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点变身大景点,雪山脚下的斜源小镇如何“出圈”?

2021年06月17日07:48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安置点变身大景点,雪山脚下的斜源小镇如何“出圈”?

  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成都大邑县的斜源小镇迎来了接近4万人的客流,实现超过1000万元的旅游收入。

  作为西岭雪山脚下的“进山第一镇”,今天的斜源小镇青砖黛瓦、碧波流光、古树参天,透出古朴清旷的气质。

  斜源小镇周边村落曾以煤矿开采为主。2009年,成都市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彻底关停当地煤矿,通过返迁安置等措施,将附近五个村一个社区的居民整体搬迁到集中安置点。从一个居民安置点到成为网红打卡地“出圈”,从“吃工业饭”到“吃旅游饭”,既不是传统景点,又没有规模化商业开发,斜源小镇在10余年中如何实现嬗变?

  “首先是规划。”斜源小镇所在的大邑县江镇党委书记蒋晓黎说,斜源小镇建设之初,一是镇上对文旅开发做了整体规划,有了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小镇规划融入到“大邑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大盘子里,不是单打独斗。“加之当地良好的生态本底,距离西岭雪山和花水湾度假区很近,我们提出了建设‘共享小镇’的目标,希望通过文旅开发,解决居民集中安置后在家致富的问题。”

  当地居民大多从未从事过文旅相关产业,有了愿景要如何实现?“发展旅游要修路,要美化环境,居住环境是不是变好了?”“游客来了以后,居民自留地里的农副产品还能卖个好价钱,又增加了一笔收入。”“入股以后,集体经济还能分红。”……当地党员干部积极带动群众逐渐投身到文旅产业发展中,同时通过大项目示范带动,引领老百姓主动参与,最终实现抱团发展。

  近年来,斜源小镇引进有理念、有前景的社会投资经营团队,沿主游线布点影子水吧、黑子视角、艺术民宿、720°云摄影等22个精品项目,让乡村慢生活成为一种时尚,进得来、坐得下、留得住。这些项目解决了部分居民就业,也为有意愿参与文旅发展的居民提供了示范,纷纷在自己家里开起了民宿、酒吧,整个小镇中参与文旅相关产业的居民比例已达60%至70%。

  “现在,小镇上的商家几乎都是当地居民,旅游淡季种地、旺季从事旅游服务。”蒋晓黎表示,为了让居民们掌握旅游服务的基本技能,当地还利用公益与文创设计师联盟,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退伍军人回流创业,培育一批经营民宿、专业旅游服务、农创产品开发的产业发展带头人、农村职业经理人。

  观察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振之:斜源的开发模式带来的是居民和小镇的双赢。斜源为什么能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了“社区参与”的理念。这种理念强调的是鼓励、帮助居民参与到文旅开发中去,而不是为了商业利益把原先的居民全部搬出去。居民本身就是一种活态文化,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和当地的资源融合在一起的,这种体验感是纯粹商业化的景区景点无法比拟的,这样的发展方式也是可持续的。

  斜源小镇让我们看到了文旅发展方式的转变与提升,不再盯住门票收入,而是通过政府、社会组织等对居民进行创业、服务,乃至文创方面的培训,有效提升了居民参与文旅发展的能力,依靠业态的延伸致富。未来小镇应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从收益、经济等方面对当地居民进行增权,提升居民在文旅发展中的获得感。(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成博)

(责编:袁菡苓、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