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2000万俱乐部”呼唤更多“成都工匠”

2021年06月04日21:24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器物,要精打细磨才有质感;城市,有能工巧匠方言质量。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培育城市品牌,培育技能人才,为城市发展积聚宝贵资源。

近日,“成都工匠”命名大会举行,1310名“成都工匠”受到市委市政府命名表扬。其中,661人、649人分别被评为2020、2021年“成都工匠”。加上首批获评的502人,“成都工匠”总数增至1812人。评选命名“成都工匠”,是成都对技能型人才的褒奖,彰显城市与时俱进的人才观、价值观。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是工匠精神的写照。创新创造的工匠精神铭刻于成都4500多年的城市文明史中,已成为天府文化最耀眼的人文光辉。在工匠精神的映照下,创新和卓越,伴随成都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宏大的都江堰工程、灵动的千年蜀绣、精美的成都漆器……多少耳熟能详的杰作,创造了城市的精致品质。如今,众多“成都工匠”以匠心和质感,守护城市的发展。

“军工绣娘”潘玉华,能在一元硬币大小的电子板上,焊接1144根细小的铅柱;飞机铆钉装钳工刘时勇的工作是让成千上万的飞机部件通过螺丝钉穿过制作的孔径铆接在一起,而铆接中的孔径精度误差要控制在0.02毫米之内;“大国工匠”、爆破工彭祥华的工作“几乎等同于在掏潘多拉的盒子”……他们用自己的灵巧双手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诠释工匠精神的与时俱进。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能工巧匠,是大国重器所需,是城市发展所需,是走向世界所需。

在“成都工匠”命名大会举行前夕,适逢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成都以2093.8万常住人口,成为国内第四个“2000万俱乐部”城市。世界级的城市人口规模,需要与之匹配的发展质量。十年间近582万增量的人口红利,全市529万人才总量的质量红利,支撑成都的高质量发展。作为技能型人才代表的“成都工匠”,与管理型、学术型、工程型等各类人才一样,是人才大军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发展强音,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成都,以实际行动与时代之音同频共振。2018年,成都正式出台《关于实施“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计划的意见》,提出构建起一支能够支撑和引领成都现代产业发展,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工匠人才队伍,把成都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工匠人才聚集新高地。

“工匠人才聚集新高地”,释放出技能人才之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技能人才,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现代制造业分工细致、技术精密,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能工巧匠。于成都构建的“5+5+5+1”现代产业体系而言,先进制造业是城市产业强健的“筋骨”。2020年,成都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18.5亿元,疫情影响之下仍获得4.8%的增长。在《2020中国城市产业发展力评价报告》中,成都排名第6,显示出巨大潜力。把发展潜力转化为产业实力,需要围绕城市的主导产业,强化产业人才培育招引,建强包括技能人才在内的人才队伍。以“成都工匠”为代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的推动者、创造者,可以在建设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等广阔舞台上建功立业。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技能人才,利于打造“成都品牌”,增强成都造市场竞争力。品牌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而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个环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是养成品牌美誉的基础条件。当前,成都正在开展“技能成都”“成都消费”品牌建设,意在立足生产、消费的两端,以消费促进生产,以生产引导消费,尤其在生产端的技能人才培养上,在消费端的消费品牌培育上,占据更加有利的竞争地位,助力实现从“成都制造”到“成都品牌”的跨越。

弘扬工匠精神,让技能人才脱颖,离不开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体制机制。成都近年出台《成都市引进培育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实施办法》,评选命名“成都工匠”,打破年龄、学历、资历和身份等限制,健全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推动建设工匠公园、劳模街区。接下来,还将编制“十四五”技能人才发展规划,出台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意见。诸多举措,无不体现城市价值观、人才观的指引,即通过体制机制的务实革新,厚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环境。

携手同行,相伴成长。在“唯艺是举”的环境下,技能人才专心雕琢产品,建功立业。

十年磨剑,扬剑出鞘。在对工匠精神的守护中,成都精心雕琢时代,一往无前。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