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能投川化集团传承“三线建设”历史延续“川化精神”

郭莹

2021年05月11日16:12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四川是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四川能投川化集团在企业创建、改革和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中国化工产业历史是四川能投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川化集团用好用活“身边”红色资源,汲取奋进力量,传承弘扬“川化精神”。

川化集团成立于1956年4月1日,前身为四川化工厂,曾经是全国最大的合成氨、氮肥、三聚氰胺、液体氩气和赖氨酸生产企业以及全国三大催化剂生产基地之一。

1950年,国家为大力发展化学肥料,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决定在吉林、兰州、太原和四川建设四座氮肥厂。经五度选厂,于1956年2月11日批准,最终选定厂址,即现在的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镇。川化人经过艰苦创业,不断技术革新,主体工程从动工到投产用了不到21个月就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国产化中型氮肥厂。

七十年代初期,为加速发展化肥工业,决定引进13套大型化肥装置,并从四川地处“三线”、天然气资源丰富以及川化厂所具有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考虑,安排把全国第一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引进大型化肥装置建设在川化。从1974年5月破土动工,仅用34个月就建成投产,一次开车成功。投产后又不断在消化、吸收、整改、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装置运转率,仅用34个月就收回了全部投资。两个“34个月”在全国化工行业传为佳话,在无形中成为了建设高速度和生产高效益的代名词。

按照“从单一氮肥向复合肥料发展,从无机化工向有机化工发展,从化工向轻工建材发展,从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发展”的战略构想,川化集团陆续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引进大型三聚氰胺装置、全国第一套20万吨国产化合成氨装置、国内第一套万吨级赖氨酸装置……1992年,川化集团被国家认定为特大型化工企业。

2014年,川化集团随着国家产业的调整,化工装置全部停车。历史更迭、岁月沉淀,文化和精神需要再延续。公司开设了厂史陈列室,以“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求实创新铸就辉煌”“转型升级 再度启航”三个板块展示川化集团发展历程,宣传企业文化,进一步增强员工的荣誉感、责任感、归属感和社会对公司的认知感;以“川化事川化人干,川化人干好川化事,川化事难不倒川化人”的精神,2020年4月批准利用闲置化工装置设备、建筑物和人员,拟建设融合团建拓展、队列军训、老化工文化、廉洁文化教育、影视拍摄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川化集团充分用好用活现有资源,以多种形式弘扬“三线精神”,传播“三线文化”。与成都蜀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订影视剧拍摄合作框架协议,将川化集团化工厂房、房屋及场地对外出租用于各类影视剧拍摄。《我的姐姐》《大三线》《创业年代》均在此拍摄采景。组织拍摄微电影作品《涅槃》,全部由职工本色出演,充分展示川化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转型开拓,实现凤凰涅槃的“川化精神”。该作品获得省机电冶煤系统第一届微电影大赛金奖和优秀组织奖。川化集团还充分利用现有化工装置和技术人员,每年接待数千人次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大学生进厂实习培训,为国家培养化工人才。

为把“三线精神”传承好发扬好,川化集团拟配合青白江区政府,以全国第一套引进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大型化肥装置的产物遗产为基础,筹建青白江区工业文明遗址公园,保留青白江特色工业历史印记;配合青白江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先进材料产业管委会,邀请川化集团退休老同志,在5-6月向管委会党员、区内部分学校在校学生讲述企业建厂史、发展史和建区史,增强年轻党员对“三线建设”的了解,激励年轻党员坚守初心使命,永葆创业激情;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现有资源共同开展各类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等。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