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拔地而起,开启攀西资源宝库

那一天,攀钢炼出第一炉铁水

2021年06月08日07:47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那一天,攀钢炼出第一炉铁水

蹲点点位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

历史评价

半个世纪前,攀钢诞生。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建设的杰出代表,它在中国冶金工业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如此,攀钢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汗水、用青春、用智慧缔造的中国钢铁工业辉煌传奇。

6月1日,攀钢一号高炉中控室里,白班副作业长廖昌红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大屏——27个摄像头实时传输着高炉的生产状况,桌上一字排开的电脑,则对各种生产数据进行着分析。“在这里工作了27年,眼看一号高炉不断在‘成长’,无论技术怎么变,老一辈建设者们的精神与事迹始终激励着我们。”廖昌红说。

一炉铁水 开启攀西资源宝库大门

进入攀钢钒炼铁厂厂区,远远就望见攀钢一号高炉矗立在纵横交错的管网间。

“它是攀钢的功勋高炉。”站在高炉下,在攀钢工作了23年的何俊,对这个“身高”80多米的“老伙计”的故事烂熟于心。

攀枝花铁矿是国内外罕见的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由于在冶炼过程中矿渣黏稠,渣铁不分离,在上个世纪被国际冶金界称为无法冶炼的“呆矿”。

为击碎“呆矿”断言,从1964年到1967年,由全国钢铁领域科技力量组成的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试验组,辗转承德、西昌、北京等地,创造性地开展了1000多次试验;10万建设大军聚集金沙江畔,历时5年,一座现代化“象牙微雕钢城”拔地而起。

作为攀钢一期工程建设的龙头和象征,一号高炉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设的高炉,居当时国际高炉建设的领先水平。1970年7月1日,攀钢第一炉铁水出炉,攀西资源宝库的大门随之开启。

“守炉餐、伴炉眠”,是当时科研工作者进行攻关的真实写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世界上率先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用普通大型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新工艺、新技术,基本打通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总流程,逐步实现了铁、钒、钛的规模化利用。

半个世纪过去,历经4次大修的一号高炉已成为攀钢生产最稳定的一座高炉。

近年来,攀钢人通过开展技术攻关工作,对信息早掌握、勤分析,探索出最佳出铁、放渣时机,为高炉持续优化提供了更多保障,不断刷新投产以来高炉利用系数的最好纪录。

一声惊雷 隐藏宝藏得以面世

随着攀钢一号高炉成功出铁,为给高炉准备充足的“粮食”,铁矿建设成了当务之急。

1970年8月13日,朱家包包铁矿动工。朱家包包铁矿矿山包含5个山头,其中最高的狮子山覆盖于主矿体之上,下部矿石占矿区矿石储量的82.8%。由于矿石埋藏较深,要建成露天矿,必须剥离4000万立方米的岩石,也就是说,狮子山要剥掉120米才能见矿。

为了加快开采进度,使攀钢尽快达产,矿山指挥部组织开展设计革命,没有选择铁路修到山顶和按15米台阶进行剥离的传统设计方案,而是制定了“高台阶、大爆破、土溜槽、低进线”的新设计方案,同时决定用近万吨炸药一次爆破完成,掀开压在矿体上的大山。

矿区开建,6个单位的30000军民率先进行巷道和药室施工。缺少凿岩机,就用钢钎和大锤凿打;没有电灯,就打着火把干;没有运输设备,自制小木车出渣……大战3个月,完成了山体网状巷道62条,总长度14562米,掘凿装药室586个,共13379立方米。

另一边,为了加工炸药,1000多名职工和家属成立36个加工组,在没有专业人员、没有设备、没有厂房的情况下,在14天中加工出所需铵油炸药。

1971年5月21日10时59分,狮子山大爆破正式起爆。据资料记载,爆破总量达1140万立方米,是迄今为止我国矿山建设史上最大的一次爆破。

如今,经过多年开采,狮子山已成为螺旋状的矿山梯田,朱家包包铁矿也进入中深部及地下开采。

站在矿山顶,“挖掘老矿山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降低开采成本,延长使用年限,更重要的是低品位矿石的综合利用。”攀枝花铁矿生产技术科工程师钱永聪声音洪亮。(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子晴)

(责编:袁菡苓、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