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熄灭的火把

刘裕国 郑赤鹰

2020年05月11日14:45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3、凤鸣凉山

夜幕降临了,黑黝黝的大山上,突然亮起了一颗星,那颗星无比明亮,闪烁着,爆裂出无数颗细碎的星火,山风呼啸,一颗颗细小的星火吮吸着山风,迅速长大,占领了大山的每一个角落,然后,汇聚成一条明亮的河,这是一条火把汇聚而成的河流,它以不可遏止之势,从大山上奔涌而下,进入了县城巨大的火把广场,点燃了一个个巨大的火堆。无数认识、不认识的人手牵着手,围着火堆舞之蹈之……

这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大凉山最热闹的季节,也是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彝族兄弟姐妹回家的日子,因为——火把节到了!

凉山州布拖县号称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是彝族火把节的发源地,据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的大力神思惹阿比和地上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比赛摔跤。思惹阿比战败了,他回到天上之后在天神面前挑拨是非,弄得天神大怒,撒下众多害虫糟蹋庄稼,粮食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于是,英雄俄体拉巴率领人们点燃火把驱虫除害,最终战胜了天神。这个传说,将彝族对火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人们举着火把,敬火、护火,“以火色占农”“持火照田以祈年”“携照田塍,云可避虫”。

明代文人杨升庵写过一首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火把节狂欢之夜:

云披红日恰含山,

烈炬参差竟往还。

万朵莲花开海市,

一天星斗下人间。

在火把节的三天里,布拖县的大街小巷里,熙熙攘攘,人山人海,彝族汉子佩戴着英雄结,气宇轩昂;彝族妇女从头到身佩戴着耀眼的银饰,摇曳而行。每个人都是一道行走的风景,可是忙坏了无数专业和业余的摄影师。难怪彝族有这样一个谚语:“苦什”(过年,即过彝族年)是嘴巴的节日,“都则”(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

吉力么子扎最感谢火把节,如果没有火把节,她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她无法想象。

吉力么子扎跟我们解释过她名字的含义。吉力,是她的姓;么,是女孩的意思,子,是东方的意思,扎,是美丽的意思。

吉力么子扎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姑娘。

1990年12月31日,她出生在布拖县拖觉镇的二半山区。跟她的小伙伴们一样,从小跟着爷爷放羊,一天书也没有读过,真的,连学校的门都从来没有进去过。她在家里是老大,属于壮劳力,放羊放到13岁那年,就下地干活了。15岁的时候,就被夫家催着结婚了。她是出生的那一年定的娃娃亲,夫家给了定金1000元。不过,这个未来的丈夫是另外一个村里的,她从来没有见过。

应该说,这是大凉山很多彝族贫困家庭女孩子的生活道路。对她们来讲,这就是命,无法避免,也无法抗拒的命。

吉力么子扎却不肯听从命运的安排。嫁给一个见都没有见过、一点点感情基础都没有的人?然后,生上一堆孩子,操持一辈子?

不!

她的眼前,有另外一条路,那是她12岁那年参加火把节的时候发现的。那年,她参加火把节,唱了一首歌,一首阿都高腔——《朵洛荷》。没想到赢得了满堂喝彩!从此,每年镇上过火把节,都要叫她去唱歌。

她这才发现,自己还有唱歌的天分。跟着爷爷放羊的时候,她经常在山上唱山歌的。大山听过,山风听过,树林小草也听过,却没人说她唱得好。

她唱得真好吗?

8岁那年,她过生日,阿古问她:“要什么生日礼物啊?”

她想都不想就说:“我要一个口弦。”

“你那么小,要什么口弦啊!”

“我喜欢,我要学。”

阿古拗不过,就给她买了一个口弦,竹片的口弦,两元五角钱。10岁的时候,她用3元钱买了第二支口弦,铜的,四片的。

在家里,妈妈会弹口弦,姑姑也会弹,村子里会弹的人就更多了,她自己都觉得,没有谁比她弹得好。

难道她真的有音乐天分吗?

2007年1月,凉山州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艺术团到布拖来招人。县文化馆的老师推荐了吉力么子扎。艺术团的老师一眼就把她瞅中了,要收她。

她高兴极了,她可以逃离她既定的命运了。

可是,阿古不同意,坚决不同意:“如果你去了,我就不要你了,你就不要再回来了!”

母亲不说话,只是在一旁默默地流泪。

吉力么子扎昂起头,走了,什么也没有带,就这么离开了家。

当时,吉力么子扎还不知道,艺术团有了收她的意愿,并不代表正式收下她,还要经过面试。面试老师给她出了个题,让她扮演孕妇。让一个17岁的姑娘扮演孕妇!不知道这个老师是怎么想的。吉力么子扎静了静,眼前浮现出村子里那些年纪大的、年纪小的孕妇,她太熟悉她们了,模仿她们没有任何难度,只是,她还是非常紧张,不敢看面试老师,不停地眨眼睛。另一个老师要求她唱一段《朵洛荷》,她亮开了嗓子,一曲《朵洛荷》直冲云霄,老师们惊喜万分,这才是真正的《朵洛荷》!

结果毫无悬念,她成为艺术团的正式团员。

艺术团的领导并没有想到,这时的吉力么子扎身无分文,吃饭,可以在食堂吃,可是,穿的用的呢?吉力么子扎出门的时候穿了一双白颜色的回力鞋,鞋底还好,虽然磨得光溜溜的,但是还没有磨穿,鞋面却是磨破了的,磨出了好几个洞,她用针线缝了几次也补不上。

艺术团门口,有一个拾破烂的老婆婆,专门捡啤酒瓶卖的。吉力么子扎找到老婆婆:“能不能借我点儿钱?”

老婆婆问:“借钱干什么?”

她嚅嗫着说:“我想买一双鞋。”

老婆婆看了看她脚上的鞋,把口袋里的钱全都掏了出来,厚厚的一摞,有60元。

吉力么子扎给老婆婆鞠了一个躬:“我领到工资就还给您!”

她用60元钱买了一双旅游鞋,仍然是白色的。

其实,她完全可以不过得这么拮据,只要她屈服,只要她开口,她名义上的丈夫就会掏钱的。可是,她逃出来就是为了逃避这段婚姻,怎么可能低头开口呢?

虽然离开了家乡,但是名义上的夫家人并没有放过她,不断到西昌来找她、纠缠不休,亲生父亲也始终站在她的对立面。她来到邛海边,通常情况下,邛海每天上午风平浪静,波澜不兴,犹如一面明镜;一到下午,波涛顿起,惊涛拍岸,溅起朵朵浪花。吉力么子扎坐在岸边的礁石上,任由浪花打湿了她的衣衫,打湿了她的脸庞,那一刻,她真想走进邛海,融入其中,那样就再也没有烦恼了。

可是,那是她选择的路吗?

她抹去脸上的海水,回到了团里。下去演出的时候,她收集了许多民歌,美姑的,昭觉的,雷波的,她发现,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民歌,就有不同的唱腔,唯有沉浸在其中,她才能够忘掉烦恼,找回自我和自信。

2010年,她20岁的时候,被调入凉山州五彩艺术歌舞团,很快成为团里的台柱子,在大小凉山、在成都、在上海、在北京、在台北演出270多场,还作为特邀演员,走上了美国、加拿大的剧院舞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团里的伙伴给她介绍了一个男朋友,她第一次尝到了爱情的滋味。他们拿出18万元,和名义上的夫家做了个彻底的了断。2013年10月,两人走入婚姻的殿堂,很快生了两个儿子。

2016年,凉山州推出实景剧《阿惹妞》,这是中国第一台实景火秀。它把“火”作为彝族的生命图腾贯穿全剧,从民族源起,到世人风情,从阿惹妞情与爱的相遇相知,到火把节的热烈欢腾,呈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命传奇。

在彝语里,阿惹是表姐和表妹的统称,阿惹妞特指最小的表妹,寓意天真与纯洁。阿惹妞情歌传唱千年,在大凉山演绎了无数动人的爱情故事。

吉力么子扎在剧中扮演阿惹妞母亲一角,不能算是一号主角,但是,在这部时间长达一个小时的宏大实景剧中,几乎所有的女声独唱,都是由吉力么子扎承担的。她充分发挥阿都高腔的特点,歌声高亢激昂,响遏行云,震撼人心,成为这部实景剧最出彩的亮点之一。

2018年5月,吉力么子扎回到布拖家乡。像以往一样,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到山上祭奠奶奶。在她的记忆里,奶奶最疼爱她,教她最多。奶奶76岁那年,预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把她单独喊去,交给她5块银锭,足有四五斤重。她很吃惊,省吃俭用的奶奶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一笔财富啊!

她说:“奶奶,我不要,我现在有钱了,能养活自己的。”

奶奶说:“我知道,留给你做个纪念吧!你做得对,女人还是要靠自己,走出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天!”

奶奶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只是——吉力么子扎没有机会去问清楚了。

这次回家乡,吉力么子扎待了整整3个月,每天上午,到村子里的幼儿园教孩子们唱歌、跳舞;下午,她自己给自己补习文化,她周围的人都不相信她真的是一天书也没读过;每天晚上,到村子里的广场上,教乡亲们跳“达体舞”,走遍了布拖乡散布在2000多米二半山区的村村寨寨。

当我们坐在露天剧场里观看《阿惹妞》,在吉力么子扎宛如天籁的歌声中,我们分明听到了凤凰在鸣叫……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