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助青白江华丽转身

税清静

2020年04月13日14:35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三、国际物流中心诞生

作为久负盛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起点,成都深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依托亚欧物流大通道,积极抢抓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机遇,奋力打造贯通欧亚、通江达海的“一带一路”大走廊,其实施就落脚于青白江的“中欧班列”。

马家龙是城厢镇马鞍社区的书记,个子高高大大,说话前唇角先堆一朵笑容,是个非常有亲和力的乡镇干部。他说自己任马鞍社区的书记是2005年的事。那年,原有的星星村和马鞍村合并,成立新的“马鞍社区”,他高票当选,在社区任职直到现在。说起青白江当今脍炙人口的“国际物流中心”标签,马家龙咂咂嘴,眼睛亮亮地说:想不到想不到,当时哪想得到我们发展会这么快,改变会这么大?

回望往事,马家龙娓娓道来。

大概在2008年3、4月份吧,就听到上面在提,说青白江要修一个“物流中心站”,选址就在城厢镇。马家龙爱学习,平时就算再忙也要读书看报,自然了解的信息就比普通老百姓更多,当他知道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选择落户青白江,作为一个青白江人,他内心的激动可称得上是波涛汹涌。从选址到最终落户,并在2008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这不是区区几个人的胜利,而是“团队合作”的大胜利,靠的是省、市主要领导的关心,靠的是省、市各级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大力配合,若仅仅只靠青白江自己的力量,那是远远不够的。喝口热茶,马家龙接着说。

为了这个项目,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局、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交委、市环保局、市物流办、市交投集团……马家龙都数不清省、市各级相关部门到底开了多少次协调会,看了多少次现场,跑了多少次北京了,这个项目是所有关心四川物流、成都物流建设的人共同关心、支持、帮助的重大项目,是对四川、对成都建设区域物流中心,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项目,正是在强大的“团队合作”之下,中国最大的铁路物流中心才能抢先崛起在成都,崛起于青白江。

当时,马家龙所在的马鞍社区要配合搞拆迁工作,涉及面积达2.5平方公里,受影响的村民小组有17个,高达3500余人。要怎样来做拆迁工作呢?马家龙说他们用的是“坝坝筵”法子来和百姓“相互通气”。拆迁最怕遇到什么事?头等大事就是“拔钉子”,除去真的有极少部分人是心存贪念去当“钉子户”,好些老百姓并不是主观意愿要当“钉子户”,而是因为政策不对等,他们接收的有用讯息太少,所以别有用心的人一煽动,一说自己这里掌握了“独家机密”,就把那些善良的老百姓给唬住了。而“坝坝筵”就坚决杜绝了煽风点火者散播谣言,将一切讯息都透明化,大众化了。

那时,在一个村组,由组上出钱,召集全组的人共同参加,大家热热闹闹吃一顿农村喜庆的“坝坝筵”,在开饭前,拆迁组的同志先讲话,给大家宣传拆迁的相关政策,然后请大家随时提问题,有什么不懂的,当场提问当场解答,是否公平公正,那么多人都听到看到的,这就让老百姓很服气,也很接受这样如沐春风的宣传方式。

当时的16组,正好位于现在“物流中心站”的位置上,共有60多户人,老百姓对拆迁政策相当支持,有些老百姓,晚上到了八九点都还不让拆迁组走,说“我明天还要上班,请先去帮我家看了,登记了吧。”说到这儿,马家龙幸福地笑了笑,他也打心眼觉得青白江的老百姓是特别好的老百姓,他们懂规矩,知政策,明事理,不过,老百姓有再高的觉悟,搞拆迁工作还是“压力山大”,马家龙略略低一低头,指着自己稀疏的额顶诉苦道:“你们看这儿头发是不是都快掉光了?跟你们说嘛,我以前头发也好得很,就是做这个拆迁工作,压力大,连续一段时间白天累得要命,晚上还常常睡不着,头发大把大把掉,现在几年过去了,愣是没长出来!”

马家龙虽然不满意自己前额掉头发,但一说起拆迁来,他就一千一万个赞成,而且,他强调道:“老百姓都个顶个地赞成。”当然要赞成啊,想当初,2005年,马鞍村和星星村两村刚合并时,马家龙书记遇到下雨天去村里巡查村务,他得把鞋脱了拎在手上,打赤脚趟泥水行路,回家先冲洗过脚上的污泥才穿鞋。他那时“脱鞋巡村”,老百姓看见了,就冲他抱怨道,说马书记,这烂路你又不是天天走,你走一次两次三次可以脱鞋,我们要天天走,难不成每天都要打光脚板?政府到底好久给我们修路,帮我们补沟吗?

老百姓的需求,其实很简单,要生存得有质量,能有发展机会,便会感到沉甸甸的幸福了。所以,当大家晓得要在城厢镇建立“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时,他们几乎是喜形于色地奔走相告:这下好了,国家要来把路修得巴巴适适的!在该中心站规划时,马家龙就知道,建成之后,不仅成德绵区域内的集装箱将全部到这里进行发送,甚至整个中西部地区的集装箱也将纷纷前往青白江搭乘这趟通往沿海口岸城市耗时最短的“快车”。

依托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青白江规划了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同时,依托成都铁路局大弯货站,又同步规划了成都青白江散货物流园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西部铁路物流中心。

据青白江区委宣传部袁副部长介绍,当年,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选择青白江,自有它的缘由。青白江区物流具有政策、区位、产业、资源、市场布局、生态环境六大优势,再加上一流的投资软环境,中心站最终落户青白江算得上是“实至名归”。

2008年7月3日,青白江城厢镇,成都市地震灾后第一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式破土动工了。

青白江凤凰湖湿地公园。刘有贵摄

今年已六十出头的张中德,之前是城厢镇星星村的老支部书记,政治觉悟高,群众基础好,在08年拆迁时,两村合并成立社区他已经没当书记了,但一听说这是对整个青白江发展都有好处的大事,便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拆迁办的工作,他谦虚地说:“不管怎么说,我就算没当书记了,总还是党员吧,党员就是要起带头作用才行!”当时张中德所在村民小组的坝坝筵,都是在他家吃的,他还帮着拆迁办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对村民宣讲政策,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

在拆迁时,张中德一家算下来能得到近二十万元的补偿,他那时就动脑筋想啊,家里只养了一个独生女儿,现在女儿在青白江工作,家也安在青白江,城厢镇这儿,平时就他和老伴两个人,老两口离不开土地,又快六十岁的人了,没啥技能,就算出去打工干粗活,人家看他们年龄大了,未必都要他们,未来还长,养老路漫漫,总得为将来买个保障吧?于是,张中德和老伴商量,说想买个商铺,到时租出去,他们就每月收租金,总比捏着一笔安置费,坐吃山空要好。老伴一听也不错,有个铺面在那儿,不管怎么说,也是属于自家的“产业”了,他们年纪大了,不懂打理,租出去让别人做生意,每月能收几百元回来,收上许多年,将本金收够了,那铺面就算是“净赚”的了。

于是,张中德借了些债,凑够三十一万,买了一个铺面。他真的没想到,现在的青白江城厢镇,和十年前完全是两个概念,之前他们老两口要“麻起胆子”才敢想一个月铺面租金收几百元,结果现在一个月有三千多租金!加上拆迁后,国家给他们统一买了社保,现在老两口一个月的养老金加一起能拿三千左右,这样每个月都有六千的收,两个人花不完还可补贴女儿外孙!想起现在的好日子,张中德便乐得咧开大嘴。他说那时大家怎么会对拆迁不积极嘛?都晓得国家是对我们好,我们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得嘛,为青白江人民做好事得嘛!拿到补偿款后,有些年轻人就去买车,拉货赚钱自己给自己打工;有些去创业,赶上了这儿发展的好时机,这几年也做成了小有成就的老板;有些人就直接在物流园或者铁路港上班就业;那些不懂投资的上了年纪的老百姓,他们现在每个月能领到按时发放的社保养老金,哪个不说现在日子好过?

马家龙连连点头,赞同张中德说得太对了,事实就是如此,他举例说,自从05年合村后,他这个书记更像是“灭火队长”,每个月至少要调解好几起家庭纠纷,现在呢,好几个月都遇不到一个居民来社区告状了,为啥?就是大家经济条件好了,家里矛盾自然少了。之前家里老人没有社保,年龄大了,做不了活儿,遇到孝顺一点的儿女,还会赡养老人,但这赡养,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

有个老大爷,他儿子是飞机师,在十多年前已经能月赚两三万,算是非常高工资了,但儿子赚得再多,小家庭开支也不小啊,儿子和媳妇看到身边朋友同事都住宽房子开好车,人都有一点攀比心理,自己也不甘落后。于是,这家儿子就和父亲约定好,每个月给父亲400元生活费,对于农村的父亲来说,400元也算得上一个“能说出口的赡养数目”,说出去还要惹左邻右舍羡慕。但有次儿子工作忙,就忘记给父亲寄钱,父亲眼巴巴等了几天,实在等不了,便打算去趟城里见儿子,顺便也提下赡养费的事。结果不巧,父亲到儿子家时,刚好儿子没在,儿媳一个人在家,有点惊讶地问公公是不是有什么事?老人哪好意思和媳妇张口要钱呢?于是忸怩了半天,说不出口。最后,还是媳妇反应过来,要摸钱给父亲带回去,但摸了半天,将身上和包里的钱都倒出来凑了凑,也只有180元现金,这位老父亲,只好一脸羞惭地带着媳妇凑的180元回青白江了。这个真实发生的故事,现在已属“老皇历”,因为老人现在每个月养老金都能拿到一千多元,他们非但不伸手向儿女要钱,还常常贴补儿女与孙辈,老人有了社保,腰板挺得更硬更直了!

这点,张中德就深有体会,他现在每天日子过得悠哉悠哉,早上买了菜,还要去公园坐坐,喝杯清茶,与别的老人一起聊聊天,摆摆龙门阵,偶尔打下小牌娱乐一下。张中德敢这么悠闲自在,就因为他有社保撑腰,有铺面壮胆,所以,他将“退休小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快快乐乐。

马鞍社区的退伍军人庄华龙,之前在成都市成华区龙潭寺镇开搅拌车,在工地上干活,那时一个月赚三千多,离家数十里还常常感受“灰尘扑面”的工作环境,现在他就在家门口就业,每月月薪能翻倍,这也要感谢青白江这个“国际物流中心”的位置确立,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商家入驻,电商界的翘楚京东,更是在港区内建有自己的货物仓库,庄华龙现在是京东货车的快递司机,前段时间他跑泸州,现在跑雅安。他主要跑夜车,一般晚上十一二点出车,第二天中午卸完货再返回,问及这种长期上夜班是否辛苦?长相憨厚的庄华龙微微一笑,他说习惯了,之前在西藏当兵11年,干的就是汽车兵的活儿,他早就锻炼了一身过硬本领,如果需要养精神时,在高速公路休息站给他五分钟就能打个盹,然后精神抖擞地继续开车前行。

庄华龙对现在“回青白江就业”感到很满意,之前他在龙潭寺,每天回家,路上都要耽搁个把小时,妻子罗小燕偶尔也会埋怨他,说他对孩子管得不够细致,不是“一百分老爸”,现在他就在家门口上班,工资多了自由时间也多了,对家庭照顾更多了,这也是青白江巨变带给他的红利。而罗小燕现在是在自贸区的龙潭村上班,担任村上的网格管理员,对这份工作,罗小燕也十分喜欢,很能胜任,她和无数青白江人一样,能将家乡建设得更美好,打造出崭新面貌的“新城厢”,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便会感到由衷的快乐。在城厢镇马鞍社区采访完,庄龙华开着他的私家小轿车将我们送回成都国际铁路港的路上,他说十几年前的话,想都不敢想有一天还会开上自己的私家车哦!

这是青白江华丽“变脸”,带给大家的大福利,真快乐。

(责编:章华维、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