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向着美好奔跑13年

2021年05月12日15:13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当地村民欢迎英雄佘沙回家。汶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地村民欢迎英雄佘沙回家。汶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那一年,那一日,汶川,从往日的温馨宁静跌入倾城破碎。但是,同胞、祖国乃至全世界,都陪伴着、支撑着这座城市挺过灾难。从社会大爱滚滚涌入,到祖国同胞心系手牵,汶川汲取到了奋斗的意志与力量,追随大爱,怀抱感恩,奋力前进,在这片破碎却情深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座全新的“无忧之城”。

向着“慢生活”旅游奔跑的汶川

如今,汶川正以“无忧地·慢生活”国家旅游度假区、“大禹故里 熊猫家园、康养汶川”、“全国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天府旅游名县”的新形象,光耀全国。

关于汶川,当地史书曾有这样记载:城内有歇客店二十余家、茶铺二三家、酒店馆子十几家、摊点数十个,城内,搭台唱戏,人们的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街面熙熙攘攘,人们往来穿梭,威州小城十分热闹。这段话的字里行间,无一不透露出汶川曾有的无忧盛景。

如今,小木屋、帐篷房、钢架房,还有当下最火的泡泡屋以及房车营地......每年樱花盛开的季节,汶川县漩口镇无忧谷和樱花里挤满了度假游客,特色民宿与繁花胜景相得益彰。

特色化、精品化正成为汶川文旅的常态。近年来,汶川全力把天府旅游名县建设提升转化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动能增量,让当地旅游业释放出强大动能,日益成为引领汶川可持续发展、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

映秀镇茶祥子制茶坊,不仅是中滩堡村村民喝茶、下象棋的固定茶座,也是游客必经的打卡点。茶祥子的茶年销售额达500万元,已经卖到了俄罗斯、希腊等国。

发展旅游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富民增收。在天府旅游名县的建设提升过程中,汶川百姓通过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益处。

映秀镇全镇7村1社以出资入股的方式成立汶川映秀大爱鑫城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将当地优质旅游资源交给汶川康养旅游有限公司统一管理,第一年和第二年可以获得出资额20%的分红,第三年开始每年可获得15%的固定分红。大爱鑫城公司总经理、中滩堡村党支部书记杨云兵说:“我们村就有150余人吃上了‘旅游饭’,他们的年收入总计达600余万元。”

威州镇布瓦村村民马德志还沉浸在甜樱桃丰收的喜悦中,他种植的100余亩青红脆李又进入销售旺季。按照今年的市场行情估计,他家的甜樱桃与青红脆李的销售收入预计达20余万元。

近年来,汶川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甜樱桃、脆红李、香杏等水果种植产业,不仅让村民赚得盆满钵满,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体验,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今年端午假期和甜樱桃采摘节期间,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汶川县就接待各地游客9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亿多元。

同时,农家乐、乡村民宿等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的发展,也让汶川百姓尝到了甜头。值得一提的是,以漩口镇“无忧谷”民宿为代表的特色民宿休闲度假旅游,如雨后春笋般在汶川生根发芽。

向着“无忧地”感恩奔跑的汶川

从汉武帝设置汶山郡,到蜀汉大将姜维在此驻防,从红军长征精神的播撒,到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根植……在2200年的郡县史上,汶川这片土地虽然历经磨难、饱经沧桑,但依旧欣欣向荣、生生不息。

感恩,已成为每一个汶川人的行动自觉。捐款捐物驰援青海玉树地震;映秀镇渔子溪18名村民赶赴云南彝良地震救援;汶川200多名救援人员参与庐山地震救援……面对一次次灾难,汶川人诠释着“涌泉之恩 滴水回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有这样一支“逆行”车队,满载着新鲜蔬菜,拉起了“汶川感恩您,武汉要雄起”的条幅,义无反顾,从汶川驰骋1300多公里驶向武汉。汶川县三江镇龙竹村党支部书记赵勇和11位村民带去的,不仅仅是蔬菜。这是一批满载感恩之情的援助物资,它的背后有着十万汶川人对武汉亲人们战“疫”的支持。

今年24岁的佘沙是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肿瘤科护士。两次主动请战后,她于2月2日随四川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来到武汉。到达武汉后,佘沙被分配在医疗队的驻点酒店负责院感与后勤工作。工作理顺后,佘沙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多,又三次申请去医院工作。2月11日,她进入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病区的清洁区。但佘沙还不满足,又两次申请进入污染区照顾病患。

2018年5月13日,一则题为“汶川大爷给樱桃起名感恩”的新闻上了微博热搜:一位果农大爷拉了一车新鲜采摘的甜樱桃,在汶川县城地标建筑大禹雕像附近,邀请路过的客人免费品尝。“我也没摘好多,就摘了20多斤,想让大家知道汶川人感恩。大家吃了樱桃就收到了我的心意了,我很高兴。”陈光书大爷在烈日下待了近一个小时,才把20斤大樱桃赠送完。

在映秀“茶祥子”喝茶都是免费的。从 2012年至今,蒋维明坚持每天给大家熬一壶茶,回馈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他想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参与灾后重建。现在,“茶祥子”研制出的精品藏茶已卖到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伊朗、希腊等国。

在汶川,还有许多像三江“12勇士”、佘沙、陈光书、王英、蒋维明一样的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做一个勤劳、善良、感恩的汶川人”。汶川人早已将这份恩情厚植于内心深处,懂得了知恩图报、识恩于心,懂得了珍惜拥有、感恩于行,懂得了化恩为德、施恩于人。感恩之心,将会一直照亮汶川人前行的路。

向着新时代征程奔跑的汶川

13年来,汶川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息。汶川决定以创建 “无忧地·慢生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总抓手,掀起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面推进汶川第三次创业”新热潮。

“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和亲戚朋友的资助,家里的新房从重建到竣工,仅花了3个多月时间。”家住绵虒镇羌锋村的汪斯燕,房屋被山洪泥石流完全冲毁。作为村里挂了名的贫困户,汪斯燕拿不出钱来修房子,但不到3个月,她便住进了新房。她说:“除了政策性农房保险,党和政府还给我们发放了基础设施费、房屋损毁补贴、生活补贴,加起来共有10万元左右。”

13年中,汶川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32个贫困村、1288户、405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6.8%降为0。

今年4月的汶川县漩口镇赵公村,百花盛开、草木葱郁。走进赵公村,道路两侧的花果树让人舒心,白墙灰瓦的彩绘尤为醒目。“现在村子干干净净的,游客多了,我们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赵公村支部书记高强说。

目前,汶川县森林覆盖率由38.1%提升到56.85%,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5%以上,岷江流域出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II类标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汶川义乌馆”盛大开业,来料加工产业在汶川落地生根。如今,在汶川这方土地上,“东西部协作”奏响的曼妙乐章,成为了汶川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亮点。

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来料加工车间35个,其中总部车间1个、乡镇总车间11个、分车间23个,总面积达8340平方米,参与加工工人达1000余人,人均增收每月超过1300元,熟练加工工人收入每月超过1700元;吸纳就业困难人员20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25人、残疾人57人、低保户19人),就业困难人员人均增收每月超过1000元。

13年中,汶川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9%;优质教育均衡不断发展,健康之基不断夯实,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社会保障更加普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6%和10.4%;汶马高速(汶川段)全线贯通,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通信网络覆盖率达100%;改造2360户棚户区,城镇化率达到50%;5大类10个领域135项改革任务统筹推进,7项重大改革试点全面启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

向着美好奔跑的汶川,将聚焦“生态、发展、民生、稳定、作风”五个关键,按照“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总体思路,以创建“无忧地·慢生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总抓手,坚持“两大胜地+无忧康养幸福十大工程”建设的总路径,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面推进第三次创业。(康建禹)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