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人对面爱得有多深?早晨从一碗面条开始 几天不吃想得慌

2020年07月24日11:20  来源:泸州新闻网
 
原标题:泸州人对面爱得有多深?早晨从一碗面条开始 几天不吃想得慌

  “老板,来二两面!”在泸州,多数人的早晨,从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开始。炖鸡、生椒、杂酱、牛肉、豆汤、干拌……口味丰富,吃法多样,任君选择。泸州人对面爱得有多深沉?当清晨与朋友在街头相遇,没有什么比一句“走,吃面”来得更加熨帖。

  老面馆坚持老味道 芽菜自己炒,海椒面用舂的

  7月10日早上9点左右,江阳区孝义路上的印氏面馆迎来又一波顾客。

  “一两干杂,一两燃面。”一家人走进面馆,点了单。等待面条上桌的功夫,小伙子端着清汤碗到作料台,加了点芽菜,“老板自己炒的,香!”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朱阿姨和丈夫在孝义路上开了家小餐馆,后来专卖面条,一直到现在。对于泸州人到底有多爱吃面,她当然有“发言权”:“三十多年前,北半城只有三家面馆子,现在,就我们周边都有五家。”

  “刚开始都是二两、三两卖,没得一两的。”朱阿姨说,那时候,小河街还没有拆迁,周边有针织厂、机修厂、搬运公司、外贸公司等几个大单位,面店门前就是沿街菜市,热闹得很;店里一开始只有两张桌子,前店后家,人多时,顾客得端着碗在店外站着吃。面条的种类也不多,就燃面、杂酱面、酸菜肉丝面等三四种。“最开始一天卖十斤面条,后来慢慢卖到十五斤、二十斤,最高峰的时候要卖五十来斤。”开店后很长一段时间,面馆并没有打招牌,过了十几年,有顾客说没招牌不好找,才打出“印氏面馆”的招牌。

  朱阿姨还记得,最开始时,一碗面条的价格只有一毛多钱;在1995年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店里二两面的卖价也一直保持在五毛五分。“1995年之前,涨价都是五分五分地涨,后来开始涨一毛,再后来是五毛,近几年才一块一块地涨价”。

  面馆清晨5点多就开门,只在上午营业,初时只有朱阿姨和丈夫两人经营,事无巨细都需要自己来做,为节省成本,连干海椒都是自己晾晒的。那时,面馆一天能卖十几二十元。朱阿姨说,因为物价的关系,这在当时其实还算不错,“那时候,面、油、肉都‘相因’,像菜籽油,只要一块多钱一斤”。

  如今,朱阿姨和丈夫将面馆交给女儿夫妻俩打理,但有些做法仍然坚持着,比如,芽菜自己炒,海椒面用舂的。朱阿姨说:“顾客些就认老味道,不能变,变了就不来了。”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