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早春茶即將大規模開採,機械化採摘已是大勢所趨
“旋風”起,茶入筐

【招式·旋風掃葉】
進入2月,川南一帶的茶園,嫩芽悄悄冒出枝頭,川南早春茶即將大規模開採。在宜賓市翠屏區,川茶集團茶葉基地辦公室主任王細紅最近每天都要去川茶集團位於當地的茶園走一遍:“如果哪個山頭的早茶達到採摘標准,就要馬上安排工人……”
又是一年早茶季。今年,採了多年茶的王細紅依然有些“忐忑”——去年3月,茶園早春茶大規模採摘時恰逢天氣短時間內快速升溫。“眼看嫩芽突突地往上冒,卻來不及採。太可惜了!”當下,翠屏區平均氣溫連續多日突破10℃,王細紅擔心又出現去年的情況。
但他並不是毫無准備,“如果來不及,就上採茶機!”
更快
兩天干完20天的活
2月3日早上9點,在川茶集團位於翠屏區金秋湖鎮邱場村的生態茶園裡,王細紅又准時“出現”。驅車看了幾個山頭,一些特早品種已是滿眼嫩綠。
“右手拿機器,左手拿筐,把機器輕輕放在茶樹枝條頂端,平行往筐裡推,別太快,也別太慢……”趁著這幾天還沒開始大規模採茶,王細紅提早安排了幾堂機械採茶教學課,目的就是讓幾十年來習慣人工採茶的老茶農們學會用好採茶機。
採茶機啟動,轉動的刀片帶起陣陣“旋風”,茶葉滾動翻騰,採茶速度大幅提升。很快,筐裡就堆滿了茶葉。王細紅隨手抓起一把放在手掌上撥動翻看,“不錯!加工環節再篩一遍,就和人工採的質量差不多了。”
把茶葉重新放回筐裡,他又彎腰用手撥開茶樹枝條檢查,“茶兜還在,下一輪嫩芽又會很快發出來。”
這正是早春茶機械化採摘的兩大重要優勢——茶葉質量與人工採摘相當﹔另外,相比人工更不傷茶兜,有利於下一輪茶葉更快萌發。
“速度好快!”第一次使用採茶機的茶農發出感慨。
“效率是原來的10倍。”王細紅介紹,“這600畝茶園,如果20人用20台採茶機,兩天就能採完﹔換成人工,至少要用20天。”
記者注意到,茶園裡,一行行茶樹呈“豆腐狀”盤在丘陵間,上方、兩側都是齊平。“這是利於機械化採摘的標准茶園,茶樹高度、行寬都有規定。”王細紅介紹,還得兩年時間,才能把普通茶園完全改造成標准機採茶園。
未來
規模化推動機械化
“你看,你一慢,茶葉就從樹縫裡掉下去了,這可都是制作名優茶的……”第一次用採茶機,老茶農也難免不熟練,對此王細紅手把手耐心指導,“學習用機械採茶是當地茶農必然要經歷的。”
據統計,宜賓全市130余萬畝茶園中,機械化採摘面積已近50萬畝﹔全省600萬畝茶葉產區,機械化率已過半。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到2030年,全省茶葉主產區機械化採收率將超過60%。
“每年5月份大宗茶上市時,我們茶園就已經全部實現機械化採摘。”王細紅介紹,每年二三月份的川南早春茶,由於數量少、質量高、價格高,考慮到保障效益,目前主要還是人工採摘,機械化進度較慢。
但機械化採茶依然是大趨勢。這幾年,採茶工人越來越難找,去年3月遇到的情況更是給王細紅敲響了警鐘:“早春茶實現機械化採摘是遲早的事。”
作為早茶重要產區,宜賓希望做好這項工作。近年來,宜賓大力推行“111”機採示范工程,即依托一家茶葉加工龍頭企業,建設實施一批機採茶園核心示范區,帶動建設實施一個區域機採茶園基地。
“機械化生產名優好茶,是未來茶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在專題研究宜賓茶產業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握好宜賓茶園基礎好、規模大等優勢,開展機械採摘、機械加工、分級精制等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探索出一條適宜在全國推廣的宜賓規模化機採機制方案,建立一套可復制的現代精制技術基礎體系。
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黨委書記、省茶葉流通協會會長王雲也從技術角度支招,建議當下缺乏人工或來不及採摘的茶園,可在茶葉生長到“一芽二葉”時,使用採茶機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
【招式·拆解】
要做好茶園改造提升這項基礎性工作
600畝茶園,20人用20台採茶機,兩天就能採完,並且茶葉質量穩定,下一輪茶葉更快萌發……
在王細紅看來,機械化採摘這筆賬不管怎麼算,優勢都太明顯了。
但在享受機械化採摘帶來的效益之前,茶園改造提升也是一項必須提前做好的基礎性工作。
去年底,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精制川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富民增收的意見》,提出繼續加快川茶品牌打造和產業轉型升級,全力確保到2030年川茶實現綜合產值2000億元以上,加快建成現代茶產業強省。為此,我省全力實施精制川茶產業培育“六大行動”,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
“全力實施好茶園提升行動”就是其中一項。四川將不再追求茶園總面積的擴大,未來除了推動茶園進一步向優勢區集中,還要抓好茶園提升與茶園綠色防控,集中力量把低產低效茶園改造好。
宜機化改造是茶園提升的關鍵環節。“隻有做好了這項基礎工作,把一塊塊標准的‘豆腐塊’種出來,機械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王細紅說。(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闞瑩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