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春天前进

——巡礼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大篷车

税清静

2020年06月08日14:21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带着节奏一起嗨

巡礼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大篷车


吉克阿姿曾说:“文化大篷车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和当地的村民们一起演出。只有让老百姓们演自己的生活,才能让文化活跃起来,真正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也是峨边文化大篷车,与许多下乡表演艺术团不同的地方。

与文章开头大蓬连在黑竹沟镇底底古村演出不一样,2017年8月29日,文化大篷车在沙坪镇峨星村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这一次,甘嫫阿妞艺术团成员倒是配角,演出的主角成为峨星村的村民。

在村委会大院前,一曲《山歌就唱共产党》拉开演出的序幕。随即,村民们自己上台表演手铃说唱《彝家新寨春来到》,用彝语赞颂彝家新寨建设和百姓新生活。随后,彝语相声、舞蹈等节目轮番上场,大家打起节拍,尽情欢呼。直到夜幕降临,篝火点燃,人们围着象征着新生活的熊熊烈火,跳起了欢快的“达体舞”,这时人们才真正嗨到了高潮。

“为这场活动大家准备了好几周,能歌善舞的彝族群众从舞台上收获了快乐和自信。”峨星村村支部书记鲁惹维布高兴地说,现在,村民的生活条件转好,大家物质上脱了贫,精神上也要脱贫。

演出完后,艺术团成员们被热情的乡亲们请进家门做客,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由艺术团带来的摄影图片、书画、图书等,亲如一家,谈笑风生。

骆雅茜很有感触地希望将来在更多的地方,也能像在峨星村这样,将舞台交给群众。如今,彝区在脱贫奔康过程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他们日常创作灵感的来源,也是彝区群众生活幸福感的来源。文化大篷车的成员们感受着彝区的新变化,感受着乡亲的新风貌,内心充满了喜悦之情,更加确定了,自己在做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也将继续通过文化、艺术等各种方式,让文明新风吹拂到更多地方。

2019年10月29日,骆雅茜带队去毛坪镇恒心村演出,“文化大篷车”带去了六个节目,恒心村的村民也编排了五个节目,与“大篷车”同台竞艺。大篷车表演的所有的节目,都是由艺术团成员们自编自导自演,创作的内容也都取材于群众的真实故事,把群众的脱贫故事编排成歌舞戏,让群众在享受文化娱乐的同时,也能收获快乐和自信。而恒心村的村民,能站在大篷车的舞台上演出,觉得十分荣幸,也很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在采访中,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葛盛强说:文化大篷车,不是一次被动的“送文化”,而是文化的交流与互动,通过文化大篷车,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文艺联动。同时,大篷车丰富满足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将党的政策、法律法规,特别是移风易俗融合进文艺作品里,让群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得到了教育。到2019年,峨边县19个乡镇都组建了“文化大篷车”小分队,结合本地典型事例、感恩故事、励志案例等进行创作,深入131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开展文艺巡演活动。这些“小分队”,是甘嫫阿妞艺术团的有效补充,极大地带动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热情,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其中。

峨边县城步行街上向八妹牛肉馆的老板娘葛秀琴,她这个文化志愿者不光要上台跳舞,从零基础不会跳舞跑龙套,到骨干队员,还要负责文化大篷车后勤保障,服装道具到吃喝拉撒,被大家亲切地称之为“葛老板”。有一次,为了保护租来的服装不被暴雨淋湿褪色变形,这个二十来岁的“葛老板”用身体护住装服饰的塑料袋,而自己却被淋成了落汤鸡,感冒了一场。问她为什么好好的老板娘不当,要跑来吃这个苦?她迷人的一笑,露出两个酒窝,就是喜欢大篷车和甘嫫阿妞这个团队,从小就梦想着跳舞。

沙坪镇红星村的介刷沙利,是文化大篷车的文化志愿者,尽管一年才两万元的补贴,可依然做得非常好。

她身材婀娜,一头黑发如瀑,大眼睛忽闪忽闪,若不是她亲口告诉我,今年已35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十三岁的大儿子已在峨边民族中学读初二,我是怎么也猜不出她实际年龄的。爱好唱歌跳舞,让介刷沙利的青春不走,甜美守恒。

跟“葛老板”一样,实现了人生梦想的介刷沙利,说起村上的文艺小分队,她很高兴,说是由十个妇女与三四个老艺人组成。跟司杜依布一样,老艺人会弹月琴、吹口弦等彝族传统乐器。村委会前面有广场,晚上吃过饭后,大家爱聚在广场这里,跳跳舞,唱唱歌,解了白天劳作的乏闷,也丰富了晚间的文娱生活。以前没有小分队,即使像她这样热爱文艺表演的妇女,也无事可干,只能在家做做家务、带带孩子,看两集电视连续剧,百无聊赖地睡去。现在能有这样的“阵地”,大家都很珍惜,介刷沙利天天想着把自己小分队的节目排练好,走出村子,到其他乡镇去演出交流。

村上也十分看重小分队的建设,专门为小分队的成员,一人解决了一套民族演出服装。衣服一套需要一千多,老艺人有自己的传统服饰,无需购买,十个妇女的衣服加起来便是一万二,介刷沙利和几个队员到县城来了好几次,选择和采买服装,来去的车费、餐费都由她自掏腰包,一万二的服装费也由自己先出钱垫资,等到半年多后才报销。报销费用时,介刷沙利并不晓得要另开税票,她自己只好承担了几百元的税票费用。问及她是否后悔,又贴钱又出力,她很骄傲地昂着下巴说:“我是队长哩,这算什么!”

介刷沙利多么爽朗干脆,以前彝族群众日子过得紧巴,哪有钱来采买这些演出服装?如今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过了,物质的富裕并不完全,他们紧追时代脚步,开始追求精神富裕,这些可喜的改观,都是“文化大篷车”犹如春雨一般,润物无声的结果。

文化“大篷车”整合全县文化资源,不拘泥于表演形式,建立了歌唱、舞蹈、相声、小品、克斯、情景剧、手铃说唱、乐器弹奏等共10余种节目表演形式,县内外各种大型文艺演出,无处不闪耀着文化“大篷车”的身影。文化惠民乡村行,风雨无阻,炎炎夏日或寒冬腊月,都同样有大篷车开进村庄,开到村民的眼前。演出路途遥远又艰辛,但都挡不住演员们为老百姓送去文化食粮的心情,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老百姓在享受文化娱乐的同时,感受党委政府对大家的深切关怀,虽然演出场地简陋,但是演员们尽心的演出,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和喜爱。

文化如水,滋润心田,文化惠民不是孤立的存在,也不是应景之作,要踏上老百姓的节拍,必须“走心”,只有接地气,才能让文化热起来。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峨边文化馆在今后的文艺巡演中将不断完善、改进和创新,让这辆朝气蓬勃、开往春天的“文化大篷车”,送到更多的乡镇、村寨,让文化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群众的心田,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简介:

税清静 四川射洪人,70后,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从部队到地方,现供职于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曾任四川省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委员、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作品散见《中国作家》《长篇小说选刊》《中国报告文学》《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解放军报》等国家级报刊。著有长篇小说《大瓦山》、儿童小说《喜神来了》系列,长篇报告文学《新丝路——从成都出发》、评论集《文学‘鸡’因论》等,获有第十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