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話青羊 “再讀·成都”從成都青羊區拉開序幕

2021年04月30日17:03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師者魏明倫。青羊區供圖
師者魏明倫。青羊區供圖

近日,由中國室內裝飾協會陳設藝術專業委員會發起,ADCC生活藝術學院主辦,成都市青羊區區委宣傳部支持、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承辦的“再讀·成都”在杜甫草堂博物館的草堂書院正式開啟。

“師者話青羊”:“再讀·成都”從青羊開篇

青羊區內歷史人文資源眾多,集中了成都城區約70%的歷史人文景觀,是外地游人到成都后的首選之地,同時也是“再讀·成都”必須細品的開篇之章。

以師者為引領,通過全景沉浸式專題課程研修、賞析、觀察、對話、思辨,全方位體驗、感悟成都之美。

據了解,“再讀·成都”依據青羊區強大的師者智庫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從人文師者的聚集到對青羊文化的深挖、解讀和轉化,以打造青羊區獨有的文化品牌符號。通過文化賦能、教育賦能,加速青羊文化內燃動力,促進青羊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巴蜀文旅發展極核,助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

蜀錦傳承人賀斌:蜀錦代表了成都人對生活的審美

作為中國織錦工藝大師、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蜀錦織造技藝傳承人,賀斌是目前唯一一個能掌握蜀錦手工織造全套工藝的人。4月24日晚,他坐在那台穿越時空的“超級計算機”前,拉花、投梭、打緯……當他翻過錦面呈現出色彩斑斕的一面時,驚起一片贊嘆。

賀斌說,成都以“錦”命名,蜀錦向來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清代蜀錦達到鼎盛,上萬人從事蜀錦,織機有上千台,工藝達到爐火純青的高度。

“成都人向來愛美,也懂生活的審美,蜀錦代表了成都人對生活的審美。”賀斌說,蜀錦的生產演變、技藝提高,都是和成都人的審美分不開的。“現在首先做的是技術人員的培養,耐得住寂寞,方能守得住技藝。原來我們主要靠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方式,目前我們正在利用現代手段,做視頻、文字等資料的整理和保存,以便技藝傳承。”

“巴蜀鬼才”魏明倫:我是青羊的子孫

今年已80歲的戲劇家、辭賦家魏明倫,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被稱為“巴蜀鬼才”。

“我在青羊區已經住了20多年了,我外祖父外祖母居住在青羊區,母親的出生之地是青羊的方正街,所以我是世世代代的青羊區的子孫。”4月25日上午,魏明倫坐在成都院子,圍繞青羊展開了一場富有深情的精彩對話。

說到成都人,他認為成都人具有享受生活的稟賦,慣於追求生活質量,善於享受生活樂趣。

但魏明倫也指出,成都安逸,但不等於是無作為之地,好逸而又不惡勞、好吃而不懶做、玩物而不喪志、安逸而不苟安。天下文人皆入蜀,成都既是一個文採之城,又是一個安逸之地、成功之都。

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朱章義:三星堆和金沙一脈相承,又獨具個性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在金沙遺址博物館,朱章義館長在神秘的烏木林裡帶領大家穿越時空,一起去探尋金沙遺址與古蜀文明的秘密。

朱章義介紹,從考古發掘和出土文物來看,金沙遺址和三星堆祭祀文化一脈相承並有所發展,兩者之間存在共性,但又獨具個性。

他說,兩地大量出土器物的樣式和藝術風格極為相似。金沙遺址目前共出土2件黃金面具與三星堆出土的4件帶金面罩的青銅人頭像、以及最新出土的金面具殘片相比,造型風格極為相像。此外,金冠帶、青銅立人也極為相似。 

在兩天的活動中,於丹、魏明倫、賀斌、朱章義以師者身份展開一場“師者話青羊”的人文美學對話,分別從李杜詩詞、歷史人文、蜀錦傳承、金沙文明等角度解讀成都基因密碼和人文魅力。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