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春天前进

——巡礼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大篷车

税清静

2020年06月08日14:21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大篷车瓦吉瓦

巡礼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大篷车


“深化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迫切需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内驱动力,只有破除比经济发展更为艰难的思想瓶颈,摒弃陈规陋习的束缚,才能实现脑袋钱袋齐头并进,物质精神同步小康。” 峨边彝族自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成冬娟不无感慨的说:“文化扶贫是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抓手,县委、县政府提出了“213”文化工程,充分发挥了文化扶贫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大篷车就是文化扶贫的鲜活载体。”

让老百姓能积极参与到移风易俗中来,首先要让他们知道外面世界的新政策、新变化、新消息,否则,他们会一直抱持着过往的“老黄历”过日子,与时代隔膜,和潮流疏远。“文化大篷车”乡村行文艺巡演于2016年7月正式启动,对于文化大篷车的成员,是不小的挑战。骆雅茜馆长领到上级任务之后,内心最初也有过茫然:我们该演什么,既能让老百姓喜欢看,看了还能受教益?没办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2016年8月,文化大篷车到万坪乡约嘎村开展乡村行活动,骆雅茜发现当地的村民不但热情互动,还主动申请登台表演。具有资深文艺经验的骆馆长,立马就感觉到,这里面一定有故事。

表演结束后,骆雅茜带领着甘嫫阿妞艺术团的成员,多次到万坪乡约嘎村去,走村入户,寻访提问,进行素材搜集,了解到当地第一书记李阿洪的真人真事。原来李阿洪刚到约嘎村任第一书记时,村民并不买他的账,甚至对他极为质疑和排斥,觉得他就是来走过场的,不会真心实意引领大家脱贫致富,时间一到,就潇洒走人,村民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也轮不到他一个“外来和尚”指手画脚,成日“念经”。

面对群众的冷淡,李阿洪没有退缩,他以实际行动向大家证明了第一书记绝非虚设,李阿洪干劲十足地挖掘特色产业,最终确定了竹笋、蜂蜜、中药材种植等“五朵金花”产业,没日没夜地努力工作,赢得了村民的交口称赞和衷心信赖。在李阿洪的带领下,村民们既脱了贫又鼓足干劲,一扫之前的懒散作风,斗志昂扬地发展产业,勤劳致富。

甘嫫阿妞艺术团以李阿洪为原型,创作了音乐情景剧《第一书记和“五朵金花”》。在2016年11月,在乐山举办的全省第十六届戏剧小品比赛中,由甘嫫阿妞艺术团创作和出演的此作品进行了开场秀,引来多方关注,成为本地小有名气的原创文艺作品,也成为文化大篷车的“保留节目”,每次到村上演出,台下观众都看得目不转睛,既被感动,又受触发。

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给彝乡带来了崭新的面貌,这些可喜可贺的成就后面,都离不开扶贫干部的辛劳汗水,他们接受党和政府的派遣,带着党和人民的重托,走进了层峦叠嶂的大山,走进了彝区。他们是真心将彝族同胞当兄弟,将贫困户视为亲人,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打出了漂亮的战役。以骆雅茜为代表的主创团队,将第一书记真实工作状态作为创作点,紧扣精准扶贫大主题,突出时代主旋律,真实反映了在诸如李阿洪这样踏实能干的第一书记带领下,彝寨发生的一系列天翻地覆新变化。这些就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原汁原味的故事,又经一番艺术加工,被搬上舞台,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目表演。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指导生活,反哺生活,观看大篷车文化表演的群众,在津津有味的观赏之中,潜移默化地已得到了教益。

2017年,中共峨边彝族自治县委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议(义?)文艺的实施意见》,设立了“甘嫫阿妞”文艺奖,有力促进了文艺创作的繁荣兴盛。文化馆精心编排的手铃说唱系列《新风满彝寨》《感动峨边感恩有你》《手铃声声唱新歌》,歌词简单易懂,表演生动活泼,把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移风易俗、普法宣传巧妙地融入到节目中去;彝族月琴演奏,展示着彝族独有乐器,在这绚丽舞台上,助推月琴的传承和保护;彝语克斯《邻里乡亲一家人》节奏欢快,说词朗朗上口,讲述彝家儿女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的现实;配乐诗朗诵《扶贫礼赞》《脱贫攻坚奔小康》表达了峨边百姓脱贫攻坚的决心;深情赞美家乡的歌曲《回到佳支依达》《胡坝将将好》《相约幸福》更是引起广泛共鸣,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峨边县文联主席黄伟说,为推进彝区的移风易俗工作,峨边用文化大篷车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了一批“接地气”的文艺作品,村民不仅看得懂,也很有代入感。通过文化“大篷车”巡演,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体验一次文化教化,带动根除旧俗陋习、形成好风气、养成好习惯。

文化大篷车这支十多人的演出队伍,大多是90后,且都不是科班出身的文艺演员。甘嫫阿妞艺术团的演职人员既要承担文化馆的平日演出,还要定期开展“文化大篷车乡村行”活动,平均每周都有一至两场送文化下乡的演出活动,工作强度不小,加班加点是常态。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大篷车人少事多,演出队伍里,几乎每个人都身兼多职或多个角色,“既要当演员又要做主持人,还是后勤人员,保障大家的衣食住行。”团队的骨干吉部志根说,自己跟很多团队成员一样,常常身兼数职连轴转,马不停蹄地全场跑,一场下来,累得气喘吁吁。演员们一台演出,常常上台四五次,意味着要快速更换四五次服装,这不只是累,更是冬天冷夏天热,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虽然日程紧、人手少,但大家却很有干劲。“团队里不少成员是土生土长的彝族人,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文化都很熟悉,这样的‘先天优势’也被合理运用到了文艺作品的创作中。”骆雅茜介绍,例如在《第一书记和“五朵金花”》中,就大胆地采用了彝族方言说唱。

同时,为了提高艺术水准,在歌曲创作上,甘嫫阿妞艺术团还请来小有名气的“彝组合”承担歌曲创作。这些歌曲在彝族元素的基础上,运用了现代编曲方式,把主旋律的作品演绎得更加丰富多彩,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创作演出反映彝族美神“甘嫫阿妞”动人爱情故事的《尼莫扎色》获得四川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一等奖。反映彝族婚俗的《抢新娘》登上了央视《群英汇》栏目。甘嫫阿妞艺术团的成员们还出了国,远赴法国巴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活态展示了峨边的彝家新寨和脱贫攻坚成果。

村民非常欢迎文化大篷车来自己村里演出,“大篷车来喽,手机快点拿出来好拍视频发朋友圈。”自2016年7月启动以来,“大篷车”每到一处,当地群众奔走相告、扶老携幼,小孩子忙着端凳子,老妈妈给演员倒热茶,县、乡、村三级演员登场,各式各样手机镜头闪烁,实实在在演绎出彝区村级“文化赶场”盛事。据不完全统计,近4年来“文化大篷车”走遍19个乡镇131个村,演出180余场次,现场观看群众超过20万人次。

文化大篷车将脱贫故事演成戏,唱成歌,送到了老百姓面前,也送进了老百姓的心田,所以文化大篷车开到哪里,哪里的群众就高兴地欢呼:“大篷车瓦吉瓦!”

峨边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楼子阿曲认为,作为精神脱贫和文化扶贫的重要载体,文化“大篷车”不辞辛劳奔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发挥文化“大篷车”扶智励志功能,通过巡演的方式,展现彝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新变化、新面貌,宣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凝聚脱贫攻坚共同思想基础,鼓舞贫困户脱贫干劲,激励着彝汉群众携手奔小康。

苦辣酸甜无怨悔

文化大篷车开展文化节目下乡活动,团队演员到底有多辛苦呢?有演出的时候,早上六七点就出发了,有时天都未亮,车灯柱照过去,只映出前面一小块地方,窗外的峨边,还浸在黑甜的睡乡。有些通村路很不好走,车行颠簸,演员笑称自己像土豆一般,被高高甩起,又重重落下,车厢里不时传来年轻人的大呼小叫。窗外是黑漆漆的一片,车子犹如在鱼腹中穿行,鱼身巨大,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目的地,巨鱼嘴巴一张,将大篷车“吐”出来。2017年11月,一次大篷车去勒乌乡柑子口村演出后,当天又转场去另一个村演出。在转场的路上,由于山高路险,司机也劳累,汽车差点摔下悬崖,吓得演员们“惊叫唤”,其中一人被吓得大哭,她就是彝族姑娘毛美尔。

毛美尔的全名叫邛莫毛美尔,刚开始下乡演出时,年龄小,胆子也不大,坐在车上翻山越岭,有时看一眼车窗外面的悬崖峭壁,她都被吓得紧紧闭上眼睛。经过几年的操练,坐车出行成为家常便饭,倒是将她的胆子练大了,就算结束表演,深更半夜回到县城,凌晨三点才回住处卸妆休息,她也从不害怕。

毛美尔是个会给自己拿主意的姑娘,2012年,十五岁的她到县城读艺术班,小她三岁的弟弟也转到县城的小学上六年级,同时跟着过来的还有奶奶。奶奶摔断了腿,需要人照顾,按照彝族传统,应该是最小的儿子照顾老人,毛美尔的父亲是幺儿,可他与毛美尔的母亲常年在外打工,赚取毛美尔姐弟俩的教育费、生活费,实在无法回家乡守护老母亲,毛美尔便懂事地告诉父母不用担心,她会将奶奶和弟弟照顾得很好。

每天清早,毛美尔轻手轻脚地起床,简单洗漱之后,先去菜市场将一天的菜买回,回家做了早饭,叫醒奶奶和弟弟起床。中午她利用一点点时间,跑回出租屋给奶奶做饭,洗了锅碗又赶紧回来上课,下午放学照样是一通小跑,赶回家给奶奶和弟弟做饭。十五岁的毛美尔,尽管自己还是个孩子,几年来就这样细心照顾着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她其实也是一个怕黑的姑娘,但在生活面前,克服了自己的种种怯懦,变得勇敢而坚强。

跟文化志愿者司杜乌干不同,峨边县文化大篷车演出队的“台柱子”邛莫毛美尔是县文化馆的聘用人员,毛美尔业务素质过硬,年轻、漂亮、个性温和又爽利,她被乐山市歌舞团看中,打来好几次电话,要调她去市里工作。一道两难的抉择题摆在面前,是去市里获得更好的发展,还是继续留在县上,担当县文化馆甘嫫阿妞艺术团的重要成员,跟着文化大篷车东奔西颠演出?大篷车的年轻人,都称热心的骆馆长为“骆妈”,毛美尔便和像妈妈一样亲切的骆雅茜诉说了自己心里的苦恼。骆雅茜没有说一个“留”字,她说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家庭成员若有了更好的去处和发展,我只会祝福,选择权永远在自己手中,听你的内心指引行事就好。

毛美尔最终放弃了去市歌舞团的优厚机会,让她留下的,不仅有照料年迈奶奶的亲情义务,还有骆妈等人给她的强烈归宿感,作为大篷车的一份子,她觉得既骄傲自豪,又有千般眷恋,真的要让她离开峨边,离开大篷车,她会觉得自己的舞蹈少了一分灵动,歌声多了一分惆怅。哪怕作为大篷车演出的主要成员,她比任何人都知道:看上去多么光鲜亮丽的演出,其实并不是一桩容易的事,背后不仅有汗水和泪水,可能还有受伤痛的危险。

2018年11月,文化馆副馆长吉克阿姿在彩排时,伴着动感的旋律上场,那天天气不好,天空一直飘洒着蒙蒙细雨,舞台很滑,舞蹈演员穿的鞋又带一点高鞋跟,她一下踩滑,在舞台上跌倒,顿时痛得脸色发白,站不起来。大家火速将吉克阿姿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右脚是粉碎性骨折。

像吉克阿姿这样摔断腿脚的事,是每个舞蹈演员都可能面临的危险。大篷车的成员,哪个没受过伤?没捱过痛?有位叫罗海龙的演员,是从专业团体银川歌舞团退下来的,因左肩习惯性脱臼,伤痛令他告别银川。他很高兴,在峨边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舞台。他是文化大篷车的中坚力量,除了上台表演,平时还排新舞、带新人,忙得不亦乐乎。骆雅茜跳舞时扭伤脚,不愿躺在床上休息,硬让丈夫将她背上文化馆六楼彩排大厅,她瘸着一只腿也要指导“孩子们”彩排。有这样敬业的骆妈,演员们自然加倍严格要求自己,没人会偷懒。

大篷车到乡村演出,要问演员最怕什么,他们已经不怕摸黑行路,不怕山高路陡,不怕起早贪黑,不怕连续忙十几个小时都吃不上一口热汤热饭,他们最怕的是下雨。在乡村的空坝处,露天搭台,雨天舞台湿滑,要在湿漉漉地面上热情起舞、踢腿、旋转,摔跤的可能性极大,但面对台下坐得整整齐齐的观众,一脸期待地望着他们,再多的畏惧和惶恐都能咽下了,演员们微笑着上场,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笑容如春阳般灿烂。

毛美尔也在雨天摔倒过,后背狠狠着地,痛得她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周才缓过劲来。所幸并未摔伤骨头,疼痛稍稍减轻,她马上就申请重新“归队”,跟着大篷车,开往各乡村,开往文艺的春天。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