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的人

2020年07月08日11:30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时间”是什么?对于年逾六旬、识字不多的王科书来说,“时间”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

时间就是挂在墙头上的钟,夕阳下逐渐拉长的影子,猪圈里不断长肥的猪。

时间已经不多了,年过六十,还剩下多少日子?家住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镇月包村的王科书来不及去想这些问题,她没有更多时间。

开荒:苦尽甘来的王婆婆

太阳下山前,留下一抹余晖,正在地里劳作的王科书就笼罩在这抹余晖里。忙累了,她终于可以坐坐,喘口气,对着眼前的景色入迷。夕阳下,这个坐落在山腰上、名叫“月包村”的小山村,从未如此宁静。

时间回到一个多小时前,王科书陪着孙女赵心怡刚回到家,就想起前两天要开荒的3亩多地还没弄完,容不得半点犹豫,她扛着锄头就上了山,一锄头一锄头地刨开泥土,全部点上包谷,不知不觉天已漆黑,她赶紧扛起锄头往家里赶,家里还有孙女在等着她。

晚上7、8点钟,她弄好了晚饭,安顿好了孙女,又跑到猪场去照料刚买来不久的6头母猪,打扫卫生、清洗圈舍、掏粪、准备猪饲料,到床上躺下已经深夜11点……

这一切,64岁的王科书早已习以为常。

每天凌晨3点,天不见亮,王婆婆就摸索着起床,为孙女准备好早饭,再走过有5、6分钟路程的村道,到猪圈喂猪,最近购进的这6头母猪,已经被她“伺候”得膘肥体壮,这也多少让她有些安慰。

凌晨4点,婆孙两人吃完早饭就出门了,从月包村到峨边县城的沙坪小学,要走近3个小时山路,这样赵心怡才能在8点前按时入学。

中间环节容不得任何闪失或犹豫,为了赶时间,赵心怡有时也搭乘村里的小面包车去赶早课。

“这一趟要多花去8元钱。”习惯了精打细算的过日子,王科书觉得“走路”更划算。

送完孙女回到家,王科书就忙着打扫猪圈、喂猪、锄地;有时候她将孙女到学校后,也会在县城找个空地方坐一坐,中午就跟着孙女吃盒饭,放学后两人再一起回来。

“小满”过了,该“芒种”了。开荒,这段时间成了王婆婆的又一个心事。那些左邻右舍常年不耕种的土地,都变成了荒山荒土,满是杂草和齐人高的杂木,想着荒了怪可惜的,自己又喂着几头母猪,还不如开荒自己种点玉米做饲料?王科书就这样下定了决心。

每天接送孙女回来后,她扛着锄头到荒地里,砍树、铲草还不是最辛苦的,地很久没有耕种,一锄头下去,就刨出一个小点,她握紧锄把,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天弄一点,全部种上包谷。

“前天天快黑的时候,我的两个邻居在地头种辣椒的时候,听到附近有声音,发现我还在开荒,就帮我一起点包谷,不然怎么弄得完哦。”王科书说。

好在辛苦努力没有白费。种下包谷的两天后,一场雨从早上开始一直下到中午,泥土泡透了,种子也吸饱了水分,看样子今年的庄稼会有个好收成。

“我的年纪大了,家里也没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事情,就觉得现在的日子,像吃了蜜一样。但是如果不去干点活,就好像这一天没有过好,可能是过去过惯了苦日子,但是不论日子多苦,只要一忙起来,啥子烦恼都忘记了。”王科书说。

奋斗:不向命运低头

王科书一辈子都在与命运抗争。

她出生于乐山市金口河区大山深处的一户穷苦人家,1979年就嫁到了月包村3组。那时候,她的丈夫赵启云在川南林业局下属的一个养路站看守林场,一家人过着平淡而幸福的日子。

不幸的是,王科书的大儿子才几个月大时,丈夫就被查出来患有精神病,家里失去了主要劳动力,一下子没有了经济来源,王科书硬是靠着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

她种蔬菜背到街上卖、有时还外出打点短工,终于把一双儿女拉扯大。

一边赚钱养家,一边照顾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和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丈夫,王科书默默为这个家付出着,也得到了回报,随着儿子、女儿相继成年,且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心中感到无比欣慰,不知不觉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但厄运再次降临这个家庭。王科书20多岁的儿子在福建打工时又因为突然发病,进了精神病院。她儿媳年纪轻轻,也只得远嫁他乡,留下年幼的孙女与她相依为命。

“大儿子查出来得了精神病时,唯一的小孙女还在读幼儿园小班,随后他被送到峨边精神病医院,现在都7年了,加上看到孙女还很小,当时心里还是很难过,但是日子再苦也得过不是?”那段日子,王科书记忆犹新。

虽然接连遭遇不幸,但是想到家里的人需要自己,还有幼小的孙女需要抚养,自己绝对不能倒下!

王科书决不屈服,再次起来向命运抗争。

丈夫、儿子接连倒下,家庭收入来源断了,也不能仅靠着那几颗庄稼,月包村又是一个山高路陡,交通不便的贫瘠山地,她自然而然想到农村传统产业:养猪。

2008年,王科书开始尝试养猪。几年下来,王科书已经养了70多头猪,成了村里唯一有规模的养殖大户。从喂养到防疫,她全是自己一个人亲力亲为。

“第一次见到王科书,她穿着筒靴,正在打扫猪场,那时候她的孙女才5、6岁,奶奶扫猪粪,孙女就帮着冲洗猪圈,忙到中午两人随便煮点面就对付过去了,婆孙俩的勤劳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时任月包村驻村帮扶干部(现任村“第一书记”)的罗君秀介绍,2015年她刚到村,就认识了王婆婆,当时去王婆婆的猪圈里头,大大小小的生猪已经养到了100多头,这些猪就成了她们家的经济来源。

王科书清扫猪圈(刘佳 摄)

挫折:感谢脱贫路上有你

但养猪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随着规模逐年扩大,加上受养殖技术、交通、市场等因素制约,几年时间下来,王科书不但没挣到钱,反而还欠下了一大笔债。

特别是2016年购进的34头小猪,养大后仅2万元钱就被猪贩用车全部拉走了,卖肥猪的钱甚至还不上买小猪的钱,当时王科书气得在猪圈头趴着哭,自己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不说,这批猪是一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唯一指望呐!

“那时候,修房子、建猪场、生活费,加上养猪持续亏损,一共欠下80多万外债,欠下80多万,那时我已经61岁,哪里去找这些钱呢。”王科书心里十分担心,巨大的压力让她喘不过气来,有时候整晚上睡不着觉。

在最困难的时候,王科书一度想到了出售刚装修好的新房,希望用卖房的钱偿还一部分借款。2017年,她要卖房子的事情经过峨边电视台采访报道,得到了乐山爱心企业家、省人大代表胡英的关注,在听到王科书的事迹后,一次性捐助了她5万元钱;另外一家爱心企业——四川君和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慷慨解囊,捐助了3万多元现金;结对帮扶单位峨边县政府办公室,也为王科书筹集了4万元帮扶资金,用于新建化粪池等配套设施。有了这些帮助,王科书偿还了一部分欠款。

时任月包村“第一书记”的周鑫知道王科书家庭情况后,三天两头跑到她家里,了解困难情况,知悉帮扶需求。周鑫不仅给王科书资金扶持、精神鼓励,还亲自和她一起搭建猪圈、鸡舍,协调学校,送小孙女去学校。

为了付清所欠债款,王婆婆的“还账方式”也很特别,在将要出售肥猪时,她会将债主们邀请到家门口,肥猪称重出售,现金直接用于还债,几乎不过她的手。这也让乡亲们认识到王婆婆是个非常讲信用的人。

“好在有党委政府、扶贫干部、社会上的好心人帮助,让我度过了养殖难关,后来的两年陆续通过繁育小猪、出售肥猪,赚来还了70余万。”王科书说,“这个社会上,有很多好心人帮助我,我都记在心里,我还要不断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还债:与时间赛跑

为了偿还剩下的这部分欠账,王科书一直都在与时间赛跑。

“想到还有10多万的欠账,其他赚钱门道自己也都不会,只有抓紧一分一秒养猪。”2018年,王科书养殖的100多头生猪陆续出栏,2019年存栏生猪也有80多头。

“卖一点,还一点,留下一部分作生活费,不出意外应该在2020年上半年还清欠款。”王科书有着自己的谋划。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9年4月份,感到身体不适的王婆婆被查出来患有宫颈癌,幸好发现及时,在胡英的协调联络下,手术也比较成功,转危为安。

从4月份住院到7月份出院,前后两个多月时间,王科书到鬼门关“走了一遭”,家里存栏的近100头生猪却耽误不得,她一直委托邻居帮忙照看喂养——这些猪几乎成了她的精神支柱,一头也舍不得卖。

“看到病历的时候,心里一凉,害怕上了手术台就出不来了。心里最放心不下我的孙女,其次圈里的猪儿,如果猪儿没有了,一家人翻身的机会可就没有了。好在一切顺利,最感谢的就是胡英,她不但专程来看望我,还帮我忙前忙后跑医院,联系专家,帮助我顺利度过了难关。”王科书说。

出院以后,王婆婆一边继续养猪,一边恢复身体。这时候,毛猪价从2019年上半年不到10块钱一斤,涨到了8月份的10多元一斤,看着猪价蹭蹭蹭往上涨,“第一书记”罗君秀有些坐不住了,想到王婆婆还有20多头肥猪还没出栏,害怕再等下去价格下跌影响收入,就劝她赶快出手,“市场往往有不可预知的风险,现在行情好就赶快出手!”

看到上涨的猪肉价格,王科书本来想再等等,计划到2019年底再大量出售,或许能多赚一点,她就能彻底“翻身”了,但仔细分析后也觉得罗君秀说的有道理,毕竟市场行情不等人,再等下去遇到意外的风险也不一定。没过几天,她以每斤13-16元不等的价格出售了19头肥猪,不仅把10多万元的欠账全部还清了,还用余下的一些钱购进了2000只鸡苗。

果然不出所料,到2019年下半年,当地毛猪价格虽一度涨到18-20元/斤,但王婆婆家剩下的母猪、小猪却因为非洲猪瘟损失殆尽,幸亏之前出手及时,不然损失就大了。

一辈子与时间赛跑,这回,她跑赢了时间……

然而,王科书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此时也多了一份平静,一份坦然:“现在,把家里的账还清了,我高兴;但更高兴的是,感谢爱心人士的关心、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我能从病魔手中逃出来,过上现在平安幸福的好日子。”

如今,身体恢复状况良好的王婆婆依然健步如飞,天天忙着喂猪,接送孙女上学放学。家里没有债了,生活也越过越好,但是,本来该在家里享清福的王科书却依旧闲不下来。今年,她对所有圈舍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并请来工人,改造猪场、硬化地面,又购进了6头母猪,还开荒种上了几亩包谷。

“开荒3亩多地,加上自家还有5亩,共有8亩地,全部种上了包谷,包谷多种一斤,自己就少买一斤,慢慢就不用再愁喂猪没饲料了。”王科书说,“躺在医院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的孙女。听到医生给我说我的病情,我心里就知道,如果弄得不好,可能就回不来了,孙女是我坚持下来的动力。”

前段时间,王科书的丈夫离世了,悲痛归悲痛,但日子还要继续。开荒、种地、喂猪,成了王婆婆的又一寄托:“希望时间再慢一点,让我再喂养出一批肥猪,以后再也不用借钱了,自己多大能力,就喂多少猪,钱是一分分赚钱。生病期间,县妇联的领导、村里的扶贫干部、爱心人士和企业家都来看望我,也让我很感动。”

直到现在,王婆婆仍然在与时间赛跑,但这回不再是争分夺秒的“竞技”,而是比拼耐力的“长跑”,王科书说,她要把身体搞好,身体健康才有本钱,要看到孙女长大成人的那一天。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