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渔民到老板 从上岸到下海
“妹妹,买点啥子?”手按扶椅,左脚蹬地,杨应海立即站了起来,整理一下衣领,热情地招呼顾客。和陈华超一样,杨应海也是渔民,退捕上岸以后,他拿到十余万元奖补资金,租了间店铺开了个小超市。
杨应海经营的小超市
在长江打鱼20多年的杨应海,其实几年前就发现江里捕捞的鱼的量越来越少,而且个头也越来越小,“部分珍稀鱼类几乎绝迹,让人痛心。加上做渔民也很辛苦,早就想改行了,但又不知道要干啥。”杨应海盘算着,再干几年就退出,坚持一阵儿再说。没想到,去年底,长江干流江段,沱江、赤水河等重要通江河流江段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响应国家号召,杨应海“洗脚”上岸。
以后怎么办?孩子劝他早点“退休”,可他自己又闲不住。“闲不下来,还是要找点事做。”在家里待了一些天,杨应海坐不住了,每天都上街去转转。不经意间,他发现一个亲戚在开小超市,生意不错,便上前攀谈。一番了解后,杨应海有些心动。
“12万是‘死水’,用完就没了,要像水龙头一样,要找‘活水’。”回到家里一商量,爱人也支持他开店,还答应和他一起经营。拿定主意,他打电话咨询镇里干部,对方很支持,详细介绍了办理营业执照的流程。准备好材料后,很快,杨应海就拿到了营业执照,正式“下海”经商。
刚当老板,杨应海还感到新鲜。平常坐在门口的椅子上,一有顾客过来,他就上前热情的招呼。为了让店里的生意更好,他留心统计,观察什么货物更好卖。几个月下来,他发现,饮用水里,4元一瓶的运动饮料很好卖;啤酒里面,贵的更好卖。“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大家更看重质量了。”杨应海说,刚开始都会有不适应,但禁捕是为了保护长江生态,为了子孙后代。我们总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只要不好吃懒做,岸上的生活一定更美好。(川江都市报记者 刘燕 摄影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