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弘扬松州文化

税清静

2020年06月08日14:14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在都江堰乃至成都,有不少“老松潘”,以张绍骞、李生庭、薄廷茂三位老人为代表,离退休之后,来到成都平原养老。虽然他们离开了生活几十年的松潘,心却从未有片刻离分,桑榆未晚夕阳正好,他们依旧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传承并弘扬着松潘璀璨的历史文化。

张绍骞:歌舞中的松潘

张绍骞原是松潘县中学教师,土生土长的松潘人。对于松潘土琵琶,他有独到的理解,他认为松潘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由于地形复杂,海拔悬殊,导致松潘气候具有按流域呈明显变化的特点,涪江流域湿润多雨、四季分明,岷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寒冷潮湿,冬长无夏,春秋相连。

漫长的冬天,人们只能围在火盆或火塘前“猫冬”,其实这为丰富的民间音乐创作提供了沃土。围坐火前,人们尽情谈论,或是大碗喝酒,喝到尽兴了更会引吭高歌。特殊的气候,为松潘人热爱音乐的集体特征,创造了条件。清唱没意思,勤劳而睿智的松潘先祖,又发明和制作了土琵琶。

松潘土琵琶与只有三根弦,一根外弦,两根内弦,土琵琶用白杨木制作,琴弦由钓鱼线做成。在弹唱过程中,还必须有人在一旁,用最常见的竹筷,敲击瓷盘、酒杯或者小碗来配合歌声。从这个古老传统看来,土琵琶的弹唱,最初来自于人们欢聚的席宴,它家常、朴实、与老百姓的生活紧紧相连,歌曲内容自然也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据张绍骞介绍,松潘人民用土琵琶伴奏的弹唱,歌词多是歌颂辛勤的劳动、坚贞的爱情、父母的亲恩、对未来的憧憬等,健康、昂扬、向上。回族民间流传的歌舞形式丰富,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方主要是以“花儿”形式呈现,松潘的回族群众受其影响,大多也能“张口就来”,将花儿调唱得委婉动人,刻骨缠绵。张绍骞至今仍记得儿时听过的四句“花儿”:郎骑白马上高山,立马回头望牡丹。姐是牡丹头一朵,郎是太阳才冒山。

谈起回族妇女,张绍骞眼中流露出温柔神情,他说回族女性性格贞静,自我约束力强,婚后空闲了就爱静静呆在自己家中做针线活、剪窗花,剪出的牡丹、菊花等纸花栩栩如生,插在花瓶中,以假乱真。因她们一双巧手,才促成和发展了“回族花灯舞”。

花灯的制作,是用一块长一米的木板,两端是15厘米的圆形,中间手握的木柄有6厘米宽。纸花摆放在木板两端圆形边上,用五色纸做成。《松潘县志》记载:花灯产生于清代,民间称耍花灯,表演时以传统民族音乐配唱,表演时淡妆素裹,头戴小白帽,身着白色对襟衫,外套黑色背心,下装穿黑色裤,手持五彩花朵制成的道具,随着轻松流畅的旋律,翩翩起舞,舞姿轻盈飘逸,步履轻松愉快。

2019年,为给祖国70华诞献礼,松潘举行了第三届古城花灯会,其中有个环节,就是万人跳花灯,歌声飘扬,尽情舞蹈,举目望去皆是花的海洋。松潘特殊的魅力,迷醉了四方客,声名远远传扬。

李生庭:山水中的松潘

李生庭退休前是松潘县政协副主席,工作之故,他几乎跑遍了松潘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寨。李生庭熟悉松潘县情,关注松潘事业发展,熟悉松潘历史脉络、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注重挖掘保护松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松潘政协志上发表多篇作品,在多个场合给大家讲述松潘历史文化。

脍炙人口的大美景区黄龙,便是松潘一景。山水多情,光与影在松潘描绘出一幅幅风光迤逦、景色独特的多彩画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铸就了她的壮丽多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众多的风景名胜独具魅力、美不胜收。“松潘通过黄龙看世界,世界也通过黄龙看松潘”,黄龙俨然成为了松潘的“世界之窗”。在距离黄龙风景区仅40公里的牟尼沟内,享有“中华第一钙华瀑布”美誉的扎嘎瀑布,水流从高104米的钙化石壁跌宕而下,形成巨幅瀑布,声闻十里。还有雪宝顶、丹云峡、花绿二海、奇峡沟等各具特色的雪峰冰川、森林草原、峡谷湖泊交相辉映,共同造就了松潘斑斓多姿、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李生庭说起故乡山水来,茶色镜片后透出激情目光,配以手势抒发表情,他说松潘美丽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还有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有壮阔的原始森林,有静美的高山湖泊,都等待后人好好挖掘旅游资源,并予以保护。

说起下坝的群众,李生庭神色一转,变得格外凝重,他说那儿群众已经脱贫了,但与别的地方相比,生活水平仍然有差距,要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当地政府需要结合地方实际,开发旅游,深挖文化,带动老百姓一起致富奔康,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将现在的日子过得更好,更红火。

美丽的松潘,同样也是“红色的松潘”,1935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松潘,八月六日中革军委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沙窝会议”。李生庭即使离开了松潘,也常常和后辈讲述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红军顽强勇毅的革命精神,今天的幸福安康,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铸就,我们决不能背弃和遗忘,时刻警示教育后辈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一意跟党走听党话铭党恩。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