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余人参演的四川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演出的背后——

文艺盛典立体展现四川力量

2021年06月28日08:03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文艺盛典立体展现四川力量

  6月26日晚,以“巴蜀儿女心向党”为主题的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在川观新闻、封面新闻、四川卫视等平台播出。这场演出有2000余名演职人员参与,是我省近10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文艺盛会,也是一场立体展现四川文艺力量的“大阅兵”。

  四川文艺事业蓬勃发展,本土人才成长情况怎样?文艺事业未来发展空间多大?6月27日,记者采访了四川文艺界专家与部分节目主创。

  在硬仗中建立“四川自信”

  “本土确实有许多能干的文艺人才,他们的业务能力不比全国其他地方的人差,我们应该有这个‘四川自信’。”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总导演马东风认为,从演出效果看,压轴曲目《巴蜀儿女心向党》的4位主唱、《在灿烂的阳光下》中与小朋友们一起合唱的男歌手代涛、《南湖的船 党的摇篮》中领唱的几位年轻演员、川剧戏歌《花开天府》中两度“梅花奖”得主等演职人员,展现了四川文艺工作者的良好业务能力和精神风貌。“这些为四川用心用情表演的本土人才,让我们看到‘四川制造’的力量。”

  呼应“巴蜀儿女心向党”主题,演出阵容中既有四川省歌舞剧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四川交响乐团、南充歌舞剧院、五粮液艺术团等文艺院团,也有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警察学院等高校力量,还有来自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等学校的师生代表。大家在台前幕后秉承着高水准、严要求的文艺工作追求,用精益求精的精神反复打磨每一个作品。

  在总撰稿潘勇看来,这场大规模的演出留给四川文艺演出许多思考和经验。比如,如何在短时间内召集大量文艺人才,如何将分散的队伍集中进行大规模彩排,如何让艺术的感召力落实到每位演员和舞台细节中去,等等。“我们经受住了这些考验,这都是难得的实践经验,也是大项目留给我们的思考。”

  用“平台机遇”留住青年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年青一代的积极参与保证了整场演出的恢弘气势。

  西华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派出百人队伍,6块舞美大屏幕是由80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运作,参加过央视春晚的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学生群体也加入其中,刚摘得“荷花奖”的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团队也和教师索金星一起创排节目《飞夺泸定桥》,四川省歌舞剧院近10位青年编导几乎全员出动,主抓演出各章节的创排。

  “专业院团领衔,高校力量崛起,离不开竞争,但这无疑是一个好现象。”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认为,随着国有文艺院团进一步深化改革,包括四川基层院团在内,将呈现出百花竞放局面。高校愿意在大型演出中获得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积累舞台经验,减小高校教育与一线舞台之间的人才需求鸿沟。“这样一方面能让师生了解基本功、业务上的短板,促进校园学习;另一方面专业院团中的青年人才通过与高校学生合作,完成行业上的突破和创新。”

  “四川不缺本土人才,要为这些人才搭建展示平台,让他们留下来。”本场晚会主题歌演唱者、金钟奖获得者、成都音乐家协会主席马薇认为,舞台经验对演员成长至关重要,优秀演员需要大量的舞台实践积累。“这场演出为不少四川青年文艺工作者提供了锻炼机会,希望以后能让更多四川本土年轻人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攀登“制高点”还需下苦功夫

  不少观众观看演出后评价演出“大气、庄重、恢弘”,但也有观众希望能看到更多创造性节目。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董凡,是这次演出的主持人之一,也是节目《一封家书》的主演。她认为,目前四川文艺界的短板是演员中领军人物较少,需在未来加大力度培养四川顶尖人才。

  对于四川文艺从高原迈向高峰,参与演出的四川省川剧院院长、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也有共鸣。“如果说高峰有90 ,高原有60 ,那么剩下这30 的冲刺高度,是最难的,也是最需要去下苦功夫的。”陈智林认为,演出结束后,留给文艺工作者更多的,是剧目创作上的考验。文艺高峰的冲刺需要积蓄力量,更需要尊重文艺规律,发挥人才创造力。“目前省上投入2亿元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希望四川文艺工作者能勇担时代重任,沉淀打磨出好的艺术精品。”(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责编:李强强、章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