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引能人当“村官” 驻村队长来助力

沙马石古

2020年09月15日09:00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贫困村全部实现通动力电,全面解决贫困人口住房和饮水安全问题,贫困村达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是贫困地区彻底脱贫的基础性条件,是关系到人的生存生活质量和发展质量的关键性要素,也是使贫困地区稳定脱贫、不再返贫的重要保障。

入村第一天,彭俊松就已经把心放在路上,把改扩建通村公路这件事放在心上。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再加上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大多数村民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思想固化、观念陈旧,有些村民甚至一辈子都从未离开过村子。

经过一段时间调研,大部分村民表达了想把路修好的愿望,扶贫路上要先把道路交通修建好,把群众最急切、最关心的问题做好。彭俊松和文雪松一商量,打算以村道改善提升为重点,以入组入户道路为突破点,加快推进金山村公路网畅通,打破制约全村发展的交通瓶颈,切实解决人、车、路三者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

本着“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两位书记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找路子、跑资金、上项目,多次往返于县级相关部门和回马镇政府,积极协调争取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彭俊松还带头捐款,利用自己多年创业良好的人脉资源,向在外优秀成功人士募捐。

2017年10月,在帮扶部门与镇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总投资160万元的金山村通村公路升级改造加宽工程正式落户。项目资金到位了,没想到新的问题又摆在了眼前。村道建设要占用部分村民的少许耕地和院坝,想要说服他们放弃自己耕种的土地谈何容易。

彭俊松和文雪松带领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一次次走入村民家里,挨家挨户做工作、谈思想、做比较、算收益,耐心向他们解释土地流转政策,却始终没有打开村民们的心结。最后,彭俊松灵机一动,请来了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书记,带着他一家一户说人情讲道理,终于换来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施工设备材料很快运进村里,两位书记每天带头在建设现场指挥调度、协调处理相关事宜,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拧成“一股绳”,组织人员积极参与到施工现场清障碍、勘地界、算明细,和施工队伍一道平整道路,拓宽路基,铺设沥青。经过4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一条长2.8公里,宽5米20公分的沥青路,东西两头贯穿了整个村子,顺利接入金山村附近的国省道和高速公路。

改造升级后的入村公路。图片由回马镇政府提供

看着眼前这条毫无错车压力、畅通平整的康庄大道,全体村民欢欣鼓舞。原村支书李时尧激动地说到,“文书记可是为我们做了件大好事啊,现在出村的路宽广了,外出办事方便多了。”曾坚决反对升级改造村道的村民陈长学惭愧地说到,“修这条路,小彭书记受了很多委屈”。

“金山村之前的通村公路是2008年修建的,已历时近10年,当初设计宽度只有3.5米,同时年久失修磨损严重,到处坑坑洼洼。近年来购车的人越来越多,村民出行十分不便。有一次我还把车开下了路基,只能请来几个村民帮忙抬上来,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尽快把村民的出行问题解决好。路修好了,村里的整体面貌就会慢慢变好。你看,现在这条通村公路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更是带动了金山村产业发展,成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便民路’‘致富路’。”文雪松自豪地说道。

自从钱礼加入金山村驻村工作队后,整个班子如虎添翼,在市档案馆、县政协、县农业农村局等帮扶部门的鼎力支持下,金山村共争取到革命老区建设项目、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国土整治项目等11个项目共计资金480万元,拓宽入村公路2.8公里,修建临村道路1.5公里、社道路6公里、田间道路7公里、产业路1.9公里,直接把道路铺到村民家门口,铺到了农业生产现场。

扫除了群众出行难这只“拦路虎”,摆在大家面前的是老百姓吃水用水难这块“硬骨头”。缺水是金山村村民心中长久之痛,因浅层地表水质普遍较差,金山村7社、8社、10社部分村民一遇枯水期,小水源就干涸了。为了方便用水,村民们只有就近修建小水池存蓄雨水,或者靠肩挑手提,到其他社里取水,有时取一次水来回都需要近一个小时。但这并非长久之计,村民们曾多次向村两委反映,要求改善供水不足和水质差的问题,但村两委苦于没有资金,只能一拖再拖。

老百姓的吃水用水困难,成了三位年轻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上门征求意见,召开村民议事会的基础上,经村两委会审议,最终达成了“重新选址打机井,保障村民生活用水”的共识。

目标确定后,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村两委主动向镇、县两级政府汇报,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邀请县水利部门现场勘测论证,筹措12万余元工程资金修建机井27口,在8社修建明井1处。

钻井工程施工当天,随着机械轰鸣声的响起,现场村民们都沸腾了,让大家翘首以盼多年的安全饮水梦终于实现。当水柱从井中喷涌而出,村民们欢呼雀跃,27口饮水井解决了常年困难30余户村民的老大难问题,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在人们的脸上。

“真的要感谢三位书记啊,帮我们解决了吃水、用水问题,我老婆子再也不用愁水不够吃了,真好,真好啊……”金山村8社村民83岁高龄的宋合云婆婆颤巍巍地指着不远处的机井。

吃水问题已基本解决,还得解决农耕用水问题。三位年轻人及时向市人大副主任昝中国和县政协主席张钰反映情况,两位领导也非常重视,当即来到金山村开展调研,确定实施方案,与县级相关部门协商沟通。2019年7月,在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对村里的渠道淤泥堵塞进行了清理,10社还修建了拦河堰。

都江堰大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星光支渠工程是遂宁市级重点项目,该项目于2018年2月5日正式开工建设,2019年7月建成。2020年5月26日,远道而来的岷江水流进了金山村,一条渠托起了干旱地区的用水梦,彻底解决了金山村生产生活用水矛盾。

“老百姓吃水、用水是大事,这下,压在我心中的那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文雪松如释重负地说道。

2016年,为了让贫困群众早日住到交通和生产生活都便利的新居,文雪松和彭俊松跑上跑下宣传搬迁政策,落实搬迁土地,谋规划抓建设,顺利完成易地搬迁25户67人。其中,2017年11月21户59人;2018年10月2户4人;2019年9月2户4人。

为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位年轻人积极协调争取,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保障每户都有稳定可靠收入。一方面利用村劳务中介平台,为搬迁户提供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和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利用村集体产业,让部分搬迁户就近务工,并通过农民夜校等培训措施,向搬迁户传授种养殖技术,邀请本村“田专家、土秀才”进行技术指导。

岳云林属于跨社搬迁贫困群众,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村劳务中介,在遂宁为岳云林介绍了一份工作,并安排其妻子彭桂英在村集体产业基地打零工。通过“务工+种养殖”相结合的方式助农增收,增强了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幸福感。

金山村民“挪穷窝”。图片由回马镇政府提供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修公路、打机井、改建提灌站、修建拦河堰、危房改造……,一件件惠民利民的实事,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金山村你总能听到老百姓发自肺腑的声音:“三位书记一来,真是为村里做了大贡献了,全村人都夸好呢!”“村里来了这样的好干部真是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实事,办了很多好事……”

种养结合各显神通  建设生态循环产业链

2015年刚到金山村的文雪松甚是茫然,让金山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路在何方?影响金山村前进的症结是什么?文雪松和彭俊松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金山村一直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低质低产,发展进程缓慢,且经济效益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村里的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部分贫困户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产业发展推进滞后。

如何消除这些症结?2017年底,在遂宁市档案馆、大英县政协和县农业农村局等帮扶部门的帮助下,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组织人员到成都、南充、重庆等地考察学习,结合金山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把目光聚焦在了中药材和沃柑种植项目上。

金山村7社村民陈志勇是村里的脱贫致富“领头人”。 “当时家里一贫如洗,每月靠低保勉强度日,儿子读书所需的少许经费都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想改变家里的困境,一时又找不到出路,于是我就在村里到处走走看看,寻找机会。经过观察我发生村里的野生瓜蒌长势良好,市场前景也不错,种植瓜蒌或许能增加一些收入,让儿子上得了学。我先在自家的2亩土地里种了瓜蒌,当年实现收入2000元左右。” 这是陈志勇种植瓜蒌的初次尝试,让他萌生了规模化发展的念头。

2017年,面临缺乏启动资金、种植技术不到位等困难,陈志勇主动找到彭俊松、文雪松两人,说出自己规模化发展瓜蒌种植的想法和困难,这和两位年轻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规划不谋而合。恰逢大英县提出建立产联式合作社,推动农村规模经营助力脱贫攻坚的发展思路,这种多方联动模式正是解决陈志勇个人创业和金山村产业发展的一个好办法。

彭俊松和文雪松耐心向陈志勇介绍了产联式合作社发展模式,希望陈志勇作为引路人带领全村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双方一拍即合。

在一次村民大会上,彭俊松在会提出了建立产联式合作社,带领全村群众流转土地、发展产业的思路,绝大多数村民当即提出了质疑。大家已经熟悉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认为自己的土地自己掌握,想种啥就种啥,种啥就吃啥,短时间内无法理解产联式合作社,没有得到村民支持。

彭俊松说到,“我们采取了企业+集体+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村民当时不理解我们,光是相关会议都开了80次以上,所有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才达成一致共识。”

接着,村两委制定了以党建引领谋金点子、产业发展闯金路子、党员示范创金牌子、工商企业播金种子、集体经济现金价值、农民群众赚金票子的金山村“六金”发展思路。

陈志勇配合村两委与驻村工作组一道,引进四川柄泰集团公司,投入400余万元在3、4社打造以瓜蒌、黄精为主的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与此同时,金山村中药材种植产联式合作社正式成立,陈志勇成为了产联式合作社的理事长,专门负责联系企业、发动群众,协助土地使用、劳动力分配责任田。

按照产联式合作社的发展模式进行种植,由集团公司出资金、技术、种子,农民出让土地,村集体负责附属设施建设。对入股农户实行每亩400元分红保底制,既解决了贫困户有劳力没资金、没资金没劳力的发展困境,又使全村贫困户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三年来项目累计分红近16万元,为村集体收益4万元,带动18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彭俊松和文雪松还主动联系重庆市柑橘研究所,采用“村集体+农户”模式,在11、12、13、14社昔日撂荒地上,打造100亩无核沃柑种植基地,配套间种冬瓜、生姜等农作物。

因种植经验丰富,起初对产联式合作社产生质疑的村民陈延武,被聘为沃柑基地管理员,不仅享受每亩400元的保底分红,还能单独领取一份工资。沃柑基地建成了,第一年种苗,第二年嫁接,第三年挂果,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开始考虑林下资源循环利用。

充满生机的沃柑基地。图片由回马镇政府提供

钱礼说到,“农村要致富,产业支撑是关键,如何培育出支柱产业,我和彭俊松、文雪松三人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按照‘建一片产业’的思路,我们深挖已经建成的沃柑基地潜力,决定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循环经济。”

“光是贫困户脱贫还不够,村集体自身更要脱贫,才能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文雪松始终信心满满,“乌骨鸡生态养殖项目就是我们村集体经济增收的主要途径。”

村两委很快向县政协张钰主席汇报了生态循环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张钰主席非常赞同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要求在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向县农业农村局协调沟通,请求养殖项目资金与技术支持。

2108年底,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金山村投入28万元,从宜宾购买楠竹,修建了700余平方米的双层架空竹排鸡舍。底层是鸡粪池,二层是鸡舍,遮风避雨,冬暖夏凉,两层之间用竹排隔开,鸡粪直接掉入底层,随时保持二层的清洁通风干燥,从而减少疾病发生。冬天通过发酵产生热量,为二层的乌骨鸡供暖,发酵后的鸡粪成为有机肥,直接用在沃柑、玉米种植基地。

2019年9月,第一批3600只乌骨鸡入住吊脚楼鸡舍。项目引进容易养殖难,当时没有经验,引进一周后鸡就死了不少。三位年轻人看着心痛不已,钱礼想到了自己的同事畜牧专家唐利君,第一时间反映了乌骨鸡的症状。唐利君让村里将病死鸡带到县上检验,彭俊松二话不说拿着死鸡就往县畜牧站跑,虚心向畜牧专家唐利君请教,自己还跟着解剖,了解病因,学习用药。“鸡治好了,我也快成了半个专家!”彭俊松的脸上写满自豪。

“我们金山村的乌骨鸡是真正的‘虫草鸡’,住的吊脚楼、喝的山泉水、吃的有机菜和玉米,白天在沃柑基地散步,还有青草和虫子这些‘零食’,夏天热了在鸡舍底层乘凉,冬天冷了在二层取暖。”彭松松介绍到。

住在“别墅”的乌骨鸡。图片由回马镇政府提供

沃柑-乌骨鸡种养殖基地,实现了沃柑林的青草、庄稼地的玉米、乌骨鸡的粪便循环利用。同时采用“村集体+农户”模式,免费为每户贫困户提供2-5棵沃柑和20只乌骨鸡,再通过专业合作社统一回收销售,不仅带动贫困户增收,更为村集体经济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目前,乌骨鸡孵化、育苗、屠宰、加工车间等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中。 

沃柑-乌骨鸡循环种养殖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鱼蛙共养基地相继建立,光伏发电产业建成并投产,金山村改变过去单纯补助资金的扶贫方式,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通过整村推进、以点带面模式,金山村成立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大英县回马镇金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村”“大英县军鑫养殖专业合作社。”产业经济发展上去了,群众荷包鼓起来了,贫困户脸上的笑容也多起来了。

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彭俊松、文雪松、钱礼等人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创品牌、建电商、做直播、跑市场,将“金竹鲜”村级电商品牌送到了千家万户的饭桌上。

老书记家的苞谷沙沙、唐娘娘家的黄豆、轮大爷家的绿豆、李二婆屋头的红薯淀粉、前面的土鸡下的蛋……,这些吸睛的农产品都属于“金竹鲜”品牌,村里还注册了“粮品金山”乌骨鸡。

命名为“金山村大掌柜”的抖音宣传号、淘宝线上店铺相继开通,通过拍摄抖音视频、微信朋友圈,联系市、县电视台等广泛宣传推广,把全村老百姓的农产品、村集体的乌骨鸡放在平台上销售。2020年疫情期间,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周累计销售300余只成品乌骨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万余元。同时,与顺丰快递达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将村里的货物安全快捷送到遂宁、成都、重庆等客户家中。

2017至2019年,金山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别达3万余元、5万余元、8万余元,今年已实现收入12万余元。预计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60元,全村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把准乡村治理“脉搏” 创新激活内生动力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为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决农民主体缺位、民主管理水平不高、村级组织号召力趋弱等问题,回马镇聚焦“村集体经济增收与构建基层治理格局”,把金山村作为试点,积极推行农户积分制管理。

产业发展起来了,如何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金山村找到了“治理”这个绝招,在全村推行村民积分信用体系建设,涵盖“爱国爱家、诚实守信、重德守法、创业致富、敬老爱幼、助人为乐、清洁卫生、勤俭节约、移风易俗、明礼重教”等十个方面。

结合金山村乌骨鸡养殖、村集体运营项目承包权、村集体项目施工、村集体经济雇员、信用贷款等,有机整合金山村治理资源,创新治理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群众的聪明才智成为乡村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

村两委每年集中开展一次评分,以村民家庭为单位,对照积分信用体系开展自评,填写自评表,提交村两委及村民代表组成的金山村“道德评议会”开展评审,并由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评议过程。

每个家庭以60分为基础分,经过评分每超出基础分10分,可在村集体跑山鸡圈舍免费领取鸡苗10只,并与村委会签订寄养及销售协议,达到出栏标准后,村民可对领取数量的10%进行自行处理,剩余的由村集体统一回购并贴标销售;反之,对违反积分信用体系内容的村民进行严格扣分,低于60分的家庭将不同程度影响其在本村承包村集体项目、开办企业、入党考察、政策补助,甚至信用贷款等方面。

村两委成立“乌骨鸡养殖巡回指导小组”,为农户提供养殖技术指导上门服务,定期邀请专家到农民夜校开展养殖技术培训课程。将积分制与大英县“短平快”补助金政策有效结合,全村贫困户最高能获得1500元的补助,推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度达100%。

此外,村两委以积分活动为载体,开展“最美儿媳”“最美家庭”“最美社组”等评选活动,创新工作机制,建立村委会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鼓励群众全程参与工作机制,把自己当成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角,激活群众主体意识,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彭俊松坚信,金山村一定会建设成为一个人人向往的地方,村民不仅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出门开车子,行走大路子,兜里有票子,感谢党恩一辈子。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在金山村脱贫攻坚的日日夜夜里,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岗位上,文雪松、钱礼与金山村的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两人始终坚持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激情,抒写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诗篇。

 

作者简介:

沙马石古,80后,凉山美姑人,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民族文学》《星星诗刊》《四川文学》《龙门阵》《四川诗歌》《蜀南文学》等文学期刊。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