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際物流中心誕生
作為久負盛名的南絲綢之路的起點,成都深入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依托亞歐物流大通道,積極搶抓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機遇,奮力打造貫通歐亞、通江達海的“一帶一路”大走廊,其實施就落腳於青白江的“中歐班列”。
馬家龍是城廂鎮馬鞍社區的書記,個子高高大大,說話前唇角先堆一朵笑容,是個非常有親和力的鄉鎮干部。他說自己任馬鞍社區的書記是2005年的事。那年,原有的星星村和馬鞍村合並,成立新的“馬鞍社區”,他高票當選,在社區任職直到現在。說起青白江當今膾炙人口的“國際物流中心”標簽,馬家龍咂咂嘴,眼睛亮亮地說:想不到想不到,當時哪想得到我們發展會這麼快,改變會這麼大?
回望往事,馬家龍娓娓道來。
大概在2008年3、4月份吧,就聽到上面在提,說青白江要修一個“物流中心站”,選址就在城廂鎮。馬家龍愛學習,平時就算再忙也要讀書看報,自然了解的信息就比普通老百姓更多,當他知道亞洲最大的鐵路集裝箱中心選擇落戶青白江,作為一個青白江人,他內心的激動可稱得上是波濤洶涌。從選址到最終落戶,並在2008年7月正式開工建設,這不是區區幾個人的勝利,而是“團隊合作”的大勝利,靠的是省、市主要領導的關心,靠的是省、市各級相關部門的全力支持和大力配合,若僅僅隻靠青白江自己的力量,那是遠遠不夠的。喝口熱茶,馬家龍接著說。
為了這個項目,省發改委、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局、市發改委、市國土局、市規劃局、市交委、市環保局、市物流辦、市交投集團……馬家龍都數不清省、市各級相關部門到底開了多少次協調會,看了多少次現場,跑了多少次北京了,這個項目是所有關心四川物流、成都物流建設的人共同關心、支持、幫助的重大項目,是對四川、對成都建設區域物流中心,推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重大項目,正是在強大的“團隊合作”之下,中國最大的鐵路物流中心才能搶先崛起在成都,崛起於青白江。
當時,馬家龍所在的馬鞍社區要配合搞拆遷工作,涉及面積達2.5平方公裡,受影響的村民小組有17個,高達3500余人。要怎樣來做拆遷工作呢?馬家龍說他們用的是“壩壩筵”法子來和百姓“相互通氣”。拆遷最怕遇到什麼事?頭等大事就是“拔釘子”,除去真的有極少部分人是心存貪念去當“釘子戶”,好些老百姓並不是主觀意願要當“釘子戶”,而是因為政策不對等,他們接收的有用訊息太少,所以別有用心的人一煽動,一說自己這裡掌握了“獨家機密”,就把那些善良的老百姓給唬住了。而“壩壩筵”就堅決杜絕了煽風點火者散播謠言,將一切訊息都透明化,大眾化了。
那時,在一個村組,由組上出錢,召集全組的人共同參加,大家熱熱鬧鬧吃一頓農村喜慶的“壩壩筵”,在開飯前,拆遷組的同志先講話,給大家宣傳拆遷的相關政策,然后請大家隨時提問題,有什麼不懂的,當場提問當場解答,是否公平公正,那麼多人都聽到看到的,這就讓老百姓很服氣,也很接受這樣如沐春風的宣傳方式。
當時的16組,正好位於現在“物流中心站”的位置上,共有60多戶人,老百姓對拆遷政策相當支持,有些老百姓,晚上到了八九點都還不讓拆遷組走,說“我明天還要上班,請先去幫我家看了,登記了吧。”說到這兒,馬家龍幸福地笑了笑,他也打心眼覺得青白江的老百姓是特別好的老百姓,他們懂規矩,知政策,明事理,不過,老百姓有再高的覺悟,搞拆遷工作還是“壓力山大”,馬家龍略略低一低頭,指著自己稀疏的額頂訴苦道:“你們看這兒頭發是不是都快掉光了?跟你們說嘛,我以前頭發也好得很,就是做這個拆遷工作,壓力大,連續一段時間白天累得要命,晚上還常常睡不著,頭發大把大把掉,現在幾年過去了,愣是沒長出來!”
馬家龍雖然不滿意自己前額掉頭發,但一說起拆遷來,他就一千一萬個贊成,而且,他強調道:“老百姓都個頂個地贊成。”當然要贊成啊,想當初,2005年,馬鞍村和星星村兩村剛合並時,馬家龍書記遇到下雨天去村裡巡查村務,他得把鞋脫了拎在手上,打赤腳趟泥水行路,回家先沖洗過腳上的污泥才穿鞋。他那時“脫鞋巡村”,老百姓看見了,就沖他抱怨道,說馬書記,這爛路你又不是天天走,你走一次兩次三次可以脫鞋,我們要天天走,難不成每天都要打光腳板?政府到底好久給我們修路,幫我們補溝嗎?
老百姓的需求,其實很簡單,要生存得有質量,能有發展機會,便會感到沉甸甸的幸福了。所以,當大家曉得要在城廂鎮建立“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時,他們幾乎是喜形於色地奔走相告:這下好了,國家要來把路修得巴巴適適的!在該中心站規劃時,馬家龍就知道,建成之后,不僅成德綿區域內的集裝箱將全部到這裡進行發送,甚至整個中西部地區的集裝箱也將紛紛前往青白江搭乘這趟通往沿海口岸城市耗時最短的“快車”。
依托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的建設,青白江規劃了成都國際集裝箱物流園區﹔同時,依托成都鐵路局大彎貨站,又同步規劃了成都青白江散貨物流園區,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中國西部鐵路物流中心。
據青白江區委宣傳部袁副部長介紹,當年,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選擇青白江,自有它的緣由。青白江區物流具有政策、區位、產業、資源、市場布局、生態環境六大優勢,再加上一流的投資軟環境,中心站最終落戶青白江算得上是“實至名歸”。
2008年7月3日,青白江城廂鎮,成都市地震災后第一個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正式破土動工了。
青白江鳳凰湖濕地公園。劉有貴攝
今年已六十出頭的張中德,之前是城廂鎮星星村的老支部書記,政治覺悟高,群眾基礎好,在08年拆遷時,兩村合並成立社區他已經沒當書記了,但一聽說這是對整個青白江發展都有好處的大事,便第一個站出來支持拆遷辦的工作,他謙虛地說:“不管怎麼說,我就算沒當書記了,總還是黨員吧,黨員就是要起帶頭作用才行!”當時張中德所在村民小組的壩壩筵,都是在他家吃的,他還幫著拆遷辦和社區的工作人員,對村民宣講政策,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
在拆遷時,張中德一家算下來能得到近二十萬元的補償,他那時就動腦筋想啊,家裡隻養了一個獨生女兒,現在女兒在青白江工作,家也安在青白江,城廂鎮這兒,平時就他和老伴兩個人,老兩口離不開土地,又快六十歲的人了,沒啥技能,就算出去打工干粗活,人家看他們年齡大了,未必都要他們,未來還長,養老路漫漫,總得為將來買個保障吧?於是,張中德和老伴商量,說想買個商鋪,到時租出去,他們就每月收租金,總比捏著一筆安置費,坐吃山空要好。老伴一聽也不錯,有個鋪面在那兒,不管怎麼說,也是屬於自家的“產業”了,他們年紀大了,不懂打理,租出去讓別人做生意,每月能收幾百元回來,收上許多年,將本金收夠了,那鋪面就算是“淨賺”的了。
於是,張中德借了些債,湊夠三十一萬,買了一個鋪面。他真的沒想到,現在的青白江城廂鎮,和十年前完全是兩個概念,之前他們老兩口要“麻起膽子”才敢想一個月鋪面租金收幾百元,結果現在一個月有三千多租金!加上拆遷后,國家給他們統一買了社保,現在老兩口一個月的養老金加一起能拿三千左右,這樣每個月都有六千的收,兩個人花不完還可補貼女兒外孫!想起現在的好日子,張中德便樂得咧開大嘴。他說那時大家怎麼會對拆遷不積極嘛?都曉得國家是對我們好,我們共產黨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得嘛,為青白江人民做好事得嘛!拿到補償款后,有些年輕人就去買車,拉貨賺錢自己給自己打工﹔有些去創業,趕上了這兒發展的好時機,這幾年也做成了小有成就的老板﹔有些人就直接在物流園或者鐵路港上班就業﹔那些不懂投資的上了年紀的老百姓,他們現在每個月能領到按時發放的社保養老金,哪個不說現在日子好過?
馬家龍連連點頭,贊同張中德說得太對了,事實就是如此,他舉例說,自從05年合村后,他這個書記更像是“滅火隊長”,每個月至少要調解好幾起家庭糾紛,現在呢,好幾個月都遇不到一個居民來社區告狀了,為啥?就是大家經濟條件好了,家裡矛盾自然少了。之前家裡老人沒有社保,年齡大了,做不了活兒,遇到孝順一點的兒女,還會贍養老人,但這贍養,也並不像“想象中那麼美”。
有個老大爺,他兒子是飛機師,在十多年前已經能月賺兩三萬,算是非常高工資了,但兒子賺得再多,小家庭開支也不小啊,兒子和媳婦看到身邊朋友同事都住寬房子開好車,人都有一點攀比心理,自己也不甘落后。於是,這家兒子就和父親約定好,每個月給父親400元生活費,對於農村的父親來說,400元也算得上一個“能說出口的贍養數目”,說出去還要惹左鄰右舍羨慕。但有次兒子工作忙,就忘記給父親寄錢,父親眼巴巴等了幾天,實在等不了,便打算去趟城裡見兒子,順便也提下贍養費的事。結果不巧,父親到兒子家時,剛好兒子沒在,兒媳一個人在家,有點驚訝地問公公是不是有什麼事?老人哪好意思和媳婦張口要錢呢?於是忸怩了半天,說不出口。最后,還是媳婦反應過來,要摸錢給父親帶回去,但摸了半天,將身上和包裡的錢都倒出來湊了湊,也隻有180元現金,這位老父親,隻好一臉羞慚地帶著媳婦湊的180元回青白江了。這個真實發生的故事,現在已屬“老皇歷”,因為老人現在每個月養老金都能拿到一千多元,他們非但不伸手向兒女要錢,還常常貼補兒女與孫輩,老人有了社保,腰板挺得更硬更直了!
這點,張中德就深有體會,他現在每天日子過得悠哉悠哉,早上買了菜,還要去公園坐坐,喝杯清茶,與別的老人一起聊聊天,擺擺龍門陣,偶爾打下小牌娛樂一下。張中德敢這麼悠閑自在,就因為他有社保撐腰,有鋪面壯膽,所以,他將“退休小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條,快快樂樂。
馬鞍社區的退伍軍人庄華龍,之前在成都市成華區龍潭寺鎮開攪拌車,在工地上干活,那時一個月賺三千多,離家數十裡還常常感受“灰塵扑面”的工作環境,現在他就在家門口就業,每月月薪能翻倍,這也要感謝青白江這個“國際物流中心”的位置確立,吸引了大批國內外商家入駐,電商界的翹楚京東,更是在港區內建有自己的貨物倉庫,庄華龍現在是京東貨車的快遞司機,前段時間他跑瀘州,現在跑雅安。他主要跑夜車,一般晚上十一二點出車,第二天中午卸完貨再返回,問及這種長期上夜班是否辛苦?長相憨厚的庄華龍微微一笑,他說習慣了,之前在西藏當兵11年,干的就是汽車兵的活兒,他早就鍛煉了一身過硬本領,如果需要養精神時,在高速公路休息站給他五分鐘就能打個盹,然后精神抖擻地繼續開車前行。
庄華龍對現在“回青白江就業”感到很滿意,之前他在龍潭寺,每天回家,路上都要耽擱個把小時,妻子羅小燕偶爾也會埋怨他,說他對孩子管得不夠細致,不是“一百分老爸”,現在他就在家門口上班,工資多了自由時間也多了,對家庭照顧更多了,這也是青白江巨變帶給他的紅利。而羅小燕現在是在自貿區的龍潭村上班,擔任村上的網格管理員,對這份工作,羅小燕也十分喜歡,很能勝任,她和無數青白江人一樣,能將家鄉建設得更美好,打造出嶄新面貌的“新城廂”,盡自己一份綿薄之力,便會感到由衷的快樂。在城廂鎮馬鞍社區採訪完,庄龍華開著他的私家小轎車將我們送回成都國際鐵路港的路上,他說十幾年前的話,想都不敢想有一天還會開上自己的私家車哦!
這是青白江華麗“變臉”,帶給大家的大福利,真快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