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知之深 才能爱之切

杨素筠

2020年09月24日16:09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重视基础育人树三观

据不完全统计,求吉一个乡,这7年走出的大学生有300多个,就业率很高、是全若尔盖县各乡镇乃至于阿坝州四个草地县乡镇中人数算最多的乡,为教育扶贫做出了重大贡献,成效特别显著。

近几年来,杨老和他们的教育助学协会,除帮助大学生,还对求吉乡的基础教育,开展了各种形式助学行动。

这几年,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教师节等,协会都会根据若尔盖教育局对全县教学质量综合评比的结果,给予孩子们和老师们进行不同等次20-3000元的鼓励。他拿出一个笔记本,一一给我们介绍奖励的人数,奖金额度以及范围。

每年8月23日,根据当年新录取的大学生的情况,协会要要在召开一次专门的助学会议,研究助学事项以及当年教师节对中心校老师和孩子的奖励事项。

杨秋的协会对求吉的老师、对全乡的教育状态,教学成效都十分深入的了解,协会助学上想法很多也很好。

杨秋的协会对求吉中心学校班子,有一个奖励评价机制,助推了整个学校教育,让教育教学管理更上一层楼。

求吉中心校连续7年取得若尔盖二类模式的小学全县的综合考核成绩第一。

“杨秋老师,相当于半个校长”这是学校教务处马吉晓老师对杨秋老先生的评价。

杨秋的协会,重视助推基础教育,对学校的帮助真情倍至。连续7年来,协会每年会对求吉中心校的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教师和少先队员都有几百元至千元不等的奖励。对其他学生也同样关心激励,每年“六一”儿童节,协会会给中心校和5个村级幼儿园的每个孩子一份小小礼物,过去是小红包现金。2020年还专门去县里超市给每个孩子订了一份儿童节礼物,让每个孩子都有被关心,被社会重视的存在感。

走访求吉乡中心校,教导主任马吉晓老师说:“杨秋老人,对求吉小学的基础教育有一个长期的助学计划。杨老带领协会成员利用学校的重大节日,参与到学校召开的家长会,毕业典礼,‘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半年和年终总结会。他深入详细了解学生学习和思想动态,家长想法和老师们教学状况,学生很乐意与他们交流。各类会上,协会三老干部现身说法,用自己的成长过程来教育孩子们。让孩子们认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鼓励孩子们将来要做个对社会对故乡有用的人。让孩子们从小培养故乡情怀。”

奖励激励机制的介入,对求吉的基础教育起到积极健康的帮助,帮助力度很大。

每年协会还会专门征求校长和教务处的意见,协会还每一年进行一次助学总结,对协会的助学计划进行完善,协会的助学计划很具体很详细。

马吉晓主任还介绍说:“近几年,协会每学年都会从有限的经费中拿出5万元左右,对孩子和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鼓励。这样的奖励,这对学校的整个教学、教育也起到积极助推作用。形成了求吉老师们“‘乐教、施教、安教’的良好氛围。”

协会参与助教,学校老师们能将更多精力用于教学上,学校能更好地留住老师,好老师有了更大的教学信心。

采访中,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老师们反应都非常好。在激励机制的鼓励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感召下,求吉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学校的孩子们争上游学习风气浓厚,校风良好,学生好学,教师的积极主动教学兴趣高,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十分好,家长们助学积极性非常高。

马吉晓主任说,老师们普遍都愿意留在求吉乡学校,愿意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整个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难能可贵,这对求吉的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基础教育奖励,杨老笔记上这一组数据:教师节,“六一”儿童节都要进行德育奖,教育奖,优秀辅导员奖包括所有的村级幼儿园娃娃的奖励。对评出的优秀班级,班干部,优秀辅导员,教师奖励500元。优秀学生奖励300,优秀班级600元,每年新入队的少先队员40名,每人奖励50元。对所有幼儿111个幼儿,每个幼儿奖励20元钱。

2019年教师节,协会拿出2万元,根据教育局对全县老师全面考评,对单科前3名的老师进行奖励。到了年终,校委会7个人员,根据县教育局对学校综合考评2019年得了全县一等奖,协会拿出1万对7个老师进行奖励。奖励有力度对老师有刺激。

对基础教育的鼓励和激励奖。达到了济困助学,激励助学的目的。

那天,去求吉采访中,刚好遇见四川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记者李忠一行。带队的李忠告诉我,他们是专程来采访求吉关工委教育助学行动,是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记录片。李忠说“若尔盖求吉关工委的民间教育助学故事,在全省教育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中非常典型。”

他们说,一个民间组织自发筹集资金,多年坚持搞教育助学活动,开启了当地民间助学成功范例和先河。他们走访中,了解了很多震撼和感动人的故事。

李忠认为,来自故乡的真情关怀,这对一个少年儿童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在孩子们的幼年,三观还未完全形成之前,来自社会和家乡的真情关心帮助,是一种正能量,这将对他们以后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正面的引导作用。

老骥伏枥 人生不悔

2014年4月23日,正式成立了若尔盖县求吉乡“关工委”教育助学协会。

教育助学协会成立后,最为棘手问题就是如何筹集启动资金。杨老和协会的成员们经过长时间、反复地研究论证,决定通过三个渠道争取筹集助学资金,一是来自党委政府的扶持;二是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及个体工商户捐赠;三是全乡党员干部、群众自助从生活费中捐赠。

杨老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1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协会,他说为的就是带个好头。

此时的杨老刚做完甲状腺肿瘤手术,身体还未恢复,失声了,医生强调他不能说话,否则会影响以后开口说话。可他,没有休息马不停蹄地找代驾去成都、德阳、马尔康、九寨沟等地筹集更多的资金。他自己不会开车,专门请来驾驶员。所有工资,油费生活费全部杨老自理。通过努力,他经过各方共筹集到资金53万元。

回到家乡后,杨老没有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硬是带领“五老”志愿者,风里来雨里去,深入到本乡的家家户户,广泛宣传知识改变命运,多次到省、州、县党政部门报告情况,争取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初期在故乡成功募集了41.88万元助学资金。当年协会共积累筹集到了131万元的助学金。

协会的教育助学金有了着落,杨老的身体也累垮了,他这才同意同儿女们到省城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治疗期间杨老一直牵挂着协会的运行情况,协会才刚刚成立,资助孩子们的行为是否落到实处,资金的监管是不是有力等等。治疗一结束他顾不得孩子们的劝阻,又回到了求吉,回到了“关工委”教育助学协会。

近7年,杨老带领协会,始终秉承"爱心助学、培养人才、互帮互助、携手圆梦"的宗旨,坚持以救助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完成学业为目标。

他积极拓展助学渠道,邀请内地慈善机构、企业家、爱心人士赴求吉实地考察、开展奉献爱心活动。7年来实现"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学生113人。每学年对结帮扶资金达40万元左右。接受捐赠学习用具等物资价值50多万元。

据初步统计,求吉乡的大学生毕业后,少数去了成都等大城市。约90%的人回到了阿坝州工作。他们成为阿坝州的教师、医生、公务员、技术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报效祖国、感恩社会。

为了便于管理,有效推进工作,协会成立以来,杨老就一直提出不兼任任何协会实职,只作一名担负监事职责的顾问。

协会组成人员,也都是杨老精心挑选的。他们都是热衷于求吉家乡建设的乡土贤士。他们中有红军的后代,有老党员老干部,有知识渊博的乡土贤才和优秀的企业老板。

协会在杨老的带领下,走过了7年的艰辛历程,先后帮助了300多名求吉乡较为贫困的家庭孩子圆大学梦。

协会副理事长供产,是红军后代,他说:7年来,协会的本金不动,产生的周转效益已经有106.6万元,并全部用于助学。

2019年协会还将从求吉农户中募集的59.8万元,如数退回给了所有捐赠人。作为协会帮扶脱贫攻坚的一项工作。

嘎哇村,我们走访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周永华家。杨老说,他家过去算村里最困难的户。

去周永华家时候,他出门做农活去了,我们遇见他老婆齐么塔。他家两个孩子,女儿格让巴么今年24岁,2014年考取本科,2015年协会帮她对接了成都方舟律师事务所“一对一”结对的帮扶。从此,格让巴么得到方舟律师事务所每月600元的生活资助,直到大学毕业。

大学期间节假日,格让巴么会去律师事务所学习。毕业后她以优越的成绩考取了阿坝县法院,成为一名人民的法官。

周永华的儿子帕巴夺吉今年26岁,当年考取的大学专科,也得到协会几百元的鼓励,毕业后去新疆从事教书。

目前,周永华两口子年龄都不到五十岁,在求吉务农打临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个曾经因为孩子读书成为村里最困难的人家,目前,完全因为孩子学业有成有了固定收入,而彻底摆脱了贫困。

苟哇村,我们走访了当年卖铜锅的玛吉措,她说协会成立时,她大女儿刚好要大学毕业,得到了协会600元鼓励。二女儿考取大学第二年得到协会2000元助学金。目前两个女儿都工作了,一个在若尔盖县当老师,教英语,一个女儿在新疆当幼师。

玛吉措说,女儿们很孝顺,读书期间信用社的助学贷款都是她们自己在还,每年还要拿生活费给家里,还给家里添置了很多生活用品。

玛吉措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卖铜锅读书的故事,已成为往事,成为一件难忘的记忆。

在这里,只要有孩子读书的家庭,都受到过协会的教育助学鼓励和帮助。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也比较高,读书后孩子们就业后能主动帮助家庭。

目前,很多家庭大学生毕业后很快就业,很多家庭因考大学在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慢慢也归还了。那些读书孩子的家庭,日子过得稳定而温暖。

杨秋助学活动,不仅为家乡的学子们圆着大学梦,也用实际行动来助推着家乡的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用老干部们的赤胆之心,助推了求吉的乡村治理更好更和谐发展,也对求吉的教育扶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给予最有力的支持。

杨老的笔记本上,记录的几乎是助学计划和数据。6年,协会救助特困大学生43人次。协会给每位特困大学生每人每学年救助2000元;贫困生救助93人次,一学年每人救助1000元。

在校大学生救助443人次,2014年人平100元、2015年人平300元、2016年人平400元、2017-2018年人平500元。留美大学生一人奖励3000元;留英大学生一人奖励2000元;2名读博士生每人奖励1000元;研究生4人,根据困难情况奖励1000元或者2000元不等。树立向高学历看起的榜样带动作用。

通过拓展扶贫助学渠道,发挥助学资金使用效率。他们邀请内地的企业家,慈善家8批,60多人次,特聘2名为求吉乡教育助学协会的名誉理事长。

去年为至,企业家对接求吉61名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得到月600元生活资助。截至2019年已毕业回来36人。对接特困的初高中生15人,每人每学年得到3000元资助。对接上特别贫困小学生38人,每人每学期得到2000元资助。

2019年浙江东西部对口援建,嘉兴市秀洲珠区民政局,“一对一”结对帮扶7名贫困本科生。全部是一个叫蒋金华的女企业家来资助。7人,每年每人得到5000元的资助。蒋金华女士还承诺每年8月20日准时打款到学生卡上,直到孩子们大学毕业。

基本做法资助有力。几年来,受到“一对一”结对的帮扶资助的共计113人。救助金额每年达40万,加之协会的利息20多万,这个乡每年可享受60万的助学资助和奖励。还有送求吉中心校所有孩子学习用具,每人3套以上的校服。

2014年,国家启动教育扶贫以来,求吉乡整个精准建档贫困户118户。其中,统计到因学致贫困38户,2015年,2016年精准帮扶对接成功。

很多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对求吉的杨秋和几位老人真情的付出感动着,几个老人实实在在的在做教学助学的事,让他们非常信任,非常愿意帮助。

2016年,吉乡关工委教学助学协会得到省关工委,省老干局,省精神文明办和团省委等几家部门的共同表彰,被评为求吉乡“关工委”教育助学先进集体。

2017年,协会又被四川共青团省委评为四川省优秀志愿者服务项目。

2016、2017年先后两年,协会被阿坝州关工委评为先进集体,给予表彰,并作大会发言。

杨秋个人,2011年由省关工委,省老干局和省精神文明办颁发了“功勋奖”;2016年省关工委,省老干局,省精神文明办给他个人颁发了“突出贡献奖”;2018年被州委组织部老干部局评为“最美老干部”。2019年被省关工委,省老干部局和省精神文明办等授予四川省第七届“关爱明天 十佳五老”称号。

原下黄寨的支部书记供产,是红军后代。也是协会副董事长,他对杨秋的评价是:“我们需要这么一个带头人,他能够关心家乡,他带领大家做这些,大家百分之百拥护他。在他主持下,每年8月23日左右,协会都要召开全乡在校大学生和家长会,上感恩课。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父老乡亲。告诉孩子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生活,要学会感恩,珍惜学习机会。”

供产还说:“故乡,需要杨秋这样一批受尊重的人。他教会了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有用的人。我们需要杨秋书记这真情奉献故乡的领头人。杨秋这么多年坚持下来了,我们广大群众深刻领会了这个精神,并奉行到理解。”

55岁的理事长阿康,是苟哇村的离任支部书记。离任后,一年国家给他补助仅2800元,做协会工作,没有任何工资。但是,他说,我们愿意跟着杨秋干。求吉,老百姓送子入学的积极性非常高。当初教育助学行动发起后,老百姓供孩子考大学积极性达到高潮。一个家庭大学生有2个、3个是普遍现象。杨秋那句:不让一个大学生被拉下,深深感动着大家。

阿康还说:“2019年8月29日,协会把老百姓捐赠的59.8万全部退给了求吉的老百姓。这也是协会积极配合脱贫攻坚工作的具体行动。老百姓也不富裕,需要这笔钱。这是对国家的中心工作理解和最好支持。目前,我们的经费上一百万,保留本钱就是留住母鸡,这几年一直想办法进行利润周转,让它下蛋 。”

“协会的经费,每年都委托县教育局进行年度财务审计。杨秋本人每件事亲历亲为,为家乡助学呕心沥血,白发苍苍,无私奉献。可以说,杨秋是我们求吉的榜样。我们希望教育成为求吉腾飞和发展的翅膀。杨秋是我们的主心骨,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下一代。”阿康总有说不完的心里话。

54岁会计王松华说,自己管理财务1年,5年一届。经费开支非常好,以前奖励是给钱,今年奖励给物资。财务管理很正规。

原若尔盖县人大大常委会副主任,协会副理事长,73岁白么塔说:“求吉关工委这个教育助学协会,多年来,一直受到省州县关工委的重视。杨秋在阿坝州委宣传部,州政法委等工作过,也任过阿坝州关工委执行主席,他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关心下一代工作十分熟悉,他思考关心下一代工作比较深刻。求吉的关工委的教育助学,就是一个带动作用,我们要让全社会上都来关心下一代。”

“人离休了精神不能休”,这是杨老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树立“一面旗帜”。

采访要离开时,协会副理事长供产突然告诉我,他说,有段话说得非常好,他很喜欢,愿意分享给我。于是他熟练背诵到:

热爱家乡,首先要认识家乡,要有深厚的感情。爱家乡,要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是的,这段话,就是杨秋回故乡最好的诠释和解读。

时光变迁、岁月在杨秋脸上留下深深的痕迹。故乡已在杨秋的心里烙出最最深情那道烙印,故乡永远不离不弃。

杨秋,他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一位永远都闲不住的老人,一位把自己的余热发挥到极致的老人,一位与时俱进、永葆青春的老人。一位爱故乡爱到骨子里去的老人。祝愿杨老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作者简介:

杨素筠,阿坝州马尔康作家协会主席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