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比德如玉,为民顺理成章。
在传统儒家文化中,认为玉有十一德,所以用玉来比喻君子。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的一生,就如玉一样,高风亮节,令人缅怀。
吴玉章雕像。人民网 刘海天摄
在四川自贡荣县双石镇吴玉章故居,有一个吴玉章生平事迹展。“吴玉章出生于一个教育子弟谨严、很注重民族道德操守的耕读人家。”展览的第一句话,点明了吴玉章的文化思想根源——从小接受的儒家文化教育,培养了他高尚的道德品质基础。
参观吴玉章故居,随时能感受到他家里的传统文化痕迹:故居所在,草木繁盛,竹山青青;中式院落,白墙黑瓦,门庭端正;清流池里,水波安稳,花影动人;门前屋内,诗词对联,四书五经……幼时的生活环境,给吴玉章烙下了深刻的传统文化的印记,造就了他极高的传统文化造诣。他的诗歌和对联,不但在当时流传甚广,今日读来仍是令人心潮澎湃。
吴玉章故居一角。人民网 刘海天摄
比如吴玉章在1904年的诗作:“中原王气久消磨,四面军声逼楚歌。仗剑纵横摧虏骑,不教荆棘没铜驼。”精神上直追汉唐气概,让人想起唐初冠绝天下的边塞诗歌。再如在1960年,吴玉章82岁时写诗自励:“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这种艺术境界和人生志向,可与曹操《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媲美。
吴玉章的对联,古文功力深厚、格律对仗严谨,且时时表达出爱国爱民的高尚思想。比如,他题写峨眉山的对联“艺为人民方有用,诗称圣哲岂无因”,就体现了浓厚的人民情怀。
吴玉章故居的庭院。人民网 刘海天摄
作为一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升华的革命者,吴玉章的革命意志非常坚强、追求真理非常坚定、守护信仰非常坚毅,同为“延安五老”的谢觉哉曾写诗称赞他是“心神俊逸绝飞尘,百炼成钢是此身”。
吴玉章东渡日本求学后加入同盟会,此后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民族而奋斗。他是始终心怀天下情系苍生的人,如同孟子所说的大丈夫一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冒着被清政府砍头的危险坚持革命,这是威武不能屈;他官至国民党中央代理组织部长,却为了革命理想加入共产党,这是富贵不能淫;他在延安过着清苦生活,却日夜以为人民服务为乐,这是贫贱不能移。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高尚情操,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毛主席的这段话,称赞的就是吴玉章。后来,雷锋把它写到了日记里,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段经典话语。
爆发在湖北武汉的辛亥革命,与发生在四川的保路运动息息相关。但很多人不知道,四川的保路运动与吴玉章的革命贡献也息息相关。1907年,吴玉章主办杂志《四川》,宣传革命思想。“铁路关四川之存亡,四川关中国之存亡。”《四川》振聋发聩的呐喊,唤醒了很多群众的觉悟,带领他们投入到保路运动中去。
吴玉章生平事迹展一角。人民网 刘海天摄
在四川,吴玉章还有一个伟大贡献。1911年9月25日,他与王天杰等人领导荣县独立,成为辛亥革命中第一个独立的县,比武昌起义早半个月。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贡献,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过人的能力。
结婚五十年,分居四十四载,夫妻二人仍能同心,殊为不易。得知老妻病故,干革命钢筋铁骨的吴玉章,悲从中来,写下了感人至深的《哭吾妻游丙莲》一文,尽显革命先辈的侠骨柔肠。舍小家为国家,这是光风霁月的品格,也是大爱无私的道德。归有光写《项脊轩志》,看枇杷忆亡妻催人泪下;林觉民写《与妻书》,为国家舍身躯令人景仰;吴玉章写《哭吾妻游丙莲》,相见难别亦难引人同悲。这些真情流露的文学作品,写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激发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奋斗、为人民服务。
吴玉章不仅属于四川,更属于中国。他的革命足迹遍及多地,却永葆一颗爱国爱民赤子之心。故居的老宅里,石榴花开朵朵红。石榴的红,是正红,好像吴玉章的心灵公正光明。“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挂在庭中的对联,写出了旧时读书赏花的快乐,更写出了新时代国人团结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
参观者向吴玉章墓敬献鲜花。人民网 刘海天摄
每当中国有危难,总有吴玉章这样的人站出来,肩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这,就是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
“先人美德传千古,晚辈势头煜万代。”吴玉章故居墙上的这个标语,写出了中国生生不息发展的文化原因。在建党百年来临之际,来到革命先驱吴玉章故居接受教育,对心灵是一种洗礼,对精神是一种激励。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