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凉山:彝族银饰古老技艺焕发生机

2021年06月08日07:48  来源:四川日报
 

  在凉山彝族的服饰文化中,最有象征暨典型意义的莫过于银饰。古朴大方、光彩夺目、巧夺天工的银饰制品体现着鲜明的彝族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具有民族学、文化学、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考古发现,彝族是我国最早冶炼、铸造银器的民族之一。在凉山彝族奴隶博物馆和西南大学博物馆的收藏中,就有很多数千年前的彝族银饰用品,包括银耳环、银戒指、银马鞍等。

  彝族人对银饰的钟爱,“是沿着血液,从祖先那里传承而来”。

  布拖县享有“彝族银饰之乡”的美称,每年的火把节给彝族银饰的展示、营销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人们成群结队,身着盛装,佩戴银饰,笑逐颜开,来参加节日盛典。这种习俗流传至今,成为彝族积淀厚重的文化形式之一。

  彝族人的一生都和银有关系。新生儿降临,父母为他戴上有银饰的童帽,长辈送来银质的长命锁、手镯、耳环。

  繁复的服装银饰主要用来装扮女性,尤其是在婚礼上,除了头饰之外,还有大量的银制胸饰和背饰。一套银饰礼服,若干片的银饰片用银链组合起来,配上筒穗和银铃铛,牵一发则动全身的银饰,摇晃撞击,叮当作响。

  老人离世时,家属也会将银放入其口中,希望老人获得灵魂上的安定丰盈。

  加工银饰工序繁杂,是一个细致的技术活,仅使用的工具就需要200多种,精心设计,经过铸炼、吹烧、锻打、焊接、编结、洗涤、雕镂、镶嵌、吊缀等20余道工序才能打造完成。经过历代手工艺人的积累,彝族民间银饰制作工艺日益精湛,目前,这一制作技艺已入选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市场中,一对彝族耳环用银不过几克乃至几十克,成本不过几十元、数百元。不过,经过能工巧匠的巧妙构思和数天时间的敲敲打打,一对成品耳环就可以卖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件华贵的银饰有的高达上万元、十万元。如今,在凉山州,彝族银饰加工技艺,不仅是非遗文化传承,还成为当地彝族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勤华 整理)

(责编:袁菡苓、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