙伴回来了,严格按洗消步骤为他们进行清洁消毒后,她才放心地下班。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冬梅心里很感触,亲爱的队友们,在这风雨交加的夜晚,你们辛苦了,为了武汉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一起努力加油!

感动

又到了该进舱的日子,冬梅和伙伴们也都已完全熟悉了舱里的工作,操作起来也给患者带来治疗的信心,也拉进了与患者的距离。她无暇顾及太多,只想集中精力与保存体力把这一仗打好,因为接下来的这场战斗还是很艰苦的,也更是对身体素质和体力的考验。随着工作进入正轨,心也踏实下来。

入舱后,她与伙伴们认真细心地照顾着每一位患者,一刻不停地在所负责的区域巡视病房、监测病人体征、将病人的口服药品送到床前、处理一些新入院病人及转出病人的手续,与他交流,在照顾好患者的同时,他们还想方设法安抚患者,有些病人有些郁闷、恐惧、焦虑等情绪,一旦察觉就去与他们沟通交谈,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让他们不要害怕,耐心做好安抚工作,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还与患者一起做操、跳广场舞,这样既可以帮助患者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又安慰他们的心理,帮助他们宣泄心中的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鲍冬梅带领患者跳舞。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方舱医院里,总有一些让人心痛和感动的事。

在冬梅负责的区域里有一位患者名叫王**,阿姨今年68岁,自进舱已来,情绪一直不太好,老是闷闷不乐,在给她量体温的时候,发现这一情况,冬梅便问她需不需要帮助,她却急忙捂着嘴推辞说:“你别过来,这里脏。”,冬梅走过去轻拍着她的背说:“不要紧的,阿姨,我陪着你。”。一边安抚着老人,一边听她讲自己家里的事,让王阿姨的情绪平静下来,老人紧紧地拉冬梅的手,眼里含着泪光感激地看着她,喃喃地说着些感谢的话,冬梅明白她的心情,一边安慰她一边冲她微笑着,可面罩挡住了脸,阿姨看不到这份暖暖的笑意,她便开玩笑地说:“阿姨,啥也不用说,等你病好了,请我吃碗热干面就得了!”王阿姨笑了,笑得很开心。在这个时候,心灵的安抚比药物的作用还重要。看到她情绪稳定了,冬梅帮阿姨倒好开水,照顾着她服了药,让她好好休息。

队员们还特地为患者建了一面心愿墙,让他们将自己的心愿和愿望写出来、说出来,能办得到的就尽快让他们实现,这样一来医患之间有了更好的沟通,二来可以缓解她们的紧张、恐惧、焦虑的情绪,希望帮助她们早日康复,战胜病魔。就如他们中有位病友所说:我以为自己会因为这个病而永远离开人世,但是因为你们,我又坚强的抗过来了。

2月19日下午,徐助伟医生在看完病人后,看着心愿墙上贴满的心愿笺,也忍不住写下几句祝福的话,正想往上贴时,一位70多岁的白发老奶奶走了过来。“你是不是四川医疗队的?你们太辛苦了,我这里有几个苹果,你吃点吧。”但医疗队有规定,在方舱医院内是不能吃喝,也不能带食物出舱的,老人的心意他只能婉言谢绝。在与老人闲聊中得知,她的老伴也是一名确诊患者,前段时间病情危重,经过四川医疗队的全力救治后目前情况趋于稳定,所以她对四川医疗队很是感激。

在老人准备离开时,突然红着眼对徐医生说了句“对不起”,当时徐医生并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听老人说出的一番话,却被那朴实的话语感动得差点落泪,老人说:“春节本就是万家团圆的日子,这时候你们应该在家里陪着父母、爱人和孩子,其乐融融地享受安逸的生活。因为武汉发生了疫情,你们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迢迢赶来救治我们,每天好几个小时不能吃喝不能休息,作为武汉人,觉得太对不起你们了。”。 

在方舱,没有医患矛盾,有的只是相互的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一份温情。冬梅说有一天她正守在分管单元的门口时,一位老大爷从面前经过,还没走出几步,老大爷突然回过头,深深地给她鞠了一躬,一句话也没说就离开了,等她回过神来赶紧向老大爷鞠躬回礼。那一刻,真的无需太多的言语,就这一个动作,已让她感到了温暖和希望。

徐医生说:在方舱医院,无时无刻不被这座城市感动着。与病人交流时,如果他们突然感觉自己想咳嗽了,总会下意识退后几步,把头侧向一边;很多病人希望早点治愈出院,只为能尽早捐献血浆帮助更多的人……这些点点滴滴的感动,正是激励着我们的天使们一往无前战胜病魔的动力。

一同去武汉的姚红蕾说:在每个忙里偷闲的时间里,我喜欢坐在窗边,去感受这座城市,起初我想着“一场疫情还真让一座繁华的城市变成了空城,这座城市现在该有多么脆弱,因为这飞来横祸,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多么大的隔阂!”。但渐渐地,我发现,它似乎并没有我想的那么软弱,在无尽的黑暗中,它努力地绽放自己的光芒,你看到了吗,它是救护车上闪烁的警报器,是环卫工人衣服上的荧光条纹,是在城市间穿梭的外卖小哥的车头灯,是夜晚时的万家灯火,是病人眼中闪烁的充满希望的光,星星点点,却已足够明亮。大家并未在黑暗中变得孤单,而是携手寻找光亮,这座城市从未变得冰冷,你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后,阳光已散落每个角落。

惊魂一刻

工作中的李元洁。图片由作者提供

2月15日夜,轮到李元洁值凌晨2点到早上8点的班。她到班后,虽然患者都在休息,但并没有丝毫放松,仍不间断到病区巡查,以便发现患者的病情及时处理。进入方舱医院1个多小时后,也就是凌晨3点多,她发现自己护目镜上的空气阀意外松动了!紧急报告出舱后,武汉当地的院感老师告诉她会有一定的感染风险,让她赶紧预防用药。

在更换了防护服、护目镜,再次返回方舱时,她的心理压力很大,一方面确实也担心被感染而生病,另一方面更怕自己刚到“战场”,还没来得及将这些病人平安送回家,自己就成了病员,成了“逃兵”。焦躁的情绪使得心情始终无法平复,再加上口罩又压得很紧,以至于静息状态下她每分钟的呼吸节律高达30多次,全身都在冒冷汗。

同事们都劝她暂时出舱,可她想着如果离开了,自己组内近200名病人怎么办呢?护理工作就得全压在另外两名组员身上,任务太重了,更何况如今物资这么紧张,我刚换了防护服就又出去,多浪费啊!她努力让自己平静,反复进行自我调整,安慰自己“其实就是换了一身衣服在工作,不要紧张,不要紧张……”,最终坚持值完了凌晨班。

回到酒店她心有余悸,但又不想告诉父母让他们担心,只简单把事情在电话里跟哥哥提及,把自己的银行卡密码“交”了出来,以防意外。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依然每天坚持战斗在第一线。

转战

2月21日,是汉阳方舱医院第一批治愈患者出院的日子,这些康复的人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向医护人员们表达着自己的谢意,当耳边听着声声“谢谢你们!”时;当打开一封封感谢信,读着那诚挚的话语“好想抱抱你们呀,谢谢你们的守护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你们也为人父母、为人妻,为人儿女,但为了患者,冒着生命危险用专业的技术为我们解除病痛,你们就是我们的天使!”时;当临别之际那伸开双臂隔空拥抱时……所有的人都感动着,那些真挚的话语让人倍感温暖和欣喜,多少个白天黑夜的不懈努力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自2月10日到达武汉以来,绵竹医疗队4名队员在那里度过了一个个难忘的昼夜,也与患者建立了深厚友谊。后来大家说起对武汉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上下班的大巴车窗外的景象,和武汉人的热情以及每位患者对大家的感谢声中。

随着一批批患者陆续治愈出院,武汉汉阳方舱医院休舱指日可期,这也给了绵竹医疗队坚守武汉打赢战“疫”的信心和决心。队员们在汉阳方舱医院的工作也即将“满月”。3月4日,医疗队临时党委提出倡议:号召医师和护理同志参与到武汉红十字医院医疗救治工作。当得知这一消息,正在汉阳方舱医院执行医疗任务的徐助伟、鲍冬梅、姚红蕾3名绵竹医疗队“逆行”战士第一时间报名请战,表示疫情不退绝不“撤兵”。这一天,是他们在武汉坚守的第25天,这也是他们支援武汉的第二次请战。

3月7日,绵竹医疗队的姚红蕾、李元洁来到武汉红十字医院,开展临床救治护理,其余队员在驻地待命休整,随时准备支援其他医疗队。工作环境变了,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她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熟悉工作环境和流程,就进入一场没有任何演习的实战。与方舱医院更多关注患者的心理护理不同的是,武汉红十字医院的系统治疗任务更重。

由于工作时穿戴着厚重的防护服、三层手套、护目镜及面屏等,需要仔细查看患者全身体表的输液静脉,有时难免不容易找准血管,甚至穿刺两次都不成功,而病人不仅没有责怪,反而还微笑着鼓励她们继续,这让李元洁倍加感动。她说:不管‘战场’在哪里,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共同打赢这一场硬仗!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