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那座大山!大一凉山学子讲述求学路之变

2021年06月02日08:09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原标题:翻越那座大山!

  “浪直接打在我的膝盖上了。哇!我的心‘蹦’了一下!哇!差点掉在河里。”声音来自一位26岁青年,紧促中带着羞涩,普通话也说得不太标准。

  青年名叫吉尔哈日,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去年秋季,他如愿考上西南民族大学摄影系,翻过了那座高高的大凉山。

  前段时间,西南民族大学摄影系大一学生李恒、周晨骏合作拍摄制作了一部微纪录片《家乡的路》,作为参加红星新闻“少年中国行——沿着高速看中国”短视频创作大赛的参赛作品。

  十多年前

  河水在脚下奔涌嘶吼

  李恒是该片导演,他与周晨骏和吉尔哈日是同班同学。在开学时,李恒就注意到班里这位皮肤黝黑、个头高高的羞涩大男孩,“吉尔哈日比我们要大上四五岁。”因为好奇,李恒也曾询问过他的经历。通过后者的讲述,他也得以窥见其在翻越大山时所作出的努力。在决定参与比赛后,李恒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故事,要从十多年前说起。

  12岁那年,吉尔哈日才上小学二年级。秋季开学第一天,吉尔哈日被父亲领着坐上一辆小面包车,求学路上最难的,是要跨越约300米宽的拉河,河上只有一座狭窄的人行桥。时值涝季,翻滚的洪水漫过了桥面。

  河水就在脚下奔涌嘶吼,令人心生恐惧。“你不要怕,看着前方,不要看脚下,这样就不会被河水卷走啦!”父亲告诉他。就这样,牵着父亲布满老茧的大手,在父亲自信坚定的眼神鼓励下,父子俩趟过了激流。

  就是这样一段经历,牢牢刻在了吉尔哈日心中。后来,拉河上建起一座平整宽阔的大桥,吉尔哈日也如愿考上了西南民族大学。“每次经过这条路就感慨万千,河还是那条河,路,却不是以前那条路了。”

  李恒曾问过他,如此艰辛为何一定要上学。吉尔哈日说,家乡和他一般年纪的人大多已结婚生子,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大凉山中,要么当个牛倌羊倌,要么外出务工。真正触及他内心的,是从江苏打工回来的哥哥口中的外边世界。

  哥哥告诉他,因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和厂里签合同很困难,以至于屡屡碰壁。在哥哥的故事里,外面的世界有高铁,有火车,还有川流不息的人群,从小喜欢记录的他很坚决地对父母提出自己要上学的想法。他认定,接受教育是走出大山唯一的出路。

  无形之路

  助学贷款和扶贫资金

  幸运的是,父母非常尊重他的想法。长大后的吉尔哈日,也成了家乡为数不多的靠着上学走出大山的孩子。

  “当他讲述父亲牵着他过河时,我能感受到当地人对于接受教育的渴望,也能感受到父爱的伟岸如山。”李恒说,希望看过短片的观众和他能有一样的共鸣。

  这是李恒第一次正式发表作品,“拍摄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最重要的是贺飞老师的指导支持,以及赵昶通学长的帮助。”除了积累拍摄经验,此次经历更击中他内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的国家对于扶贫的决心。

  “是国家把这个同学从大山中送到了我们身边。”他说,通达的路,让来自天南海北的三人可以跨越山海,相聚在同一所大学。国家的助学贷款和扶贫资金则是另一条“无形的路”,让走出大山的吉尔哈日,可以无所畏惧地奔赴理想。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责编:袁菡苓、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