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姜花开情满山

2020年11月19日15:22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初夏,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从射洪涪江岸边蜿蜒而进,莽莽丘陵之中,小车穿行了约莫半个多小时后,偏僻的改板沟村便在眼前了。

车子刚过大公山垭口,就让人眼前一亮,不远处的元宝山范家坪呈现出一片又一片金黄的花海,远远望去,层层叠叠的的花海如金色的瀑布一般从高处铺向低处。走近一看,但见一人多高的密密匝匝的植株上,每一株上上下下都开满了像微型“向日葵”一样的花朵,一片又一片炫目的光彩,给这静谧的山村带来无限的祥和与希望。

村支书范海全刚刚从小车里下来,几位正在村道公路上打扫卫生的老妈妈便扛着扫帚纷纷迎了上来。

“范书记,你又来看洋姜花了啊?”。

“这花开得繁啊,今年肯定又有好收成呢”。

范海全笑着说:“我们都盼望着呢,收成好,大家都可以多分点红呢!”

“就是,就是!我们都沾你的光啰!”。

“我们都是沾了党和政府的光,沾了扶贫政策的光啊!”,宁静的山沟里,立时回荡着爽朗的笑声。

1

改板沟村是射洪市大榆镇一个偏僻的山村。曾经,这里的乡亲们以帮人“拉大锯”“改木头板子”挣钱养家,所以叫作“改板沟”。但后来无木可改了,就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点庄稼。

范海全是的土生土长的改板沟人。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初中刚毕业的他,就不得不放弃了学业外出打工。先是东奔西走做小工,随后当了几年木工学徒。十七岁那年,就跟着师傅去西安谋生。木匠活接不上趟,就临时做搬运工。那些年,经常找不到事情做,经常在夜里蹲城门洞、睡大街、啃冷馒头。一路走南闯北,范海全先后到过甘肃、广西、陕北、吉林等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让他尝尽了苦头。尽管这么艰苦,但范海全常常想:出来见了好多世面,总比呆在山沟里饿肚子好,只要肯努力,总会有好结果的。

长期打工有了一定人缘基础后,范海全团结起家乡十几个和他一样有着梦想的年轻人到西安一起打拼。他们以工队的形式承接一些装饰装修小工程项目,凭着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诚信做人的品行,逐渐在西安这个大都市站稳了脚跟。

“海全哥,你也带我们出去嘛!”。

“海全老弟,帮个忙让我家娃子跟你跑嘛!”

范海全带着家乡青年在外闯出了收获,闯出了名气,认识和不认识他的家乡人都来找他。2004年以后,他每年带到西安做装修工的射洪同乡都达到了300多人。那时,他带出的老乡们每年的务工收入都在八万元以上,有的还当起了“小老板”。看到越来越多的乡亲信任他,越来越多的工程接到手,范海全便在西安成立了自己的装修公司。

“在异乡漂泊的人要抱团才能取暖”,多年的打工经历告诉他,乡邻之间要相互照应情谊才能长久,才能把经营做大。正是凭着这种家乡情结和诚信经营的理念,他的装修公司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业绩逐年递增,每年的产值达到了上千万元。

成功的创业路上,范海全还被推选为西安川渝商会副会长。

2

在外的游子不管走多远,总是情系故土,魂牵故乡。尽管范海全在西安的企业红红火火,尽管他结婚后把新家安在了西安城里,但那份故土难离的情却时常嵌在他的心里、梦里。

2015年春节,范海全和他的爱人一道返回改板沟探望家乡的亲友。阔别家乡多年了,驾着小车的他心情激动。但刚刚转过玉仙庙垭口进入延伸在山林里的村道路,范海全就觉得小车颠簸得很厉害。“还是三十多年前修的机耕土路,不同的是路上野草多了,坑凼更多了”,此情此景,让范海全叹了口气。突然,车子一歪,好像是闪进了一个坑里,加大油门也上不来。他和妻子只好下车来看究竟,原来车子一个后胎陷进泥坑,又被石块卡住了。只好用路边的石头敲开石块,将车子开出坑来。好不容易把车开到离家不远的范家坪上老学校坝子里停下,家门口的情形更是让范海全夫妇心头不是滋味:那些大块、小块的土地全都被荒草占领着,有的土地里艾蒿长到比人还高,乡亲们那些土墙房东倒西歪破烂不堪,一些老人小孩坐在阶沿上或者满是青苔院坝里,呆呆地看看熟悉而陌生的他们,又眼巴巴地朝村口眺望......

看着那些曾经养育了他的土地现在却荆棘丛生,看到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乡亲仍很穷困不堪,范海全的心里感伤不已:这些年,带着村里人在外闯荡虽然挣了些钱,许多年轻人都把家安在了城里,然而,老家的土地却丢荒了,故乡的发展停滞甚至倒退了,无法外出只能留守在这一片故土的乡亲们,依然难以摆脱生活的困苦!

这天晚上,范海全住在自家的老屋,一夜难眠:圆水井、烂田湾、大公山、元宝山,到处都是荒草荆棘,到处都是破烂的土墙房子,到处都是渴盼的眼睛……

就在范海全回到老家的第二天,县里下派到改板沟村的“第一书记”王明贵来了,随后,乡上的陈乡长也来了。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范海全得知,改板村已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市、县十多个单位都在帮扶这个村,计划三年内全村脱贫,当前,正着手帮助村里的乡亲解决吃自来水、发展产业问题,但要做好这些事,难度还很大。领导们还告诉他:县里最近发布的返乡创业的政策,是不是可以了解一下,回来帮助乡亲们发展一、两个产业,只有产业稳定和发展了,乡亲们才能真正脱贫。

这一晚,范海全再次久久不能入眠,他沉思着,外来的干部们都来村里扶贫,都在为我们家乡人谋幸福,我土生土长在这里,现在又有一些条件和能力,还有政策支持,我为什么不能出一点力呢?

清晨起来,范海全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然而,这个决定此时还在他的心里头,连一同回来的妻子也没有告诉。只是让妻子感到奇怪的是,范海全除了爱往乡亲们院子里遛达外,在家乡的好几天,总是时不时去周围的山头、沟上沟下的田土边转转。

3

春节过后,范海全依然带着村里的乡亲们回到西安,公司一大堆事情等着他安排部署。这一回,他却把许多事情交给妻子和年轻的儿子去办。

接下来的三个多月时间,范海全陆续奔赴上海、北京、重庆等地,先后考察十多种农业产业。恰好有个重庆的朋友投资两亿多元建成了菊芋(俗名“洋姜”)提炼菊粉益生源的企业,需要大量的洋姜作为原料。朋友说,如果能够种出几百亩洋姜,可以全部收购。

洋姜,对于范海全再熟悉不过了。小时候,他经常看到家乡的山坡上、乡亲们的房前屋后,到处都有开得金灿灿的洋姜花,到了秋天,就可以从土里挖出洋姜来泡咸菜,但他却从没有想到洋姜还可以提炼菊粉,而菊粉可以制成很高级的保健品,附加值特别高,市场供不应求。

范海全动心了:洋姜不择土地,很容易种植,况且还有朋友的公司作依托,这么好的项目,不是正好可以在家乡发展吗?种洋姜!

尽管拿定了主意,但范海全还是在近半年时间,先后到珠海、银川、北京等高层次农合会、农博会学习、考察,深入了解了洋姜系列产品的市场销路、行情、产品前景。在他的心里一开始就存着一个念头:在家乡与乡亲一起创业,必须做稳做妥,绝不能有半点闪失。

时间转眼到了下年10月,当范海全把回乡搞洋姜产业的规划告诉妻子、儿子的时候,妻子、儿子都不同意。

“好不容易从农村出来,又回到农村去种田,不怕人家笑话?”

“公司经营得好好的,你走了这些事情咋个办?”

“乡里头连吃水都成问题,路都走不伸展,啷个活啊?”

“……”

范海全有他的理由:“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我们农民走出村子闯天下,现在我也算成功了,有了一定的能力了,应该为我的家乡做点事情,应该为乡亲们走出贫困贡献一些力量。况且,这个产业搞好了也应该有不菲的收益!”。于是,他不顾妻儿的强烈反对和苦苦劝说,毅然决定把自己在西安打拼多年、每年上千万收入的公司留给妻儿打理,回到家乡重拾丢掉20余年的“农民”帽子。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给留守的乡亲们开拓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4

2015年12月,五十多岁的范海全回到了改板沟村,立即和乡、村干部协商规模发展洋姜产业的事儿。乡、村干部们听取了范海全想带领乡亲们脱贫的想法以及产业前景、发展规划,都表示,这是件大好事,一定会尽全力支持。

然而,事情一到了“留守”乡亲们那里,却遭到了质疑,有的说,洋姜又不能当饭吃,连红苕都不如,有啥搞头?有的人嘲笑:种洋姜可以脱贫致富,那是在做梦。甚至有个别人还说:你有钱就自己搞嘛,让大家投土地、投钱种洋姜?是不是在外头搞栽起了,回来骗钱的啊!

面对种种猜疑、讥讽,范海全哭笑不得。他一时做不通少数留守乡亲的工作,就找来村里、乡里的干部帮忙去疏导,因为他坚信自己看到的洋姜产业前景。 随后,又在乡里和村里干部的帮助下,组织了40余名在外务工的返乡人员共叙乡情,共谋脱贫大计。范海全在在外务工的返乡人员中是有号召力的,再者大家为乡情感召,都愿意家乡的困境有所改变,很快就对种植洋姜形成共识。

于是,经过大家商议,筹集资金600万元成立股份制“玉泰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范海全个人出资300万,两年内流转村里土地800亩、林地200亩;同时,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资,入股分红有股金,超产分成有奖金”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们一听这事儿靠谱,又看到那么多人已经投股,纷纷加入到合作社来。

随后,范海全按照乡村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的要求,聘请了专业人士进一步做了市场调查,结合改板沟村实际情况,做出了改板沟村发展洋姜产业可行性报告,获得了各级领导的一致认可。

然而,一些穷怕了的村民始终瞻前顾后。有的人头天说把土地交出来入股,第二天就变了;有的人交了入股资金,却找了急需用钱的理由又要求退了。这可是在考验范海全的定力啊!范海果断决策:“土地不愿入股的,按300-400元一亩付租金,租金由我付;要退股金的,退了就是!”。

看到范海全这么大的决心,绝大多数乡亲相信他,支持他:“没得事,我们给你扎起!”“输赢我们都信你!”听到乡亲们的支持、鼓励的话语,范海全心里热乎乎的。

很快,他从朋友那里运回了洋姜种子。

5

2016年春天,改板沟元宝山的坡地上欢声笑语,村“第一书记”王明贵也来参加春播了,合作社首批试种洋姜的五十余亩土地开犁。尽管大多数村民都在五、六十岁上,还有七十多岁的老农,大家都笑逐颜开精神抖擞,挖土的挖土,挑粪的挑粪,下种的下种,村民们好像找到了大集体时代一起干农活的感觉。在“社长”范海全的指导下,洋姜一一播下。其它的土地上,依然种上常规作物——这是范海全的主意:先试种五十亩,精心管理,力争“一炮打响” 给村民们吃上定心丸,获得经验后再大规模种植,免得一上来走弯路消磨了大家的积极性。

洋姜种植一上马,合作社就优先安排村里以土地入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土地上务工。平时病怏怏懒洋洋的贫困户范老二,一听说挖窝、下种一天可以挣五、六十元,旧病好像一下子就没了,下地干活跑得飞快,每天一早就主动跑到范海全住的老房子来要求派工,人家笑话他咋个一下子就“勤快”了?他回答说:“外头想做工没得人请,种个粮食又收不到几颗,家门口每天几十元,不挣是傻子啊?”

随后,那些撂荒地也一块又一块被“清理”出来,适时种上了粮食、蔬菜。范海全的想法是:空在哪里可惜了,种上庄稼,地里就不会过多地长草,明年种洋姜也少费工。

夏去秋来,遍地洋姜花开放之后,元宝山又是一遍沸腾。人们从土里刨出了一筐又一筐“成果”,一过称,村民们人人欣喜:每亩平均出产鲜洋姜4000多斤。按范海全与朋友厂里的约定收购价,每亩收益可达6000余元啊!村民们兴奋了:这可是平常种粮食收入的十几倍啊!这元宝山土里头硬还是刨出了“金疙瘩”!

这一年,首批种植的50余亩洋姜全部卖出,范家坪上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村民不但人均务工年收入都达到一万元多元,还有几百、上千元不等的分红。这,可是乡亲们种了几十年的土地从没有这么好的收益啊!

改板沟首批洋姜试种的成功,给了范海全更坚定的信心,也给了乡亲们极大的鼓舞。看到村里出了这样一位带领乡亲们增收脱贫的“能人”,乡亲们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2016年下半年,全村200多户村民纷纷以土地入股,村民入股合作社的土地达到700余亩,范海全适时推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天应农业公司”由此诞生。

(责编:章华维、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