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助青白江華麗轉身

稅清靜

2020年04月13日14:35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一、巨人斷腕做減法

2009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和產能過剩影響,攀成鋼直到2015年,累計虧損超過70億元,資產負債率96%,職工工資增長緩慢,2014年公司職工平均月工資3500元,低於成都職工平均月工資4500元……

步履維艱的攀成鋼,到底該何去何從?

“必須轉型升級,沒有任何退路。”該公司研究認為,隻有關停冶煉區相關機組,消除危及企業生存發展的環保風險,退出不適應攀成鋼自身條件的生產線,才能讓企業存續下來。

攀成鋼共有職工1.5萬人,曾經是國內名列前茅的無縫鋼管生產企業。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因產品結構和質量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優勢逐漸喪失,企業經營困難,而此時國內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攀成鋼無可避免地連年虧損。2015年4月,煉鐵廠的最后一座高爐永久停爐作業。這一刻,定格在青白江這個老工業基地的新生起點上。

親眼見証了攀成鋼轉型陣痛的馮世康,從 14 歲開始修車,已經修了 35 年。一開始修自行車,再后來修摩托車,做的都是攀成鋼工人的生意。他的修車鋪在成都市青白江區團結中路上,對面四百米處就是“攀成鋼”的大門。

鋼廠關停后,團結中路沿街的店鋪差不多都關門閉戶了,透著一股子衰敗氣。馮世康的修車鋪原來一個月能賺一萬多元,如今賺的錢卻“隻夠吃飯,糊口而已”。但他卻沒因為收入驟減而痛心疾首,反而悠悠道:“關了好,以前我很少看見天象現在這樣藍。”

在馮世康的記憶中,以前鋼廠又吵又臟,煉鋼用的大電爐 24 小時轟轟轟轟地轉,有時他晚上回家,耳朵裡還是嗡嗡的噪音,倒在枕頭上,腦袋仁依舊發緊發疼。他指著路邊的電線杆說:“從這兒看過去,隻能看到第四根電線杆。硫熏得眼睛疼,鼻孔裡全是黑的。”

鋼廠關停后的某個周日下午,馮世康坐在修車鋪門口,右腿斜翹在左腿上,將一節煙屁股送到嘴邊,瞇起眼來咂摸一口:“健康比賺錢重要嘛。”

馮世康曾經非常想進入“企業軌道”,從十幾歲開始,好奇心就驅使他極其渴望去“攀成鋼生活區裡做生意”,但一直未能達成心願。

在這裡,行政區域范圍是用工廠來劃分的。比如,攀成鋼所在的區域包含了廠區、食堂、職工宿舍、工人俱樂部等一系列配套設施。這是大中型國有企業的標准基礎設施規劃模式,一座小城或一片區域的生活鏈條圍繞著一家企業的軌道運轉,它唯一的服務對象是廠裡的工人和家屬。馮世康和其他做小生意的人則無法進入那條軌道。盡管他生於斯長於斯,日夜聽著大電爐轉動的聲響,呼吸著鋼廠煙囪排出的充滿顆粒感的霧氣,卻成為這片土地的邊緣人。

現在,他不用再費盡心思去“打進生活區”了,鋼廠的關停與轉型,雖給他的生意帶來了頗大沖擊,但他心滿意足地看著周圍環境轉變得更好,脫離了污染的成都青白江,才是馮世康更愛的家鄉。

青白江物國際物流園。劉有貴攝

2014年-2016年,堪稱“青白江巨人”的“斷腕年”,曾為青白江區兩大“擎天柱”的川化集團和攀鋼成都公司,前者全面退出化工產業,后者徹底關閉冶煉生產線,對因廠建區的青白江來說,這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曾經的工業興區成為歷史,嶄新的青白江走上了華麗的產業轉型之路。

青白江和川化、攀成鋼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包辦婚姻”,在市場經濟下的環保重壓和競爭倒逼之下,區域和企業的發展則成為勢在必行的“自由戀愛”。時代在加速發展,川化和攀成鋼成為了老工業基地艱難轉型的淘汰者,它們帶給青白江曾經的繁華榮耀,隨著時光流轉與歲月變遷漸漸褪去耀眼的光環,留下無盡的落寞與慨嘆。巔峰期佔到全區工業產值近7成的兩個“巨人”,隻能斷腕求生,艱難支撐。

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是青白江在做的艱難減法。青白江區著力優化冶金、化工產業結構,積極推動川化、攀成鋼淘汰落后產能,與其承接的達海科技綜合產業園和川化清潔能源轉型升級項目順利推進。

風雲五十余年,這座因鋼鐵、化工而興盛,也曾因污染排放而飽受困擾的傳統老工業基地,在高爐散盡煙雲之后,如何孕育新的生機?

產能可以淘汰,設備可以關停,產業可以轉移,但做面向未來的加法,得來不易。

(責編:章華維、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