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点项目·推动泸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泸州力量 谱写千亿酒业华章

2020年01月03日10:14  来源:泸州新闻网
 

大有底气

“酿”出高质量白酒国际产区

随着泸酒在品牌布局上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更加坚定了泸州做大做强白酒产区的决心。

“产区”,是全球消费者对优秀酒类饮品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也是中国白酒核心品质和价值的最佳表达。早在2015年,四川省就把川酒产区划分为宜宾、泸州、成都和德阳四大产区,历经4年的品牌打造,川酒四大产区的品牌效应已初见成效。2017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世界名酒价值论坛上,泸州被评为“世界十大烈酒产区”之一。

实现千亿白酒产业目标,泸州底气十足。泸州既拥有赤水河流域一带的酱香型核心产区,也拥有浓香型的核心产区。这两大香型的核心产区都共处同一个地级市,既奠定了泸州发展酒业的品质基础,也决定了泸州白酒的好品质。

底气还在于有佳泉,泸州酿酒始于秦汉,绵延两千多年,是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长江沱江在这里交汇、美酒河赤水河横贯,赐予泸州优质酿酒水源。目前,泸州专注于保护好产区生态,打造酿造高品质白酒的天然之地,尤其将水作为泸州优美环境的主题,彰显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生态价值。底气还在于“用活”了文物。泸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空气中的微生物和古窖池群微生物构成立体的微生物群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酒的生态区”。其中,泸州老窖用活了“双国宝”——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573国宝窖池群”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将它们转化成“酒+文化体验”“酒+生态旅游”“酒+工业旅游”等“酒+N”融合发展转型的载体。

一杯好酒的酿造,首先要保证优质的高粱品质。

“沃土良田皆是乡,丹心铁骨向朝阳。秋风抚爱羞红脸,孕得珍珠酿酒香。”农民女诗人周玉欣的七绝《高粱》生动地描绘了高粱丰收的景象。在泸州,这样的大美景色已经呈现。2019年,泸州高粱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我们不能让一粒不合格的高粱流入公司。”掷地有声的郎酒集团已与泸州140多个村建立订单合作关系,构建“公司+科研院所+高粱收储公司+镇(村)订单合作社+种植户”的“网状质量管理体系”,栽种、管护、收割等不同时段,都有专人指导。

目前,泸州发展酿酒专用糯红高粱种植,推动高粱种植向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初步实现了纯粮固态酿造,原酒品质“第一车间”产业链基本筑牢。

“如今的园区,进去是一捧高粱,出来是一瓶包装完整的酒。”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涛介绍,园区已形成以白酒生产加工为主,涵盖原粱种植、包材印务、仓储物流等完整产业链的白酒产业集群,入驻企业250余家。

目前,园区正依托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酒类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四川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等4大国家级功能平台中心,将全产业链发展思路贯穿始终,从酿造技术研究、原粱种植、质量检测、酒类包装、物流运输、电子商务、会展金融等全过程,推动酒业全面发展。

园区建好了,泸酒就有了一条纵向的全产业链,能让企业少跑路;从横向来看,还可以培育更多“潜力股”,让泸州酒企集群呈梯次发展格局,筑牢泸酒产业发展基础。目前,泸州正在推进企业培育工程。一方面,实施“龙头引领”计划,做优做强龙头企业,支持泸州老窖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实施“中小企业规范整合”计划,支持中小酒企健康发展。

文化融香,生态为先,产业为本。一个更具价值的现代化千亿白酒国际产区正在崛起。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