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穿上三层“铠甲” 通过三道大门抵达患者病房
这已不是泸州市传染病医院第一次应对突发疫情。17年前的非典,11年前的甲流,两年前的H7N9……这个承担泸州市内突发重大传染疾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诊断及救治的定点医院,这次运行更加成熟。
医护人员在病房内教患者练“八段锦”
这里所有的一切看起来如常,但又非同寻常。泸州市传染病医院内部区域有严格的划分,门诊医技楼和住院楼是核心隔离区,挂有“禁止入内”字样。确诊患者在三层的住院楼里接受治疗。一辆负压救护车停在楼下,旁边是消毒池。
现在所有的确诊病例都被安排在二楼房间,除了危重和特殊病人单独房间外,为了避免病人孤独,轻型且同源的病人,会安排合住。目前已启用14间病房,31名医护人员在“舱内”负责所有确诊患者的诊疗、护理、起居照顾,并承担保洁、消毒、处理生活垃圾等日常工作。
泸州市传染病医院全院设置了100张床位。为应对新情况,泸州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将被收治入住一楼。
医护人员进患者病房,需经过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穿上手术服、防护服、隔离衣三层“铠甲”,通过三道大门才能抵达。
“其实感觉就是换了一个地方上班。”第三批“入舱”护士张静是泸州市中医院护理部干事,在来之前有点担心,投入“战斗”后反而不怕。只是防护服把全身裹严实以后,让她有种“捆绑”感,在房间里站久了,眼镜和护目镜上会起雾,她只能偏着头,从侧面夹缝里看。实在不行了,她就在旁边站一站,让冷风吹一吹,让雾气消散。
帮病人测体温、量血压、测血氧饱和度、发放口服药、记录患者状态、协助下床运动……一系列工作完成下来,料峭春寒里,防护服里也会闷出一身汗来。泸州市人民医院ICU病房的护士姚淮育“进舱”工作5天,他说,穿上防护服像《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但我不是超人,我只是多了点医护知识的平常人。”
护士在病区工作每4小时换一班,如果有事耽搁,再算上防护服穿脱时间,实际要6小时或更长时间。“医疗防护物资紧缺,但全泸州首先保证的是这里。”肖葵说,物资组每天都会对医护人员的防护物资进行统计。原来是三天的储备量,现在逐渐好转,达到七天储备量。医护人员只要严格按照防护标准要求来做,安全能得到保障。今年的春天来得有些点晚,但路旁的油菜花依然开了。(泸州日报记者 谢蕤 摄影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