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首登场
刚接到自己要下乡帮扶的消息,王文彬整个人都懵了,从未离开过学校这座象牙塔,年近半百毫无基层工作经验,却被安排到峨边彝族自治县五渡镇双凤村任第一书记。峨边,彝语称为“佳支依达”,意为“丝绸流淌着的河流”,滚滚大渡河畔生活着彝族创世英雄支格阿鲁的子孙后代,彝族美神甘嫫阿妞不畏强权,用生命捍卫贞洁的不朽诗篇传唱至今,“中国百慕大”黑竹沟神秘诡异,他脑海里还停留在“白罗罗……,居处依山菁,或居村落……,勤于耕作”的画面。
2015年7月初,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一场庄重严肃的党委会议,赋予校区工会副主席王文彬一份沉重而神圣的使命,会议选派王文彬奔赴基层开展帮扶工作。从一名普通高校教师转变为脱贫攻坚一线扶贫人,当沉甸甸的红头文件落在手上,王文彬喜忧参半,即将扬帆远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学校党委的信任与期望,是自己的一份责任与荣耀,更是一副重担,一场硬仗。
自打收到通知后,王文彬通过文字材料、网络信息等途径大致了解了双凤村的基本情况。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责任心,驱使他在手续还未正式办理、暑假还未过半的情况下,毅然收拾行囊,提前一个月入驻双凤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王文彬立誓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
8月的闷热天夹杂着徜徉在心间,师生们绵绵细雨般的涓涓柔情,王文彬告别位于峨嵋山脚下素有“花园学府”美誉的校区,正式开启了长达5年的乡村之旅。临别前,妻子一再叮嘱,“峨边崇山峻岭,路不好走,要注意安全,听说五渡那个地方十里不同天,山脚春暖花开,山顶白雪皑皑,要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周末一定要回来,给你改善一下生活。”王文彬岂知这一去,周末休息已变成一种奢侈。
报到那天,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沿途的雨滴轻拭着王文彬面对新环境忐忑而茫然的心境,坎坷的泥浆给送别的富康车披上了五色焕然的乡土气息。大渡河两岸山高谷深,仰望远方烟雨裹挟着的青山绿水,置身寂寥的尘世,花开鸟鸣让王文彬悠然自得,但第一次或者第一天总会带来不平凡的故事。
两小时后,抵达峨边县五渡镇人民政府,村镇两级干部几十号人已在此等候,王文彬刚打开车门,镇党委吕书记便带着几个人迎了上来,一双双深邃的、质疑的、温柔的、犀利的眼神齐刷刷将这位文质彬彬、精明干练的第一书记从头到脚扫射了一遍,暑气熏蒸王文彬却打了个冷颤。
王文彬的第一个农村基层工作会议就这样开始了,坐在台下喧闹的人群里,他恍惚听见吕书记叫道“×主席请上台来,”这位在高校内被长期唤作“王主席”的第一书记误以为是在叫他,欣然来到主席台,吕书记一脸愕然,转而又淡定的微笑着邀请王文彬入座,环顾四周后他才发现主席台上坐着的都是镇上的主要领导。王文彬深感不妥,可转念一想,自己被派驻到五渡镇帮扶难度最大、涉及面最广、情况最复杂,远近闻名的“上访村”“后进村”,坐主席台可能是镇上给他的特殊“待遇”。刚一坐下,台下异样的眼神让王文彬如坐针毡,不久后他才从别人口中得知吕书记那天叫的是镇人大赵主席,这次主席台乌龙事件带来的特殊“待遇”成为了王文彬驻村后的压力和动力。
当天开完会,双凤村时任村支书和村长便把王文彬带回村里,村支书例行公事般介绍着村里的情况,他说道:“我们双凤村在峨边来看也算是一个大村了,比有的村还要大两三倍,目前有14个村民小组,1503人,其中100户是贫困户,双凤是省定贫困村,扶贫工作难度大。”王文彬的心情和下雨天蜿蜒的泥巴村道一样复杂,脚步轻了要打滑,重了就会深陷厚重的泥浆。
走进村里,雨水丝毫阻止不了村民的好奇心,人们站在门前屋檐下窃窃私议,也有人当众评头论足“哦哟,是个知识分子,又来一个镀金、度假的。”人言可畏,给王文彬增添了几分无形的压力。村里的其他干部也在等待这位从三尺讲台上走下来的第一书记。村支书带着王文彬一一介绍,来到72岁的4组老组长张元信身旁,他似笑非笑的说道“双凤林子大,水深堂子野,几任支部书记有被撤职、被判刑的,上访户全五渡镇最多,我为村民打过很多官司,很多村干部都是我的徒弟,听我的招呼。”一席话自有弦外之音,站在一旁的村支书像个乖“徒弟”,始终沉默不语。一场简单的欢迎仪式,让王文彬隐约感觉到了双凤村脱贫攻坚战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什么了。
村委会为王文彬准备了一间办公室和一间卧室,但他坚持不在村委会吃住,与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自然要住到百姓家里去。在征得大家同意后,他选择在6组小河坝贫困户李建其家中吃住。这一住,不仅住进了贫困户的家里,更住进了他们的心里,李家吃什么他就跟着吃什么,在嘘寒问暖中化解了隔阂,在家长里短里拉出了亲切,这几年与李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伙食住宿费按月支付给李家,这让他感觉沾“土气”接“地气”,同时也及时掌握了群众的一些真实想法。
深入调研找穷根
王文彬初到双凤村,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都发生了变化,相对比较陌生,既没有帮扶资金来源,又没有产业帮扶项目,政策不清、方向不明、人心不齐,满腔的热血无处安放,帮扶工作开展起来举步维艰。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为尽快实现角色转换,王文彬从改变自己的思想认识入手,坚持多听、多看、多学、多想、多研,他虚心请教村组干部,用心聆听群众倾诉,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
入村的第一个月王文彬主要和村委会干部挨家逐户走访,坚持勤跑腿,常在村里转,天天往农户家里跑,不怕多跑路、多流汗。他把工作做实做细,双凤村100户贫困户以及部分非贫困户的名字和信息都铭记在心,都能随口叫出名字,每个贫困户家里至少去过十次。同时他主动多次向上级部门、帮扶单位汇报协调,争取更多的帮扶资源和项目资金。
他坚持勤动脑,注重研究和解决工作难题,多出点子,多献计策。白天挨家挨户走访,晚上住在农户家里学习查阅资料,分析走访结果,思考精准扶贫措施,经常秉灯夜烛熬夜到凌晨,这盏不熄灭的灯火照亮了双凤人的脱贫之路。
他勤动嘴,多向领导请示汇报,多与村组干部沟通协作,及时反映群众提出的“急、难、愁、盼”问题。教师平日里说的话很多,但王文彬感觉在双凤村这5年里说的话比在学校近30年说的还多。在入户走访路上与村组干部的交心谈心、在农户家里与老百姓的推心置腹、在大小会议上与参会人员的互动交流、在汇报洽谈中与领导商家的娓娓而谈,磨破的嘴皮描绘出一张宏伟的发展蓝图。
他勤动手,主动参与群众的劳动,在劳动中了解民情拉近关系,在小河坝亲自种上实验蔬菜品种,如果哪个品种长势好,产量高,就选择该品种整体推进种植。西南交大峨眉校区为了便于王文彬开展帮扶工作,特意为其配备笔记本电脑和单反相机。他总是相机、手机不离手,走到哪拍到哪记到哪,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图片、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5年来撰写双凤村扶贫工作简报234期,拍摄图片10000余张,庞大的数据库为双凤村脱贫攻坚提供了精准化、信息化、动态化的平台支撑。
在茶叶种植基地了解采摘情况 沙马石古摄
2015年9月18日,王文彬与村文书来到8组贫困户祝其章家里走访,刚走到门口,看见半掩着的大门就像一张大嘴,仿佛要把这家人所有的希望吞噬殆尽。走进昏暗的屋内,一股潮湿刺鼻的霉味儿扑面而来,狭窄的屋内放着一张桌子,两张用木板拼接的简易床,一根悬挂的绳子上零散挂着几件衣服,入侵的雨水在墙角留下了绝望的足迹。冰冷地面上铺着一床单薄脏乱的褥子,90多岁的老人祝其章躺在上面,他已病入膏肓说不出话来,整个身体已严重萎缩,体型像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见有人进来,挣扎着伸出瘦骨嶙峋的右手打招呼。老太太拄着拐杖佝偻着身子,递过来一把家里仅有的小木凳,她嘴里的牙似乎没有半点留念,基本已毫无牵挂的凋零,正如这贫病交迫的困境和家徒四壁的屋子。老太太含混不清地说道:“王书记,老头子没钱看病,可能没救了!”眼前的景象已经让王文彬无比震惊,这句话仿佛从遥远的天边传来又直击他的心灵,“万万没有想到双凤村还有如此穷困潦倒的家庭,居然没钱治病,静静等待死亡的降临,实在太可怜了!”王文彬说完,立即背过身去强忍住没让眼泪掉下来,顺手掏出300元给老太太,叮嘱她先买点营养品给祝大爷补补身子,待大家尽快想办法帮助他们一起渡过难关。两天后,当王文彬还在四处寻求救助,却被告知祝大爷已经走了,此时的他无比的惋惜和悲愤,并暗暗下定决心:扶贫工作实在等不起,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要将双凤村的扶贫事业进行下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王文彬通过“两个记录”“三个摸清”,记录下了走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和提出的意见建议,摸清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具体困难以及对村两委的看法;为双凤村100个贫困户精准扶贫建立了台账;制定“一村一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对口帮扶等工作措施。为每户贫困户量身定做的“一户一策”精准扶贫之策,明确谁家适合种植养殖,谁家适合外出务工,谁家适合政策兜底等。
2015年9月14日晚,他走访贫困户魏世全,为其在峨眉山中旺养殖合作社养殖场,找到包吃住且月收入2000元的工作;是月,为有泥工手艺的贫困户卢尚友在峨眉山市找到月薪不低于5000元的工作;将特别贫困户水落拉木、胡刚两户家庭状况及时上报峨边县委组织部,并帮其找到了网上结亲帮扶对象;建卡贫困户李建其因爱人在沙湾住院,忘记带医保卡而焦急万分,王文彬主动将医保卡带往沙湾德胜医院,并送上200元慰问金;得知长期上访户陈有才因摔伤住院,所领取的山桐子树苗迟迟没有栽种,王文彬主动联系并支付人工费,请贫困户帮其栽种60多棵山桐子树;从峨眉山亲友处收集50余件秋冬衣物,分发给10个贫困户;安排落实由峨眉慈善会牵手志愿者分会,为双凤贫困老百姓捐助1000多件冬衣,为全村76位学生捐赠棉鞋;积极协调由西南交大峨眉校区,为14户贫困户发放每户1000元的慰问金共计1.4万元,校区后勤集团为双凤村资助2万元,用于设置办公区宣传公示栏、购置办公设备和文化娱乐设施。
调研过程中,王文彬发现双凤村野生山桐子树、猕猴桃和牛尾笋长势良好,他意识到贫困村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便找到西南交大峨眉校区专家组,专项分析双凤村土质、气候、海拔、光照、水源等因素,经过专家组反复论证,认为双凤村适合种植山桐子树、猕猴桃和牛尾笋。2016年,在科学论证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王文彬不按常规出牌,特意向县扶贫开发局申请,将双凤村原计划种植60万斤魔芋的项目,更改为适合本地的农特产品项目。
仅两个月时间,王文彬先后引进4个项目的投资者前来双凤村考察,进一步做好土地流转,让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因项目引进快速有序,对外宣传工作成效显著,时任峨边县委书记钟小川同志在现场调研时对双凤村产业扶贫的举措、思路以及前期开展扶贫工作的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王文彬深入各组调查野生山桐子树生长分布情况,分别在2组、3组、9组、11组区域内发现野生山桐子活体树,且生长态势良好,个别山桐子树单株结果达到40公斤左右。他牵线搭桥跑项目,与四川优达公司洽谈引进毛叶山桐子种植项目,召集村组干部召开项目推进会,研究项目落地实施方案,经过宣传动员,村民自愿种植山桐子树达1000多亩,100户建卡贫困户中有53户参加种植项目。
在王文彬的力邀下,峨眉山市中旺合作社与双凤村3组达成合作协议,先期建设70亩红心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中旺合作社还派出技术人员指导3组和9组养猪能手,提出多项技术指导;与峨眉世海黑鸡专业合作社商谈引进项目事宜,成立双凤村峨眉黑鸡专业合作分社,带动贫困户通过黑鸡养殖发家致富;双凤村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竹木资源丰富,盛产牛尾笋,王文彬先后引进2家批发商前来双凤收购,建立起了西南交大峨眉校区后勤集团食堂采购与双凤村农产品销售的通道。
在3组猕猴桃种植基地倾听群众意见 沙马石古摄
王文彬逐步摸清了双凤村的自然地理条件、现有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户的贫困程度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状况,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和存在的问题与村干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深知“贫困户等不起,老百姓等不起,双凤村等不起,完成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等不起,扶贫攻坚必须争分夺秒地干。”他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推进双凤村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向前发展的美好前景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