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村是远近闻名的汗片死角省级贫困村。近年来,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团结带领广大村民开展自治、大力发展产业,建立了“沃柑-乌骨鸡循环种养殖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鱼蛙共养基地等,打造“金竹鲜”村级电商品牌,注册“金山村大掌柜” 抖音公众号、开通淘宝线上店铺,积极宣传推广金山村农特产品,走出了一条“产业+治理,治理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绿意昂然的金山村全景。图片由回马镇政府提供
少年得志终还乡 回引能人战贫困
“你找彭书记?村办公室里最胖的那个小伙就是……”一问起彭俊松,当地村民就滔滔不绝地介绍着,“别看他年轻,本事可大咧……” 2016年10月,大英县深入实施优秀农民工定向回引培养工程,依托“待遇回引、政策回引、项目回引”等方式加大回引力度,向在外创业打拼的本县人发出“回乡创业发展,做致富带头人”的号召。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激励感召下,不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带着先进的理念,一腔的热血,一身的本领,回到自己的家乡带领全村人民共谋发展。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2017年1月,彭俊松饮水思源,在回马镇党委政府的感召下,毫不犹豫地放弃打拼多年的事业,来到金山村这个贫瘠偏远的小山村当起了党总支书记。
彭俊松能文能武,曾经当过兵,做过记者,后来下海经商,在外创业打拼多年。他依靠灵活的头脑和诚信的品行,在生意场上闯出了一片天地,被遂宁工商联授予“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年轻有为且事业有成,但他并没有沾沾自喜,看着自己的家乡在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后,老乡们仍然过着勉强解决温饱的日子,反而让彭俊松忧心忡忡。
金山村本叫金竹村,辖15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493户、1683人,耕地面积1460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17户,259人。2017年底,金竹村通过验收退出贫困村。2019年11月金竹村和元山村合并为金山村,全村现有人口 3268人,98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63户,378人。
“金山湾里无水喝,出门就是烂泥坡,姑娘远嫁求生活,男儿单身卷被窝。”这首传颂已久的民谣曾经唱出了金山村老百姓的心声。金山村位于大英县回马镇西部5公里处,涪江在回马镇绕了一个大弯,始终没有眷顾这个山岭交错、干旱贫瘠、交通闭塞的村庄。
由于村里渠道淤泥堵塞,蓄水池渗漏干涸,没有水源保障,人们种庄稼只有靠天,大旱望云,减产减收,只要能填饱肚子,老百姓宁愿不种不亏,村里的撂荒地逐年增多,贫困一直如影随形,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选择外出务工。仅有的一条村道年久失修,道路破损严重,每逢雨雪天气,路面泥泞不堪,严重影响村民正常出行。
多级联动固本强基 铁打的队伍筑堡垒
俗话说的好,不怕有个烂摊子,就怕有个乱班子,要想班子强,关键看“领头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派强用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从县以上党政机关选派过硬的优秀干部参加驻村帮扶。”
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2014年以来,大英县着力将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源泉动力,在强化政治引领、选优配强帮扶力量、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提升基层基础保障上下功夫,实现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深度契合,为打赢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大英县坚持标准,严格筛选,选派出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吃苦劲头足、创业热情高的机关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真正成为凝聚群众的贴心人和组织群众的排头兵。
驻村工作队和村书记共商村集体产业发展。图片由钱礼提供
一说起金山村驻村工作队,老百姓无不竖起大拇指,经常把他们挂在嘴边。遂宁市档案馆接收鉴定科科长文雪松,便是金山村首任第一书记。他于2015年7月被市档案馆派驻金山村担任第一书记(2019年6月改任驻村工作队员),从此,就与金山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5年多来,文雪松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躬身力行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认可和省、市扶贫巡视组的高度评价。2019年,文雪松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18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这份荣誉的背后,凝聚着他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他辛勤付出的认可。
钱礼是金山村第二任第一书记,他是大英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副主任。2018年6月成为金山村驻村工作队队员,2019年5月担任金山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自从被县委组织部选派到金山村任职以来,钱礼恪尽职守,取长补短,以实干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坚持兴产业,促发展,持续推进金山村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遂宁市在全省率先启动选拔职业村党组织书记试点工作,职业村支书选拔意在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着力打造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帮助村民致富谋发展。
2018年9月,彭俊松以全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为金山村的职业村支书,他誓要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全村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增收,闯出一片新天地,成为金山村脱贫致富“领头羊”。 “打铁还须自身硬”,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关键在抓好带头人,凝聚一方人。一位年轻的职业村支书、两任驻村第一书记,为村两委注入了新血液、新思想、新活力。
察看民情摸清底子,精准识别靶向施策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只有真正俯下身子来,“擦擦眼睛”“洗洗耳朵”“动动脑子”才能深入其中,把握第一手调研资料,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深入分析、制定政策、推进工作。
三位年轻人的驻村步伐基本是一致的。2015年7月,刚被派驻到金山村任第一书记时,文雪松很少在办公室停留,多数时间都奔走在田间地头、忙碌在农家庭院。他说到,“扶贫是群众的大事,作为第一书记,脚踏实地地走村入户,了解基本情况是干好扶贫工作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我每天都要下到各社,挨家挨户去了解村民的基本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
初到金山村,人地生疏,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从来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文雪松,白天走访农户了解民生诉求,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寻找产业资源。晚上与村两委、村民代表研讨项目规划,整理核查资料,经常加班到凌晨1、2点。不到半年时间,他已走遍全村15个社,形成入户走访记录,谁家有喜忧大事,某某身体状况如何?他都了如指掌。
2018年6月,钱礼入驻金山村。为尽快转换角色,他从村情实际出发,扑下身子从实践中学、放下架子从群众中学、静下心来跟身边同志学。针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他认真梳理、归纳和总结,最后形成了有针对性的走访报告。
钱礼(左一)走访贫困户。图片由钱礼提供
同时,钱礼还要求每位帮扶责任人,每月至少入户一次,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两年来,钱礼协调解决贫困户医疗、住房、饮用水和电视光纤等突出问题200余件。
2017年1月,彭俊松带着对组织信任的感激之情和带领家乡人民奔小康的豪情壮志,走马上任了。行驶在曲折颠簸的村道上,彭俊松感慨万千,掌握着村庄经济命脉的道路交通,远远没跟上改革开放的发展步伐。行驶在路上如遇迎面而来的汽车,硬是要倒车几分钟,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顺利错车。看着道路两旁历经沧桑、满脸皱纹的龟裂大地,彭俊松无法想像这样的土地能种出什么。
来到自己即将奋战多年的主战场指挥部——村委会,眼前的场景令彭俊松惊讶不已。三间简陋的办公室,一张陈旧的办公桌、几把破损的椅子和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柜,这些就是村集体的全部资产,和不远处贫困户破旧不堪的住房遥相呼应。
听说村里来了个下派的年轻村支书,村组干部和部分凑热闹的村民已围坐在村委会。朝气蓬勃,稍带稚嫩的彭俊松出现在村民面前,迎来的却是大部分人的漠然与不屑,部分村民甚至冷嘲热讽,看着眼前这个“嘴边无毛”的年轻娃,老百姓都说“喝了一点‘洋墨水’,在外面闯荡几年就飘了,看吧!要不了多久他就会坚持不住的……”
和大多数回引能人一样,刚到村里,彭俊松对怎么打开农村工作局面基本没有方向,摸不着头脑。经历几天的茫然失措和惴惴不安,彭俊松坦然面对了这些意料之外的困难。他迅速投入工作,用最短的时间熟悉村情民情,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努力学习精准扶贫各项政策,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语向贫困户宣传。根据掌握的情况,彭俊松认真谋划金山村的出路,他要让所有村民看一看,这个“毛头小子”是如何带领他们走出困境、走向富裕的。
通过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成员的潜心走访和悉心收集,最终制定了金山村2018至2020年发展规划,提出了“建一片产业、创一个品牌、富一村百姓”的“三个一”目标,为金山村勾勒出了一副打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完美蓝图。
“蓝图绘就,重在添彩。”发展规划制定后,为确保如期实现,三位年轻人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凝聚发展合力,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开好“三会一课”,制定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通过开展活动和规范制度,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明确了目标,有了发展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