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周年

这一年 细数川渝合作之变

2021年01月04日07:21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这一年 细数川渝合作之变

  观察者说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汤继强:

  从上百场会议见证成渝“热”度

  “这一年参加了上百场专题讲座、会议。”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汤继强笑言,他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方式与众不同。

  作为高校教授和智库专家,在教学任务之外,汤继强每年都会参加各种政府部门的会议、论坛、讲座等,为一些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提出意见建议。

  上百场会议中,他印象最深的是2020年2月24日那一场。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召集开会,当天的会议主题之一,是如何提前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

  汤继强介绍,当时疫情防控形势还很紧张,许多人对未来发展心里没底,但面对这么重大的政策赋能,又必须加快推进落实。

  “经济要恢复,还要创新性恢复。”汤继强说,作为参加那场会议为数不多的专家学者之一,他精心作准备并发言,主要梳理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如何用好政策机会,推动经济先低后高、次序回暖作了具体建议。

  在汤继强看来,这场会议正是在前景不明的情况下,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个“主心骨”,吃下“定心丸”。会后,各部门通过电话、视频等沟通方式,做好了相关项目设计规划,对成渝毗邻地区发展进行布局,提前开展政策对接基础性工作。

  “开会,就是专家学者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方式之一。”汤继强笑道,现在看来,2020年全省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也有专家学者的一份“功劳”。其实,早在2019年1月,汤继强就到国家发改委开过座谈会,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出谋划策,该战略提出后,更是把会从北京开到了成都、重庆。

  会议,是川渝两地从政府到民间的主要交流方式。汤继强也在一个又一个会议中,亲身感受到两地密切的合作和丰硕的成果。“希望今年把会继续开下去,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更多细节落地。”(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之飏)

  四川省重庆商会会长、星瑞集团董事长吕状文:

  让成渝两地的名老中医流动起来

  新年伊始,四川省重庆商会会长、星瑞集团董事长吕状文频繁在成都、重庆间往返。“成渝高铁开行‘复兴号’,打来回像坐公交车一样,对我这个在成都办企业的重庆人来说,简直太方便了。”

  舒适的交通环境,让吕状文把之前搁置的一个想法重新提上议程——两地名老中医的业务交流。

  中医馆是该公司的重点经营领域。目前,已在成都重庆两地共规划中医馆点位13个。“我们中医馆的名老中医资源不少,仅重庆就有37名专家,主任医师占三分之二。”

  不少老中医因年龄、身体等原因,不宜频繁外出走动,让他们“流动”起来的方案一直没完成。“现在,重庆到成都只需62分钟,比从重庆坐汽车到永川都快,当然可以动起来。”

  吕状文认为,名老中医的走动,不仅将提升两地中医馆经营热度,还能促进业务交流。“以风湿为例,重庆地势陡峭湿气重,成都地势平整寒气重,两地专家都有自己的经验、处方,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效果会更好。”

  吕状文在川渝两地开设中医馆,总投资6000余万元。他直言,看中的正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去年5月,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和重庆市中医管理局签署川渝中医药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双方要在医疗集群、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合作。

  这样背景下,他的企业更快融入重庆的中医体系。比如,他在重庆设立的中医馆,成为永川区中医院医联体单位。“资源下沉、双向转诊,一些小病就在中医馆解决。既进一步盘活了中医馆资源,又解决了基层看病难的瓶颈问题。”

  这只是开始,吕状文还想在更多领域深入两地中医药产业。在两地中医馆之间设立的远程诊疗系统,是下一步开发的重点。希望借助这个系统,今后为两地中医业务的创新、融合,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新思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泽文)

  川渝两地互派挂职干部卢小甫:

  “一小时经济圈”的魅力

  2020年12月27日20时30分,成渝高铁“复兴号”动车从重庆沙坪坝火车站驶出。抵达成都东站时,卢小甫看了眼手机,显示时间21时32分。“62分钟,真是太快了!”车还没停稳,他就激动得站起来。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后,川渝两地加强互学互鉴,互派干部是重要一环。去年5月,卢小甫从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到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挂职,任职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处)副处长。自此,他频繁往来于成渝之间。

  “重庆和成都现在真的可以说是‘一小时经济圈’。”在他看来,两地间的物理距离越来越近。“心理上也觉得越来越近,就好比回家。”

  2020年12月31日,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规划建设启动会在自贡举行,卢小甫参与了该会的筹备。

  规划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既是国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双圈互动两翼协同发展的具体要求,也是四川、重庆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筹备如此重要的会议,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的领导很信任我,让我负责准备会务、材料。”他感慨,“大家把我当成了一分子。”

  刚到四川挂职时,第一次参与跨省市交流的卢小甫还有些不习惯,“新身份、新感受,还肩负着新使命。”他回忆,到岗后,他一边快速融入角色到遂宁、达州等川渝毗邻地区调研,一边加强学习提升业务素质。

  半年多后,卢小甫观察到,不光是政府部门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干劲十足,两地的工商联、民营办以及金融机构等都在积极行动。“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做深做实,全方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宁)

  90后成都“吃货”姑娘莉莉:

  “一小时生活圈”的味道

  去年12月24日,成渝高铁提速,双城“一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这让莉莉有点期待,她和朋友们的距离更近了。

  莉莉是个90后成都姑娘,曾在重庆求学7年,2018年研究生毕业后回到成都,在省农业科学院工作。

  成都和重庆,是她最割舍不下的两座城市。“我的家在成都,而我最好的年华是在重庆度过的,这两座城市都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谈起去年最难忘的事,莉莉很自然地聊起美食。去年5月疫情缓解,当她回到重庆和好友久别重逢时,一起去吃了重庆江湖菜。

  美食是成渝两座城市的共同符号。在旁人看来,成渝皆麻辣,但作为一个美食爱好者,莉莉却观察出不同。在味道之外,重庆的餐饮店比较实在、分量足,而成都的餐饮店重体验,装修和服务更舒适怡人。“这也符合两地人的性格。重庆人性格直爽,不拘小节;成都人的表达方式要细腻委婉一些。”

  说起川渝味道,火锅和串串自然绕不开。莉莉最爱吃串串,“上大学的时候一周要吃两次串串。”

  去年她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疫情中餐饮业备受冲击,但最先让城市重现烟火气的,还是夜晚的串串店。而随着成渝两地互动频繁,串串店也在竞争中相互学习。2018年以来,成都的很多网红餐饮店入驻重庆各大商圈,倒逼重庆本土品牌创新,催生本土网红店。

  竞争促进创新,为两座城市发展带来活力。莉莉注意到,去年,川渝还提出要共同打造“川菜渝味”区域公共餐饮品牌,共建川菜渝味麻辣生活圈、发展“夜经济”。“现在高铁提速了,去重庆更方便。以后可以和朋友们吃到更多川渝美食了。”

  不只是美食,川渝联动还将拓展到更多让市民可亲可感的领域。日前出炉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提到,2021年底前,将以川渝两地为重点,推动实施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等便捷生活行动。(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晓露)

(责编:章华维、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