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亮起了路灯

黄 勇

2020年06月08日14:23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太阳下山后,莽莽大山很快隐进黑暗中。

76岁的达者阿时蹒跚地走在新修的水泥路上,她要去村委会的文化院坝与其他村民唠家常,这是她几乎每天晚饭后的休闲活动。

“您慢点,别又摔着了。”毛洛阿木站在路边,微笑着向她打招呼。达者阿时核桃般的脸上笑容绽放,抬起头,指着太阳能路灯说:“不会的,灯亮堂着呢。”

看着发出亮晶晶光芒的路灯把路面照得如白昼般清晰,村民们陆陆续续从路灯下走向院坝,毛洛阿木很是欣慰。村民房前屋后的一盏盏太阳能路灯,不仅照亮了夜晚的大山,更点亮了村民的心,点亮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9年10月25日,仲子村顺利通过市级初验,全村65户302名贫困群众成功脱贫摘帽,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毛洛阿木发了一条朋友圈:“脱贫攻坚,我们赢了!”

入户查访,所有困难都不是问题

【找到一个傍山打球的好地方,空气清新,气候凉爽,运动更带劲儿——减肥有望。——2018年7月5日毛洛阿木发的朋友圈】

毛洛阿木站在太阳能路灯下,脚下是平坦的水泥路面,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他的脸上带着满意的微笑。

毛洛阿木今年34岁,中等身材,戴着眼镜,说话声音不高,但音色厚实,脸上始终挂着淳朴的笑容,如邻家男孩,又如传说中的暖男。

从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毕业后,毛洛阿木在成都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了两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乐山市中区一乡镇工作,后来成为市中区政府办的工作人员。进入而立之年后,毛洛阿木和妻子准备要个宝宝,给这个小家再添温馨。

2018年6月,妻子已怀孕8个月。想到很快就要当爸爸了,毛洛阿木的心里乐开了花。而此时,在时间和任务的双重倒逼下,峨边县彝族自治县的脱贫攻坚战进入了最艰苦、最关键的时期。

一天,毛洛阿木被领导找去谈话,问他是否愿意去峨边杨河乡仲子村做驻村队队员。领导也知道他的妻子有孕在身,正是行动不便、需要人照顾的关键时期,“你回去考虑考虑吧,和家人好好商量一下。”

左边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右边是妻子怀孕的关键时期,二者不可兼顾,只能选其中之一。对毛洛阿木来说,选择并不困难,“其他人可以不去,但我一定要去。”毛洛阿木是彝族人,生于大凉山地区的越西县。“我是凉山人,家里也有住在山区、生活贫困的亲戚,我知道他们多需要有人去拉一把。”

妻子虽然感到委屈,但她是明事理的人。把妻子托付给岳母照顾后,毛洛阿木和驻村队的同事一头扎进了仲子村。遇上工作忙或道路塌方,他会连续两三周回不了家。儿子出生后,妻子调侃说自己是“丧偶式育儿”。儿子一天天长大,毛洛阿木每次回家,儿子总有些认生。

相对于驻村队其他两名汉族队员(第一书记、驻村队队长李晓林,队员林杰),在没到仲子村前,毛洛阿木感觉自己很有优势——能听会说彝语,熟知彝族风俗,习惯彝族生活,他充满了底气。

可到了仲子村后,毛洛阿木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天真。他生在大凉山地区,而峨边属于小凉山地区,两地不仅自然条件不同,而且语言差异也大。如大凉山叫奶奶为“阿玛”,峨边这边则叫“阿维”。不过,毛洛阿木还是很快就熟悉了当地的口音,听、说都无大碍。

在入户调查那段时间,毛洛阿木每天带着干粮和水出门。村民们虽然生活清苦,但到中午时,都会热情地挽留他吃饭。毛洛阿木婉言拒绝,走到偏僻地方,拿出干粮和水胡乱哄一下肚子。

仲子村气候潮湿,夏季时,衣物都要两三天才能晾干,干燥剂和电热毯是驻村队员的标配:电热毯用来烘干被褥,遇上阴雨天气,即使在盛夏也要打开。

因道路施工和农网改造,村里断水、断电、断信号是常事。“断电最长的时候,断了40多天,人都快被逼疯了。”毛洛阿木说。村文书雷洪彪笑着说,网上那个“交通靠走,通信靠吼,取暖靠抖,娱乐没有”的段子,在仲子村是真实存在的。

毛洛阿木从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学会了随遇而安。停电不要紧,可以生火,他们乐观地在一片漆黑中开起“火塘会”:你用红烧牛肉味的泡面换我的双椒干拌面,我拿蓝莓味的夹心饼干换你的红豆小面包。

这些生活上的困难都是小问题。在对村民进行摸排查访后,毛洛阿木感觉压力山大。

作为纯彝族聚居的边缘山区村,仲子村223户963名在册村民中,有65户302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31.4%,几乎占全村户数、人口的三分之一,而距离脱贫时间不到一年半。

喜欢看足球赛的毛洛阿木,不由得想起解说员在球赛最后阶段最喜欢说的那句话:“留给××的时间不多了……”

泥巴路、烂石路,修成了致富路

【待市中区援建的产业路修通,这一路的泥泞就将成为历史。——2018年7月11日毛洛阿木发的朋友圈】

仲子村柱头山这一片青草地,以前曾是村民聚居点。

毛洛阿木刚买的二手吉利车没有车牌。他指着贴在前后挡玻璃的临时牌照说:“还没来得及去换新车牌。”此前,他心爱的起亚车在大修3次后彻底罢工了。

2018年7月,毛洛阿木刚到仲子村时,尽管心里早有准备,但当看到仲子村的交通情况,他还是倒抽了一口凉气。

不少路段是未硬化的泥巴路或烂石路。遇到泥巴路,毛洛阿木总是提心吊胆,他不知道哪个地方是“陷阱”,车子开过去,轮胎就会陷入烂泥中。碰到烂石路,车子小心翼翼地开过去,轮胎碾压着碎石嘎嘎作响,真担心被尖锐的石子刺破轮胎,停摆在路上。每次听到石头擦挂底盘的声音,毛洛阿木的心都是咯噔往下一沉,心疼得直摇头。一直陪伴着他在城市平坦道路飞驰的起亚车,何曾吃过这些苦头?

虽然路难行,但只要能通车,在毛洛阿木看来,都不算是事儿。算事儿的,是那些泥泞不堪的山路。

入户精细摸访村民情况,村民居住分散,很多地方不通车,只有靠步行。山路崎岖蜿蜒,看着近,却要走半天。让毛洛阿木有些吃不消的是,下雨天穿雨鞋去走泥泞的山路。

“路上的软泥太厚,一脚踩下去,大半个雨鞋都被陷在泥里,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抽出来。”毛洛阿木对此记忆深刻。后来,吃够了苦头的他学“聪明”了,踩着他人走过的脚印走。尽管如此,山路仍然难走。

54岁的贫困户雷子布喜以前家在半山腰,只有一条小路从谷底通上去。“路太烂了,只有骑马走才行。要是走路的话,踩下去就没到膝盖了,穿雨鞋根本不行。真的太苦了。”雷子布喜喝了口水,不住地摇头,“到雨季的时候,我们只有待在家里,哪里都去不了。”

对毛洛阿木来说,滑溜摔倒更是常见的事情。走访一天,精疲力尽回到住地后,还要强打精神清洗满是泥泞的衣裤。这时,毛洛阿木会情不自禁地想家,那个在城里的温馨小家。

忙完后,毛洛阿木浑身酸痛地躺在床上,想给妻子打电话。可是,手机上只有2G信号,还时断时续,更别说上网用微信、QQ了。

“手机要找信号,只有去距离村委会驻地最近的柱头山,有三四公里路程。”雷洪彪说。而这段路,是泥巴路。对毛洛阿木来说,开车去,还不如走路来得快。

2018年底,驻村工作队争取到了400多万元,这条3.56公里的泥巴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通组路。以前开车要花近一个小时,如今只需要几分钟。居住在柱头山的村民,通过这条路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村民搬迁后,这条路成了他们回来劳作和运送农产品的致富路。

从峨边县城到仲子村,虽然公路是水泥路,但路面狭窄,弯道多,临崖路段也多。山路路基不稳,经常滑坡,在维修期间,路面更窄。到汛期时,山路更是危险重重,意外随时可能发生。

毛洛阿木尽管降低车速、加倍谨慎小心,但仍数次遭遇险情。一次,车子失控发生漂移,幸亏没出事故,把他惊出一身冷汗;还有3次滑入路沟,也是有惊无险;底盘多次被磕碰而大修3次。这些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情,毛洛阿木都没向家人和朋友说过。

对于仲子村交通改善的情况,毛洛阿木了如指掌:2018年,完成通组路5.55公里;2019年,完成通村路修补工程4.2公里,安装村道波形护栏4.1公里,完成市中区援建的产业路3.265公里(总投资108万元)。

窝棚、板房,全换成了砖瓦房

仲子村柱头山,仲子村文书雷洪彪说,这是从毛坪安置点回来劳作的村民搭建的暂住房。


【跨年计划被紧急召回打乱,只能和战友们继续在一线夜扛。还未来得及收拾2018的心绪静赏跨年烟火,就要背上行囊继续踏寻2019的征途,加油,共勉。——2019年1月1日毛洛阿木发的朋友圈】

2020年5月23日中午,阳光热辣。站在柱头山上,却没有热的感觉。

这里曾是仲子村海拔最高的一处村民聚居地,有30多户人家,贫困户差不多占了一半。如今,他们全都搬迁到毛坪镇的异地安置点去了。

柱头山,对毛洛阿木来说,太熟悉了。以前不仅经常来这里入户调查,寻找手机信号,帮助村民搬迁,现在也常来这里查看果木生长情况,关注回来劳作的村民等。

一只蓝色的塑料桶孤零零地搁在草丛中,几块石头平排着在草中隐现,这里原来是贫困户李拉美比的家。毛洛阿木第一次看到时,心中非常震撼:这哪是房子啊,就是一个土坯窝棚。房子低矮、破烂,四处透风,房内潮湿、幽暗,脏乱不堪。

毛洛阿木了解到,75岁的李拉美比体弱多病,与6岁的孙女相依为命。启动搬迁后,毛洛阿木为李拉美比争取到在异地安置点建房的指标,通过彝家新寨解决住房问题。

问题来了:李拉美比没钱,拿不出前期启动资金。驻村队为李拉美比申请到一万元的建房资金,又对施工方说好话:“这个老奶奶是贫困户,身体不好,家里没有劳动力,能不能帮帮忙?”施工方答应房子建成、补助款下来后再付款。

很快,建房的几千匹砖块运来了。但建房地点与公路的路不好走,大货车无法将砖块直接拉到工地,只有在公路边卸下,再用小货车运过去。尽管这样,仍需要人手搬运砖块。

问题又来了:李拉美比请不起工人。驻村队员挽起袖子,当上了义工。

第一天,毛洛阿木就搬运了600匹砖块,而建筑工人一般一天能搬运400匹。“回到住地,感觉双手都不是自己的了,手都抬不起来。”第二天,毛洛阿木找到村支书史树义、村主任邛莫奴勾,找了几个村民去义务帮忙。仅这一项,就为李拉美比节约了一笔人工成本。

“你们不是我的子女,却对我那么好,帮我盖房子、帮我办低保、送我看病,真的太感谢你们了!”入住新房那天,李拉美比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柱头山的住户房屋大都是土坯房、木板房和草房,居住条件不仅恶劣,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住户们搬迁后,这里的房屋全部被拆掉。由于村民们的土地和山林、竹林还要经营,他们要劳作,不可能每天都奔波于毛坪和柱头山,有些住户将拆掉的房屋材料搭建成简易的暂住房,劳作期间就住在里面。

一家暂住房前拴着的白狗,看到有人来,不停地狂吠。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出来看了看,又进了屋里。门外,洗衣机正在洗着衣服。进入屋内,光线阴暗,家什摆放有些杂乱,男孩正在看电视。男孩很有礼貌地用普通话说,他在山下读小学,是跟随父母回来的,父母一大早就上山种地去了。

毛洛阿木说,这段时间正值农忙,村民们回来后就住在暂住房里,直到忙完后才下山。暂住房仍通电、通水、通电视信号,居住条件没有山下好,但相比以前还是好多了。他们会不时上山看看村民,提醒注意安全。退耕还林后,山上的自然条件好了,以前曾经发现过黑熊。至于各种蛇类,那更是经常遇到,毛洛阿木就3次遇到过毒蛇。

柱头山下一些散居户没有搬迁,而是就地改建房屋,56岁的贫困户马介牛妞就是其中之一。马介牛妞的丈夫在10多年前到山上放羊时摔死了,两个女儿出嫁后,留下她和有智力障碍的儿子洛子取也艰难地过日子。

马介牛妞的房子是木板房,破破烂烂,歪歪斜斜,毛洛阿木很担心会随时倒塌。2019年,驻村队为马介牛妞争取到了建房指标,修建彝家新寨砖瓦房。马介牛妞一家和李拉美比的情况差不多,也没钱启动前期工程。驻村队向上争取了一万元,帮助建房。几个月后,在原来木板房的旁边,一座漂亮的砖瓦房拔地而起,马介牛妞和儿子住进了舒适的新房子。

马介牛妞说,她以前从没想过能有一天住进这么好的房子里。更没让她想到的是,驻村队为她和儿子申请了低保户待遇,还给她一份公益性岗位的工作:打扫家门口的一段公路,每个月有400元补贴。如今,马介牛妞养了两头肥猪和一些鸡,种了蔬菜,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与马介牛妞一样没想到的还有76岁的达者阿时。达者阿时与小她一岁的丈夫邛莫元布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成家后分了出去,住在不远处,老两口与小儿子一家住在一起。按彝族传统,老两口由小儿子赡养。不料,小儿子几年前病逝,儿媳带着孙子搬走了,老两口独自生活,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成了贫困户。驻村队为他们修建了砖瓦房,老两口很是高兴。

健谈的达者阿时说,她这一辈子的住房经历了4个阶段:民主改革前,住的是草棚房,房子四周是竹板,顶上盖的是茅草;民主改革后,住的是木板房;后来推倒木板房,盖起了土坯房;如今,在脱贫攻坚中,在驻村队的帮助下,住进了砖瓦房。

邛莫元布前段时间在县城医院做了疝气手术,行动有些不方便。受访时,他斜躺在沙发上,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毛洛阿木问这次手术自费了多少钱,邛莫元布说,整个手术用了五六千元,报销后,自己只出了300元。

达者阿时说,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是她和丈夫的幸运。她最大的遗憾是,自己的父母和去世的小儿子没能享受到这样的生活。对于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她无法想象会是怎样的,但她坚信,会比现在更好!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