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循环”背景下,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计划于下月开航投运。成都应该如何充分发挥新门户新平台的新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昨日,一场聚焦“大国双循环·大城新格局·开放新势力”主题的城市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
此次城市发展论坛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主办,全称为“2021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发展论坛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都)论坛”,来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专业机构、上市公司、新经济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解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并以成都为样本,为城市发展聚势谋局。
围绕“双循环”
共话城市新机遇
“成都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城市,昨天我去看了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非常震撼,也颠覆了我的一些观点。”在发表主旨演讲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说,近年来他经常来成都,成都的发展十分迅速。“像一些电子产品制造业、国内原材料加工、出口加工业仍然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不仅是成都发展的潜力,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在论坛上,他就中国经济调整和未来前景作了主旨演讲。他认为,经历过去10年的调整之后,整个世界都将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未来5—7年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在论坛上,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级经济师刘军伟表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成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对国际供应链中科技流、资金流、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配置力和主导权。
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秦向东则重点关注成都产业功能区建设。他谈道,功能区要通过头部企业带动上下游供应链,形成一个“朋友圈”,提升生产效率、物流效率、研发效率。
昨日的城市发展论坛还举行了圆桌对话,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卓,成都市供应链协会秘书长王智超,戴德梁行华西区董事总经理张裕鹏,积微物联高级副总裁陈源等专家学者、行业组织、企业代表,围绕“双循环”新支点的机遇与挑战主题,进行了一番深入研讨。
厚植新优势
做好“开放”大文章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这是成都在做好“开放”这篇大文章中的一个缩影。去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在此之前,成都就已开始筹谋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布局。
2018年6月,成都对外开放大会提出,“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重塑对外开放新格局”,明确要求高水平规划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面向“十四五”,成都又提出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到2035年,全面建成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开放,是成都发展的最大变量。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都以开放厚植新优势,明确提出了“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双循环发展先行区”奋斗新目标。
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航空枢纽和国际铁路港是成都关键的“两张牌”。一方面,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计划于下月底正式开航投运。另一方面,成都国际铁路港已连接境外61个城市、境内20个城市,初步建成西部地区全球供应链枢纽。今年一季度,成都国际班列开行量实现近1200列,同比增长45.9%。(成都日报记者 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