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花开香木里

——双流棠湖中学教育扶贫纪实

任飞扬 胡娜 税清静

2020年04月21日11:07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破冰

明代文豪冯梦龙曾说: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要让木里中学走上脱胎换骨的变革之路,须首先培养起能统帅全军的“将领”,“沉疴重疾”非得用“虎狼猛药”,刘凯建议县委县政府,调整教育部门领导,由教育局领导兼任木里中学校领导。常务副校长黄河,就这样“临危受命”。

木里中学新校区。

宜宾人黄河,从大学毕业后,来到木里中学任教,因为工作能力出色,被调入县政府部门工作。如今,他相当于转了一圈,又回原单位。在黄河“重归木中怀抱”之前,县政府在刘凯建议下,派时任木里教育局副局长的黄河先到棠湖中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挂职锻炼。刘凯此番用心可谓良苦:木里中学实在太需要一名能打硬仗、打胜仗的带头人了,时年三十多岁的黄河,年轻、有理想、干劲十足,正值拼搏事业的黄金时期,若能将他培养成优秀领军人物,将为木里教育带来新局面新改观。

黄河没有辜负刘校长的期待,从2013年5月到7月,黄河挂职棠湖中学副校长期间,全面学习棠湖中学的管理经验。棠湖中学给予黄河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为其提供了无障碍的学习条件,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培训指导,并将各种资源,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让他有所获益,取得真经。刘凯在百忙之中,也经常抽空指导黄河,尽倾平生所学,分享手中资源,为他日后当好木里中学的常务副校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取经之后,归去木里,黄河与时任校长胡启华摩拳擦掌,准备开动改革巨轮时,却发现脚下并不是蔚蓝海洋,而是黏稠泥潭,举步难行,寸功难进。

县内外对木里中学的教育改革寄予厚望,身处漩涡中心的胡启华与黄河,却觉得一筹莫展。黄河所受的压力,相对更大一些,因为他在木里中学没有什么“根基”,一番“镀金”,来到木中凭什么就掌了“帅印”?过往同事,某些人倚老卖老,不管你将改革蓝图描绘得如何美好,他就是不买账、不上心、不来气,背后嚼舌头,说是非,下绊子,让黄河焦头烂额,心力交瘁,甚至好几次都萌发了辞职不干的念头。

黄河的憋闷和委屈,刘凯都知道。黄河并不是木里人,他一心想要推行改革之路,振兴木里教育。之前懒散惯了的老师却打着呵欠,还不耐烦地抵制他,说他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干。

刘凯将木里中学的改革情况看在眼里,在紧要关头,选派了本校教学能手,以雷厉风行的用实际行动,驰援“改革派校长”。还邀请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到木里中学调研,把脉木里中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时学校实际,提出了统筹全局、分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针。

首先是整顿木里中学秩序,保证广大师生都能安全安心工作学习,刘凯要求在木里中学开展仪容仪表规范、违禁物品清缴专项整治工作,遏制打架斗殴事件,彻底整顿校风。改革期间,刘凯多次联系木里中学领导,实时了解新情况,适时提出改革措施建议。2013年至2014年,木里中学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来整顿校园秩序,规范管理之下,校风得到明显转变。

随着校园秩序整顿取得成效,学生纪律方面的问题基本解决,学生守规矩了,但如何抓好教学管理,如何解决教师履职尽责问题、教师出工不出力问题,干部、教师推诿扯皮、畏难、不团结、不作为等问题,又成为木里中学下一步改革重点解决的问题。

白居易曰:病人之病,忧人之忧。2014年7月,刘凯率领棠湖中学九大学科教学名师,再次来到木里中学,与木里中学领导班子进行座谈,全面细致地了解学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并将当时学校改革存在的困难和处境,向县政府主要领导全面汇报。

刘凯指出,木里中学改革要取得进展,必须得到县政府的强力支持,否则改革可能半路夭折,建议县主要领导到木里中学听取学校工作汇报,与部分教师座谈,督促木里中学全面改革。

2014年7月16日,刘凯陪同木里县领导到木里中学开展改革动员,听取教师的想法,并就木里提出的问题给予了一一答复。刘凯语重心长,对木里中学改革的必然性、必要性进行了严谨详尽的阐述,此次会议使木里中学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增强了信心、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会议及时扭转了改革方向,被称为木里中学改革史上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让中国革命从挫败走向胜利,“木里中学会议”让全校上下团结一心,扫清了改革障碍。2014年8月,木里中学实施了全面改革,根据学校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实施按制度管人、管事,基本实现了扁平化管理,全校干部教师的责任心、事业心明显增强,履职尽责水平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明显转变,班风、学风、教风、校风明显转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木里中学改革取得了成功,初步解决了认真做的问题。但如何使学校管理向内涵、向核心工作推进,迅速解决教学质量低劣的问题,又摆在了学校管理层面前,这是制约木里中学发展的重要瓶颈,这也是棠湖中学刘凯校长一直担忧和思考的问题,为此,刘凯特意请出了“棠湖元老”,担任督学,亲赴木里中学,为学校的管理、教学把脉问诊。

襄助

棠湖中学退休老主任吕巽,银发一丝不苟地别在脑后,清矍瘦削,思路清晰,她初次走进木里时已年近古稀。从西昌到木里,开车四五个钟头,山高路烂,当时围栏还没修好,隔着车窗望出去,下面是万丈深崖。

一行六位督学,都是高龄老人,眼界宽,见识广,可还未抵达木里,一路行程已让他们吃惊不小。大家坐在车上一边心惊胆战,一边感叹刘凯校长对木里中学的教育援助,并不仅仅是一种“同行帮扶”,而是显示了无比崇高的家国情怀,如果心无大爱,无坚持,又怎会对于木里中学,倾注这么多的心血?

木里中学新校区一角。

督学杨杰看到了学生们渴求插上翅膀、翱翔蓝天的希望眼神,他们也想用功读书,顺利走过高考桥,改变自己以及家庭的命运,学校购买了成都七中的网课,学生们看得非常认真。杨杰却发现了问题:因为教育水平的差距,两地孩子并不在同一层次,网课开始,木里学生眸子闪闪,充满期待,等到一节课还末结束,一个个已经眼神茫然。学生听不懂,自然悟不出其中的奥妙,非但不能助益学习,反而一头雾水,迷惑丛生。针对实际存在的种种问题,具有多年经验的六位督学,对木里中学的管理、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指导,并提出了切实的解决方案,为木里中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杨杰对民族地区的孩子,一直有一种母性的温暖关怀。受她的影响,女儿林晨上初中时,就和茂县一个同龄女孩“结对子”,一直到上大学,都拿出自己零用钱来资助朋友,两人直到现在还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杨杰每每看到木里中学孩子们的清亮眼神,就想再多出一点力,多帮他们一分。

所有的督学,都是持着这样的想法,他们不顾年迈,兢兢业业工作。最近两次到木里,吕巽都出现了高原反应,幸好杨杰看她脸色忽变,如同纸白,不敢咋咋呼呼声张,赶紧提醒吕巽坐下休息,吃一点速效救心丸,这才没出大碍。缓过劲来,吕巽也说刚刚胸闷腹痛,呼吸难继,真是年岁不饶人,之前从未有过高原反应,如今尝到了厉害滋味。

大家都不敢将吕巽吃速效救心丸的事告诉刘凯校长,自从督学从双流到木里,他们离开几天,刘凯就要牵挂担虑几天,每天不管工作多忙,他见缝插针都要抽出时间,打电话问候远方的督学们,身体是否安好?生活是否习惯?他以一颗真心对待督学,督学回馈了最专业高效的工作成果。

此时木里中学的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虽上了正轨,但也冒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学校的“原专家”,对于“棠湖督学”颇不感冒,甚至说出“外面和尚跑到咱们这儿念歪经”的风凉话。吕巽不管对方态度如何,她将正确的理念进行到底,给最爱唱反调的老干部,取了个“问题领袖”的绰号,几次交锋,吕巽有礼有节,有凭有据。最重要的是,作为“外来和尚”,督学们顶着白发苍苍,爬山涉水地来边远木里,他们只因受刘凯校长的情怀感染,愿意奉献和付出,一腔热血,毫不利己,皆是好意。“问题领袖”领头反对了几次,发现站在自己“阵营”的“战友”,悄无声息都被督学的观点折服,转移了“阵地”,他一个“光杆司令”也无趣再蛮缠到底。

督学们终于奠定了木里中学的“新管理模式”。接下来,如何解决信息闭塞、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落后的问题,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呢?2015年暑假,棠湖中学学导处朱元根主任带队九大学科教学专家,再次赶往木里。

作为政治学科专家的张雪梅老师,经历了有生以来“最曲折的行程”。第一天从成都石羊车站坐大巴到西昌,胡启华和黄河两位校长开车来接。第二天一早从西昌出发,到了锦屏水电站附近,因为修电站,封了路,一部分老师坐摩托,另一部分坐三轮“蹦蹦车”,辗转到了河边。胡、黄校长经过多方交涉,终于找到水上交通工具,让大家可以坐船过河。张雪梅身穿救生衣,坐在敞篷船里,内心一直感叹木里交通不易。登岸之后,木里里面的车又在河边接走老师们。等到达学校时,已是晚上八点多。顾不上休息,朱元根立即组织开会,分派明天各学科老师的任务,折腾到十点多,才吃上一顿热饭。

张雪梅记得很清楚,这是高考后不久的事。第三天她和木里中学的老师在办公室交流时,冷得直打哆嗦,木里老师赶紧在她脚下生了一个炭火盆,让她烤烤火缓一缓。“六月烤火盆”,从此成为张雪梅难以抹除的记忆,与简陋的校舍、当地老师陈旧的教学方法一道,永远难忘。

高三学子在山顶上捕捉网络信号。

张雪梅和木里中学的政治老师吴杨燚结为了对子,虽然对方当时连复习课都不会上,只会拿资料平平板板念答案,与底下学生毫无互动,张雪梅依旧没有灰心。她想起前一年,自己去盐源中学参加帮扶,同行的一位黄文娅老师,就因为给学生上了一堂公开课,让盐源的孩子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学习乐趣,一个叫牟文明的学生十分感动,每到果子成熟的季节,都会得给黄老师寄苹果,以示谢恩。黄文娅不好意思接收礼物,牟文明很执着地说:“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山里的孩子,实在太渴求知识了,他们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因材施教,得到真正的提高。山里的老师,也太渴求有一位经验充足的老师来带一带他们了,需要更新观念,迅速掌握新兴教学手段,得到有益的成长。

吴杨燚是刚到木里中学不久的年轻老师,她对于改变木里当地的教育水平有一番自己的理想抱负,却苦恼于一直没找到好的突破点,如今“棠湖”结缘“木里”,她名正言顺地拜张雪梅为师傅,进行一对一的具体帮扶,越是“跟师学习”,越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

为了让木里中学能享受到更先进的资源,让广大教师及时更新新的理念和方法,棠湖中学要求木里中学充分利用寒暑假、彝族年等空余时间,组织学校干部、骨干教师到棠湖中学跟岗学习。棠湖中学为木里中学量身制订培训学习方案,并给予周全的无偿帮扶。吴杨燚到了棠湖中学,每天都跟在张雪梅身后,认真听课、做笔记、聆听师生课上课下的交流,获益颇丰。

在木里时,吴杨燚讲“收入分配”的公开课,设计了一个既复杂又繁琐的课件,张雪梅重新帮助她进行了修改整合,这堂公开课,吴杨燚上得格外成功。她真心信赖张雪梅,要代表学校参加凉山州的一次赛课活动,两人就教学设计,远程进行了数次沟通,在张雪梅的耐心指导下,吴老师获得了二等奖。最高兴的,是吴杨燚赛课时在人家学校试讲了一堂,课后有学生拉住她,请求她不要走,就留在自己学校吧,他们是真的喜欢吴老师的课!作为老师,能得到学生真心的接纳和喜爱,是最大的成就感,这份荣耀,不仅属于吴杨燚,也属于不断引领她进步的张雪梅。

三年来,木里中学共派出近300余人到棠湖中学培训学习,木里中学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得到及时更新,质量意识、效率意识、过手意识、讲练意识明显增强,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