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设计四川首条高速公路时,面临哪些“拦路虎”?

——对话四川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设计者刘家顺

王波

2021年06月09日15:21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成渝高速公路龙泉山隧道。四川公路设计院供图

1995年,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2001年,有了第一条绕城高速公路;2004年,有了第一条县级市到县级市的高速公路;2006年,有了第一条省会成都以外的地级市到地级市高速公路;2010年,有了第一条BOT高速公路;2012年,有了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2018年,有了第一条极高山区高速公路……四川交通发展进程中的这些“第一”,见证着四川高速公路从平原走进山区、从盆地爬上高原、从市州下沉到县市,连点成线、织密成网,带动偏远山区、县乡小镇与大城市、大都市同频共振。

26年前,四川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建成通车,四川高速里程实现“零”的突破。如今,这条“主动脉”慢慢“老化”——由于成渝高速建成时间最长、技术标准偏低,已不能满足国家高速公路运输大通道的功能,亟待实施扩容建设。

庆幸的是,成渝高速扩容建设已纳入《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9—2035年)》。目前,四川公路设计院正根据专家意见对成渝高速四川段扩容项目工可报告进行二次修编,并根据总体工作超前安排进行初步设计。

在上世纪80年代,设计和修建一条高速公路面临怎样的挑战和困难?近日,四川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设计者刘家顺讲述了他与成渝高速的故事,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

当年,刘家顺还是一个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普通技术员,而今他已成长为四川公路设计院勘察设计四分院(市政分院)总工程师

成渝高速。四川公路设计院供图

“我出生于1964年,在重庆长大。在我印象中,上世纪70、80年代,大多数道路还是简易公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都是泥巴,大人小孩外出都要穿雨鞋,裤腿挽得老高,深一脚浅一脚地蹚泥巴。”回忆过去,刘家顺说,“上世纪80年代,成都、重庆两个大城市间仅有普通国道相连,技术等级低、绕行里程长、通行能力差,汽车运输约8-10小时,要是堵车则需要更长时间。”

“当时,如果成渝高速公路通车,两地之间汽车运输仅需4小时,将节约1-2倍的时间。这不仅将缩短了两地的时空距离,也可以促进成渝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交融和协同发展。”成渝之间需要一条高速公路,成为了当时成渝两地老百姓共同的心愿。

1985年,成渝高速开始进入前期研究、勘察及设计阶段。这是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也是西部地区、四川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刚刚大学毕业的刘家顺有幸进入项目部,参与设计。“1985年我到四川公路设计院工作,就接触了成渝高速的前期设计,直到1987年,才开始正式施工设计。”刘家顺表示,与普通公路不同,高速公路的机电、收费、服务、运营等是一个系统工程,四川没有人懂,省厅特地从欧洲请来专家给他们讲课。刘家顺也因此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国外高速公路的设计和新技术。

刘家顺说:“当时四川修建高速公路的经验几乎为零。”为了克服难关,四川人从零开始、洋为中用,学习国外高速公路互通、机电、收费、服务及营运管理系统工程设计的新技术,也到沿海地区,当时已经建成的中国第一条高速沪嘉高速等地学习,还引入欧美高速公路业主、监理、承包人各负其责按FIDIC合同进行建设管理的新模式。“当时,我和我的同事,主要是靠自学,学习他们的设计资料,打从心底里觉得他们的建设管理模式非常的先进和科学。”刘家顺表示,这种学习模式,为四川省高速公路设计和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

“怎样设计一条高速公路,当时的教科书上都很少讲,我们完全从零开始。如何学以致用,只能在实践中边做边摸索。”刘家顺说,当时国家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一个40公里的测量,采用的是很传统的拉尺子测量,往往一测就是三五个月。“当时我们带行军床、带画图板,白天在山坡测量,晚上回到住处整理资料,同时还要恶补知识,做方案做设计。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我们都是风雨无阻。”

成渝高速。四川公路设计院供图

“其实,成渝高速公路在最初规划设计时只是一条二级专用公路。随着眼界的不断放宽,1989年开工前才决定提高为高速公路标准,这也是紧跟沿海地区发展的步伐。”刘家顺说。

从1985年前期勘察研究,到1990年正式开工,再到1995年通车,历时9年,成渝高速公路终于建成。这条四川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成渝两地之间的时空距离。刘家顺还记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那天,老百姓们扭着秧歌跳着舞庆祝的场景。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国领先,随着四川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四川的高速公路设计者们也在不断探索着更先进的高速公路勘察设计理念,勾画四通八达的四川高速公路网,努力推动实现“蜀道畅”的梦想。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