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李元英

何竞

2020年06月08日15:14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家庭、学校、社区,一个都不能少

由于职业原因,李元英发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忙于工作,孩子大多由老一辈看护,在家庭中过分宠爱,形成了较多不良习惯,同时,根据她的调查分析,大多数问题儿童均为离异家庭子女,这些孩子缺乏家庭和社会教育,如不及时管教,极易误入歧途。

李元英认为,引导家长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帮助家长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很有必要,为此,她组建了社区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到社区传授交流科学的家庭教育经验,并且自己也主动承担教学任务。比如李元英曾以“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为题,对幼儿园老师和幼儿家长开展讲座,又曾在汇东实验学校的家长会上作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的宣讲。

为了更好地宣传家庭教育,李元英创新宣传形式,组建了家长参加的“悦景社区未成年人家长学校”微信群。她不时地在微信群里发布有关家庭教育的信息,传递正能量,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现已累计发布200余条,如:“‘叛逆期’家庭教育警惕五大误区”、“父母与孩子交朋友教育就成功”、“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等,家长和孩子们都感受益匪浅,营造了社区关工委工作的浓厚气氛,参加这个群的人自然越来越多了。

为了引导家长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帮助家长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李元英在社区家长学校里既当副校长又任教员。她组织家长参观监狱,接受警示教育;到派出所接受禁毒教育;同时请市里专家为家长开办“防治现代病从娃娃抓起”的培训课。她本人多次在家长中以“浅谈家庭、家教、家风”、“习惯主宰人生”等主题进行教学,每逢暑假还举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几年来坚持邀请市关工委文教报告团来社区设“家庭教育”咨询台。通过学习和交流,社区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明显增强,科学育子方法进一步提高。许多家长反映,通过学习,对家庭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白了家庭教育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的道理。

面对当前存在家、校、社教育严重脱节的情况,学校光教书,少实践;家长依赖学校教育,教育观念跟不上形势;社区认为教育与我无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情况,李元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下决心要在“家校社”三结合工作上尝试,让学生达到全面发展。2018年4月,她主动制订了“家校社”三结合方案,一边找上级领导支持,一边多次与有关学校联系。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与社区孩子入学人数最多的绿盛学校,共拟了“悦景社区、蜀光绿盛学校三结合教育方案”。她对学校说:“孩子们在学校你们管,回家后有我们社区管,因为我们离孩子最近”,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9年5月,“三结合教育”启动仪式正式开启。

绿盛学校的校长来社区讲课,李元英去学校讲课,假期办班时,绿盛学校支援了两位老师,分别教授外语和舞蹈,到假期课堂来任教。在假期课堂学习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员,绿盛学校发放了奖状及奖品。

李元英旨在打通家庭、学校、社区的关节,使三者不要再各自为政,而是彼此配合,相互协作。孩子们在校内表现,要及时反馈给社区和家庭,而他们在社区做好事树新风,也会第一时间传达给家庭和学校。李元英认为,教育具有整体性,绝不能将之割裂开来。真正关心下一代,是全方位、“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关爱与呵护,不是只抓孩子学习成绩,其他就万事大吉了。

从事了一辈子教育工作,在李元英看来,之前的孩子们生活条件艰苦、教育环境差,在学校也没有什么升学压力,大多数人很淳朴,但没有远大的理想。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孩子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孩子们有理想、也有压力,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这些孩子生活上很幸福,但责任也很大。孩子长大后将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要成为国家栋梁,光有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注重道德教育。因此在关工委的工作中,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李元英觉得,现在的工作还有很多可以拓展和深入的地方,只要关工委将工作做实、做细,她有信心将“家校社三结合教育”继续推行下去,让教育真正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几处各自为政的断裂链条。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

李元英身兼数职,除了是悦景社区关工委执行主任、社区第一党支部书记,还是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走访居民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2014年的一天,她去社区安置房了解民情,在一个贺姓人家,见到一个模样漂亮但表现怪异的小姑娘。

小姑娘六岁大的样子,玩得披头散发,很高兴也很活泼,李元英上前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呀?”小姑娘看了她一眼,自顾自跑开了,并不回答。李元英觉得几分奇怪,又见小姑娘在地上墙上乱摸一气,两只小手脏污发黑,便跑过去“捉”住她,要给她洗手,在洗手时才发现贺家连一块肥皂都找不出。

这个家庭让李元英放不下心,当时家里除了小姑娘,还有她的老奶奶,老奶奶倒是和颜悦色,一直望着李元英羞涩地笑,但问她什么都是这幅表情。回去后,李元英找社区同志详细了解情况,才知道这个小姑娘名叫贺梦婷,她母亲有智力障碍,生下她不久便离家出走不见踪影,为了生存,贺梦婷父亲常年在北京打工,将女儿托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奶奶智力也不高,只能照看孩子三餐冷暖,别的一律指望不上,孩子六岁了,竟不会开口说话,家里既无钱也没人带她去医院做检查。

贺梦婷并未办理残疾证,她的爷爷奶奶压根不懂怎么办、以及去哪里给孙女办理残疾证。李元英得知实情后感到十分痛心,真切同情贺梦婷,她和社区干部一起多次带小姑娘去医院体检,为了办理残疾证,顶着七八月的酷烈日头为之来回奔走,所幸终于鉴定为一级语言障碍,办好了残疾证。

孩子这么小,不能一直这样下去,不读书不学习,到时长大了什么都不懂。李元英到处联系学校,希望能接收贺梦婷。有所小学真的同意贺梦婷就读了,上了一学期课,贺梦婷还是“跟不上节奏”,并不仅仅是学习进度跟不上趟,她情况更为严重一些,课间上了厕所,便忘记自己是从哪间教室出来的,要在走廊晃来晃去走很久,直到任课老师来“认领”。她甚至大小便不能自理,有时好端端地坐在椅子上,忽然就尿了裤子,让周围同学捂着鼻子哇啦尖叫。

普通学校不能再接收贺梦婷了,除了语言障碍,她分明还存在智力障碍。李元英心急如焚,多方为小姑娘联系适合她的特殊学校。开学季,李元英亲自领着贺梦婷去贡井辅导学校报名。一晃眼,几年过去了,从最初的一个字都不会说,现在贺梦婷已具备了基本的表达能力,一看见李元英就高兴得手舞足蹈,远远地喊起来:“婆婆,婆婆!”孩子会说简单的“叔叔”、“谢谢”、“再见”等,看到小梦婷身上可喜的变化,会心的笑容爬上了李元英的眉梢。

同样住在社区的郭红捷,父亲患尿毒症去世。从得知父亲生病时,郭红捷母亲就丢下幼女,一个人跑掉,离开千疮百孔负债累累的家庭。父亲去世了,留下年仅九岁的郭红捷,成为失亲儿童,全家仅靠郭红捷的爷爷在高新环卫站上班的微薄收入过活。

郭红捷虽小,但格外敏感,对于父亲的去世和母亲的出走难以释怀,心里像是压了大石头。红捷奶奶是个农村老太太,嘴笨言拙,压根不知道应该怎样来安慰和开导孙女,只能眼睁睁看孩子一天天消沉下去。得知情况后,李元英主动走近了郭红捷。

自从父亲去世,郭红捷成绩滑坡得厉害,有次李元英翻阅小学课本时,看到紧贴着课本内封,郭红捷贴上一张亡父的照片。红捷奶奶叹着气告诉李元英,说孩子每次一翻书,首先看到她爸爸照片,一看照片就哭,两只眼睛肿成桃子,半天没办法平息心情来好好学习。李元英对红捷奶奶说,以后不能将照片夹在课本中了,孩子思念父亲,可以将照片挂在家里墙上,放在镜框里,但不能夹在课本如此显眼的位置,否则极为干扰正常学习。再说天上的父亲若晓得女儿这样伤心,他也会不安呐。

郭红捷英语成绩不太好,她胆子小,不敢大大方方地开口念英语。为了鼓励她学好英语,李元英专门去买了小学生的英语辅导教材,自己来为郭红捷“开小灶”,辅导授课,并且找了一位高年级的学生与她手拉手结对帮扶,一起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让郭红捷感受到友谊的温暖,不再孤僻,自我封闭。

为了减轻郭家的家庭负担,从2017年开始,李元英每年主动担负了郭红捷在校的伙食费,年年都付出千元的爱心资助,直到2020年,郭红捷的爷爷奶奶都够年龄条件,按月领取退休工资,家中经济情况得到大的改善,李元英才将每年的爱心捐赠,换成了压岁红包,赠予郭红捷,叮嘱她要好好学习,多读书,多思考。

贺梦婷、郭红捷这两个姑娘都是李元英的帮扶对象,每逢节假日,她都会送点衣物和礼金,或者邀请她们俩到家里包饺子、吃粽子,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在一次走访过程中,李元英发现社区有一家住房困难户,祖孙两代人挤在一间不到8个平方米的房间里,睡的是上、下铺,家中连一张桌子都没有。李元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第二天就给这家的孙子买了一张书桌,供孩子做作业用。看到崭新的桌子,孩子非常高兴,不停地说“谢谢李婆婆,今后我一定好好学习。”果不然,这个孩子连续两年被学校评为三好生,这让李元英感到无比自豪。

每逢六一和其它节日,李元英会带领全体关工委“五老”人员集体购买礼物,自带礼金,衣物慰问社区内的残疾、留守、失亲、困境青少年。小区有个自闭症少年,特别喜欢小动物玩具,李元英和老伴一道,专程到恐龙博物馆买回一组恐龙玩具,又到书店买来两本卡通画本送给他。这个少年因为生病的缘故,以前暴躁起来还会吼叫着胡乱挥舞拳头,弄伤自己,通过李元英对他的一次次帮扶,不断接触关怀,少年放下了戒心,现在看着李元英到家里来,会露出灿烂的笑容,李元英要走,他拉着李婆婆袖子,神情恋恋不舍。

除了孩子,社区内的独居老人、残疾人也是李元英关心的对象,只要看到有拄拐棍、坐轮椅的人,她都会上前嘘寒问暖,有困难的积极想办法为他们解决难题。邻居因病住院,李元英和黄云程去医院看望,嘘寒问暖,将邻居感动得热泪盈眶,李元英却朴实地说,从她来到自贡的那一天起,不知道接受了多少自贡人的善意、暖意,是自贡人教会她什么是“恩情”,她做得再多也是理所应当。

李元英一生记住了父亲的嘱托,她迄今党龄已有45年,终身不忘为党工作,她的爱心和善举,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战“疫”时刻,舍我其谁

2020年,全国总动员,打响了疫情防控狙击战,李元英不顾七十八岁高龄,积极投身其中,严密关注社区防控工作的开展情况。1月28日,得知社区正在征集志愿者,李元英毫不犹豫地率先报了名。家人深知李元英的性格,晓得她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后,没有一个反对,都积极支持赞同,只是叮嘱她要注意保重身体。邻居委婉而好意地劝她,说李婆婆,你年纪这么大了,志愿者的事,留给年轻人去做吧,你就在家里好好休息,莫弄得最后身体劳累吃不消。李元英却非常坚定地回答:“我是老党员了,有困难就该第一个上,相比革命前辈,我这点付出又算什么呢?”

就这样,李元英成为社区蹲守楼道的一名志愿者。1月30日晚上,从六点到十二点,整整六个钟头,按照志愿者“六小时换班”的工作制度,李元英值守在凯悦星城小区一户从湖北返回自贡的居民门口,寸步未离。不管是帮住户买菜、倒垃圾,还是拿包裹、甚至购买健胃消食片,只要是住户的合理要求,李元英都会一一满足。

天气冷,一个快要八旬的老人,端一只小板凳守在楼道,过堂风不时吹来,感觉不一会手脚都冻得发僵发麻,手指头还能送到嘴巴哈口热气,搓一搓生热,脚指头冰冷疼痛,跺跺脚碎步小跑,怕影响到邻居正常休息,再难受也只能忍着。毕竟上了年纪,不能像年轻人那样,抱着手机就可以玩个不停,连续几小时都“机不离手”。老年人看一会手机,眼睛花了,脑袋也有些眩晕,只好将它搁进兜里。面前是墙壁和阶梯,有时连续几小时都没邻居经过,没人和李元英说句话,她不但身上发冷,还要强咽孤独。有几次,结束蹲守回家后,手指头僵冷得连筷子都捏不住,老伴心疼坏了,赶紧打温水来,捉住她冻得红红的手,小心翼翼泡进水里。李元英感受着热水像千万只小蚂蚁,轻轻在咬吻自己的指头,等到知觉恢复,才能擦干手吃饭。

有人开玩笑,说李老师,我听人讲,上海人最是惜命,你这么拼命干工作,都不像个正宗上海人了。李元英正色道:“我也是上海人,但是,我不怕死。只要自己身体扛得住,就要一直坚持下去,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党员身份。”

除了蹲守,李元英还坚持每天对小区进行巡查,查看是否有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小区,各个角落是否按照要求进行了消毒,安保人员是否严格按照规定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等等。每天一大早,她就站在小区门口,手里捏着“枪”,验查进出小区人员的体温。晚上“值班”到九点,进出门的人渐至稀少,她才一番嘱托和叮咛,将工作交给安保来继续。日复一日,李元英已经为抗疫工作奉献了一百多天的宝贵光阴。她一点都不觉得这是奉献,笑呵呵地说,受疫情影响,大家听指挥闭门不出,但她这样的老人家在家呆着干什么呢?难道从早到晚看电视?那多无趣!

在李元英的字典里,“责任心”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假期课堂的志愿老师先本莲说,在2019年8月,李元英老师因肾囊肿,做了手术,她上午做手术,下午竟避开医生的视线,自己偷偷“出院”了,她是放心不下社区的假期课堂。假期课堂,先本莲正在给孩子们讲英语,见到李元英吓了一跳,李元英做个手势,让她不要声张,继续讲课。李元英听完课,又仔细检查了孩子们的名册登记,这才放心地离开。

先本莲讲到这里,哽咽不能言语,因为从三楼走下去的每一梯每一步,李老师都走得万分痛苦,她忍受着伤口的巨大不适,手拄着楼梯扶手,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下挪。短短几十梯,挪得额头上聚了满满一层汗滴。

为什么“退而不休”,又为什么奉献不止?也许是李元英这个异乡人,太爱太爱自贡这片热土了吧,她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在自贡生活了快半个世纪,大半生都在自贡,我们的后辈更是生长在自贡,我们就是自贡人,死了以后也要葬在自贡。”自贡曾给予她物质的贫困、环境的窘迫,曾让她水土不服举目无亲,但自贡更让她收获了人间最好的真情实意,年华如水流逝,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李元英对自贡的感情,早已深入骨骼,深埋肺腑,成为最坚实的力量,最温暖的依靠,她心甘情愿用自己的光和热,去点亮自贡的夜。夏初,疫情平缓,“灯会之都”自贡的彩灯又次第点亮,明媚人间,在这众多的璀璨和华丽中,莫不有一朵心香无尘的莲花灯,便是李元英的大爱精神,使之闪烁,光芒万丈?

作者简介

何竞,工学学士,文学硕士,在国内公开出版的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多篇,2016年,长篇小说《我的1911》成功签售影视改编合同,系报告文学集《感动》作者之一,曾在《佛山文艺》上连载长篇小说,在《女报》开设个人专栏。作品散见于《四川文学》《小说月刊》《微型小说月报》《读者》《青年文摘》《家庭》《微型小说选刊》《文学港》等百余家刊物;与人合著《人·鬼·情》系列书籍(时代文艺出版社)、长篇小说《落凤坡》、长篇报告文学《向往》等;曾是新浪彩信全国签约的三大写手之一。

(责编:章华维、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