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开阔村民视野,产业扶贫
摩尼地处山区,村民信息闭塞,视野狭窄。扶贫,不能总给“鱼”(物资,钱),“鱼”吃完了又怎么办呢?鱼要给,但捕鱼的方法更要教。“鱼”与“渔”并举,才能更快的脱贫致富。李修会千方百计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村民开阔视野,找脱贫门路。
今年31岁的夏松绪,2010年从广东打工回乡后就搞养殖,几年都是亏。2016年4月,李修会就带着夏松绪等二十多名创业青年去了叙永的马玲、上马,参观养殖;到分水的董永坝看蔬菜基地,到水潦乡考察他们引进浙江的“农油飞鸡。”学习回来以后,眼界开阔了,夏松绪有了新思路,从选择鸡苗、场地、疫苗,再到建立销售渠道、运输成本控制,都与李校长商量,渐渐地销售就拓宽了,思维也不一样了。
“现在,我每年养四千多只高山黑土鸡,七个月出栏。不再是等到鸡贩子来收买,泸州的广电云商里也有我自己的网店,重庆、成都、毕节等都有卖。李校长引导我们创品牌,我的土鸡和绿壳鸡蛋是“五黑一绿”的仙草湖品牌。现在是供不应求,年收入也有十多万……李校长还要求我帮助其他困难户,我免费为本村10多个养殖户提供技术和销路,带动了他们共同致富。”夏绪松感激地说,如果不是李校长带我出去学习,开阔了眼界,怎么会那么快脱贫致富呢?
“2017年春天,李校长带领龚山村全体干部到外地学习,四次到赤水河镇了解凤凰梨的种植栽培,结合龚山村的海拔和土质。2018年春天,她出资1.5万元,买了2500棵凤凰树苗给村里,以后有了盈利归村集体,帮扶那些贫困户。”龚山村的文书蔡焕然说,2018年李校长还带领燕齐村和高庙村的村长去成都绵阳,出资买了两万多株冬桃栽种。
李修会多次组织当地各村社干部和产业骨干分子100多人,先后到外地参观学习,并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多次出资邀请农技专家到摩尼考察,出台发展规划,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项目资金,组织当地村民整合土地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她还积极联系泸州各商会、企业和媒体等进行宣传报道,为出产的粮油作物、蔬菜、水果、烟叶、茶叶、花卉、药材、禽畜、鲜蛋、腊肉、香肠等农产品打开销路。
李修会是“叙永扎染”非遗带头人。2018年,省文旅厅的一个扶贫项目下到摩尼,李修会了解到这一个扶贫项目很有意义,立即带几个人到叙永枧槽乡参观扎染和蜡染。随即,她又组织十几个人到云南的大理和贵州的织金去学习扎染和蜡染技术。她又请市外的技术员来指导,然后带着厂长和车间主任专门到成都去考察布料。
她创办的摩尼镇蜡染扎染厂,不仅让部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而且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苗家文化能代代能相传。
五 活动引领,地方文化扶贫
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酒好也怕巷子深”,否则“藏在深山人未知”。为了发展摩尼的经济,增加当地人的收入,李修会在两年之内组织了四次大型活动,扩大了摩尼的知名度,摩尼人都十分感谢她。
“以前春节期间,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来后,打牌的多。”李修会认为,应该利用春节期间多宣传扶贫攻坚的政策,增强村民发家致富内生动力。2018、2019年春节,李修会协助当地政府全力承担策划、组织与实施摩尼镇“民族文化风情节暨农产品展销会”,她出资请了重庆和泸州歌舞团的人来助演。每次为期三天,吸引了二十多万人参与,活动现场直播的点击量达70多万,为当地群众创收2000多万元。“男女老少载歌载舞,一派欢腾的景象还历历在目。特别是95岁的熊富明夫妇领着一家二十多人跳的苗族舞蹈,让我们赞叹。熊富明家族还选了芦笙舞文化传承人。”摩尼社区一居民回忆起还兴奋不已。
李修会组织的七月初三的“踩山节”和春节的“民族文化风情节”活动,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传承了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村民脱贫致富平台,带动了摩尼的经济建设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为了让脱贫的群众不返贫,2019年李修会又出资近40万打造金榜村花海,种植了一百亩薰衣草和二十亩一串红。70岁的老村长何光凤说:“为了吸引游客,李校长还出资近10万修缮旅游景点龙君庙,把花海打造出来,村的环境好了,来旅游的人就多了,夏天来避暑的人也多了。我们家乡每年七月初三的踩山节,往年都是普通的赶集日,现在成了我们当地的盛大节日,那天,来摩尼的人有四五万,来花海和到仙草湖的人也很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没有李校长,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摩尼金榜花海和仙草湖的打造,带动了旅游,助推了当地经济。
李修会了解到黑泥村的苗族同胞特别的淳朴、勤劳和热情,但也十分的贫困,想为他们脱贫找路子。策划在黑泥村那个叫“包包山”的地方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游客可以观看天然的“小石林”,品尝苗家的特色美食,可以钓鱼,参与苗家的唱歌跳舞。于是,在2019年,李修会就出资修路,现正准备修大舞台和鱼塘。同时,她还和政府共同出资打造了“黑马寨”的苗族文化风景区;着手打造摩尼镇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何家祠堂”,建成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她收集摩尼古老的历史文化资料放学校团队活动室。为摩尼的旅游、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 为民排忧,环境扶贫
在十年前,从摩尼到金榜村的五公里是小路,修路的时候,有些村民不愿意拿土地出来,李修会就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并自己出资几万修公路和安装路灯。
龚山村二社与郭庙村的三公里路,老百姓提议了七八年都没有人牵头修。2018年,新上任的村长找到李修会,她不推辞,几次做村民的工作,劝村民集资,并主动捐资五千元。2019年下半年动工修,今年四月投入使用。这段乡村公路修好后,老百姓很受益:40多个学生上下学少走三里路;80多户人的土地,可以顺利耕种生产(路没修通,太远,就丢荒);疏通了2000多亩的生产防火通道。
李红村七社的村民饮用水是个老大难问题。2016年春天,搞建筑的本社村民王治启想解决130户人家吃水的问题,他把这个想法给李修会讲了,她随即就到村里调查了解,老百姓吃水要到比较远的地方去背或挑,或者到山下的小土井里舀,或接平房上顶的水,为了争抢水,经常发生纠纷。“我在尖子山上发现了两股泉水,距离村子有1.5公里远,经过预算要近20万元才能把水引下来。李校长密切配合技术人员实地勘察,无偿捐献了水管、水泥和钢筋,总出资12万多元,我出资七万多。我们动工后,李校长不辞辛苦又几次来了解工程进度。有一次,她步行了近三里小路,到山顶上时,太阳又很大,她亲自到山顶水源地去考察水池。经过几个月的劳动,2.4公里的水管全部安好,每家都安装了自来水。” 王治启说,饮水思源,500多人吃上了干净的泉水,都想着李校长的好!
“我们村有一段水渠断了100多米。2017年3月,我上任后,村民强烈要求引水灌溉,因为没有水,好几年没种水稻了。我想,如果去找政府的话,资金没那么快到位。我就去找李校长,她说,种庄稼要紧,当即就出了1.6万元来修这段水渠。当年就把秧子栽下去了,没有耽误农事。”双堡村村主任杨成利说。
以前摩尼镇街村吃水相当困难,水根本不够,每隔一天就停一次水。老百姓对此苦不堪言,李修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带领社区的群众到处去找水源,走了很多地方,终于发现在金榜村的猴洞山上有两个泉水。找到水源,又把水拿去检测,找水利局,找政府。2018年开始修水池安管道,每一步,李修会都亲自到场。2019年投入使用,终于解决了摩尼镇上一万多人的饮用水问题。
作为省人大代表,李修会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如何解决摩尼镇及周边地区在交通上的最大便捷问题,满足“互联互通”需求难题,2018年,她通过调研,写成了《关于恢复纳黔高速摩尼互通建设,助力区域脱贫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在今年的两会上,李修会第三次提出这一建议。她认为,这既是帮助叙永县和古蔺县12个乡镇、20余万乌蒙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也是解决摩尼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一招。
七 矛盾纠纷,我尽力调解
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关系到新时代广大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扶贫攻坚的一个重要课题。善调解的李修会,已经成为摩尼人民的“连心桥”。
2015年冬,李红村选举村干部,王治与候选人刘雄发生矛盾。王治说:“我被刘雄砍了十刀伤后,心里很气愤,我想上诉,因为他已经构成了刑事犯罪。我要求他赔偿我十万元,政府也叫了一些人来调解,我没有答应。后来政府找李校长来调解。李校长利用晚上的时间三次到我家来做思想工作,四次来叙永县城的工地找我谈,前后有二十多天。我和她原来根本不认识,开始我也不买她的账,但经过多次谈心,我感觉到她对人好,正直善良,能站在弱者的角度说话,有一次她感冒了,声音都沙哑了还继续和我聊,这又不关她的事,她又是为了什么呢?我有些感动。我又到新苗学校去参观她的学校,看到了校容校貌,让我敬佩。最终我遵从她的建议,对方给我道了歉,赔了五万医药费,和解了。我很感谢她,此后的教师节,每年都送她一束鲜花。”
2016年冬天,联盟村选村长,由于思想没有统一,村里形成四个帮派,各选各的,一共选了五次都没有选上。“叙永县公安局领导亲自给我打电话,一定要帮助解决这个矛盾。这时候我身边就有人劝我,说,李老师不要去淌这个浑水,你又不熟悉群众,里面复杂得很,若处理不好会丢面子。我也有点犹豫,但组织信任我,我要用心去对待。第二天,我就去走访群众,找人谈心。找一个人谈话,最少三次,最多的一个人谈了八次,有时还把村民叫到我的家里来谈,一谈就是几个小时,很多时候都是谈到深夜。”李修会说,“45天,我找了20多个人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心和真情感动老百姓。选举那天,我亲自参加了。第六次选举终于成功了,让老百姓选出了满意的村长。”
摩尼场镇建设修二环路的时候,有一个钉子户不搬迁,在多方调解无果的情况下,李修会坚持不懈,24次到农户王某家,做了大量思想工作,王某感于她的坚持和尊重,问题终于解决。摩尼街上的人都记着李校长的好。
多年来,李修会成功调解多起矛盾纠纷,有力维护了摩尼镇的和谐稳定,确保了精准扶贫工作开展顺利。
八 永不停步
“一辈子都在做好事。有能力,有大爱。”“最无私,心里装着别人,从来没有自己。”这是摩尼百姓对李修会的评价……走访的二十天里,我无不被李修会坚持扶贫的事迹感动着,我也疑惑:她出力出钱帮扶了那么多人,她的家人支持吗?她付出那么多,为了什么呢?
李修会的大儿子对笔者说:“在我心里,母亲是一个任劳任怨、不慕名利的人。我是新苗学校的中层干部,工作上母亲原则性很强,对我的要求更严格。无论是教育扶贫还是村民的思想和产业扶贫,我们全家都非常支持她。”
笔者:三十多年里来,你为扶贫付出了那么多,值吗?
李修会:值!坚持做善事,一是受家庭的影响,原来父亲在供销社常赊账给百姓,收账时,实在还不起的就算了,就当做好事,他十分受人尊重。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要与人为善,勤俭节约。二是,我的家乡还不富裕,我扶贫是为了报恩:报答党多年的培养和教育,我时刻用“对党忠诚,积极工作”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鞭策自己;我报要答人民,是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新苗学校才从几个人发展到1700多人,才成为“全国百强特色学校”;教职工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我,团队给了我力量。新苗有今天,我要回报社会。
笔者:在扶贫路上你要走多远?
李修会:第一,继续教育扶贫,将新苗学校打造成川、滇、黔三省结合部优质的示范民办学校,把新苗做强做大,带动一方经济:正在筹建新苗中学新校区;引进外面的教育实力,在摩尼办一所职业学校,已征地70亩。第二,继续尽力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帮扶路上,我永不停步,继续为家乡扶贫攻坚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
杨光英,四川泸县人,中学教师,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泸州市评协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坚持业余创作30多年,有数百篇散文在各级报刊发表,合著《逝水留香》,出版个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喜欢与书本写作为伴,与音乐旅游交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