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牛滩马儿灯在泸县牛滩镇文化服务中心精彩上演。泸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
日前,泸县积极搭建学习平台,创新学习形式,利用丰富的非遗项目讲述百年党史,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非遗项目表演中,使党史学习教育落实落地。
“锣鼓敲得咚咚响,马儿灯唱起歌颂党,今年母亲一百岁,儿孙末末喜洋洋……”近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牛滩马儿灯在泸县牛滩镇文化服务中心精彩上演。表演者们身穿马儿道具,在领唱和锣鼓的伴奏下,时而转圈,时而腾起,现场热闹非凡。同时,表演者们还将党的革命故事、建设故事融进唱词中,带领了现场观众重温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奋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不断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今天观看了非遗颂党恩的表演,感受很深,通过马儿灯唱跳的方式,也把党史内容融入到歌词当中,这种形式很活泼,欢快,寓教于乐。”现场观众李小丽说。
“以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 把党史呈现在大家面前,大家更易于接受。”牛滩马儿灯表演者吴运友说。
据悉,牛滩马儿灯起源于明朝末清朝初,是一种载歌载舞的传统表演艺术,表演上多变化,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牛滩马儿灯有固定的舞蹈套路也有即兴的舞蹈动作,有固定的唱词也有即兴的唱词,唱词都源于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充分的展示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和生活百态,是川南地区社会发展进步和文明进程的重要依据。2014年,牛滩马儿灯被正式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保护名录。
“满怀激情歌颂党,花灯跳起赛神仙,百年华诞献诗篇,党的恩情记心间,咱们永远跟党走,百尺竿头再向前……”在泸县得胜镇中学校园内,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胜花灯也在精彩上演。表演者们将党史知识和建党100周年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编入节目中,让群众在欢快的旋律、振奋人心的歌词中受到教育,赢得在场观众称赞。
“我们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胜花灯为创作元素,通过表演唱的形式,歌颂党、感恩党。”得胜花灯表演者钟克洋说。
“我感觉这样的形式特别好,也特别受教育。”现场观众程玉琼深有感触。
据悉,得胜花灯也称“彩灯”“幺姑灯”,源起于清朝中期,是产生和流传在泸县得胜镇仁和村的一种以舞为主、演唱为辅、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于2010年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艺术创新的重要追求,我们将党史学习教育与艺术作品相融合,在给观众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让他们接受红色的教育,感受时代精神。”泸县文化馆副馆长段绪玲说。
据悉,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被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共96项,其中传统舞蹈29项、传统音乐7项、传统曲艺10项。(李杰、曾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