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区金兰寺遗址出土30具古人类遗骸

2021年04月13日08:46  来源:广州日报
 

昨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南越王宫博物馆召开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与考古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向媒体通报了黄埔陂头岭、增城金兰寺遗址考古成果。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对广州增城金兰寺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墓葬32座,目前已出土30具古人类遗骸。

据易西兵介绍,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多数墓葬骨骸保存比较完整,在珠江口以至岭南地区十分难得,对复原研究先秦时期珠江口地区人种形态及人群迁徙互动意义重大。此外,遗址也为研究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环境变迁、先秦时期环珠江口地区人地关系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环珠江口地区人类生产生活及文化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增城金兰寺遗址

30具古人类遗骸 助力研究中国古老型智人演化

金兰寺遗址位于增城区石滩镇金兰寺村。1958年至1961年曾进行过三次发掘。

根据文物保护法规,配合广汕高铁工程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20年11月起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本次考古发掘面积800平方米。截至3月底,已经发现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史前贝丘堆积,清理墓葬32座(新石器时代晚期30座、战国时期2座),以及各时期灰坑38个、柱洞941个、灰沟21条、水井3口、墙1处,出土各类文物165件套以及贝壳、鱼骨、猪骨等动物标本。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墓葬是本次考古的最重要发现,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30座、战国时期2座,目前已经出土古人类遗骸30具。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排列有序,呈西北-东南走向,坑内填大量贝壳。随葬品多为实用器,器类见陶鼎、陶豆、陶釜、陶圈足罐、陶纺轮、石锛、贝玦等,碎物葬现象比较普遍。墓底多有保存较好的人骨遗骸,仰身直肢葬居多,仅1具为屈肢葬,一次葬不见棺椁等葬具,人骨可见捆缚迹象。

战国时期墓葬1座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底见1具保存完好的人骨遗骸,另1座为椭圆形墓口、长方形墓底的土坑墓,未见人骨和随葬品。

30具人类遗骸的发现为开展骨骼及牙齿形态学、骨骼生物力学、古病理学、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提供丰富的基础材料,对于研究和阐释中国华南史前时期古人类的微观演化以及中国古老型智人演化,厘清华南史前时期人群迁徙互动和生业方式转变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次考古发掘还发现一批与生活居址相关的柱洞、水井、灰坑、灰沟、墙等遗存,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至清代。该批遗迹与墓葬存在相互间叠压打破关系,证明金兰寺遗址北部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墓地与居址功能的演变关系。

易西兵介绍,金兰寺遗址为重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000年前后)环珠江口地区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已经发掘的30座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多数骨骸保存比较完整,在珠江口以至岭南地区都十分难得,对研究先秦时期珠江口地区人种形态及人群迁徙互动意义重大。遗址也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变迁、先秦时期环珠江口地区人地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考古笔记

增城金兰寺遗址

本次考古最重要发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墓葬,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30座、战国时期2座,目前已经出土古人类遗骸30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

随葬品多为实用器;

墓底多有保存较好的人骨遗骸,人骨可见捆缚迹象。

战国时期墓葬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底见1具保存完好的人骨遗骸;

椭圆形墓口、长方形墓底的土坑墓,未见人骨和随葬品。

黄埔陂头岭遗址

“最大”新石器时代晚期窖穴

说明广州先民“很能屯”

陂头岭遗址位于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根据文物保护法规,配合知识城中部雨洪蓄调工程(一期)项目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对陂头岭遗址进行了第一阶段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战国晚期墓葬19座、西汉南越国时期墓葬2座,出土文物 66 件(套)。2020年10月起对陂头岭遗址再次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截至3月底,考古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5座、窖穴和灰坑260个、柱洞70个、沟槽1条,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墓葬38座。出土文物400余件套。

易西兵介绍,陂头岭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晚期、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的文化遗存,时代距今约4500年-22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包括窖穴、灰坑、柱洞等遗迹,数量众多,这一时期遗存原分布范围可能超过10000平方米。48座窖穴是本次发掘最令人瞩目的发现,H25规模最大,平面近圆形,最大径2.74米,深度达5.2米,是目前岭南地区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窖穴。由此可见当时陂头岭先民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物产储备的丰富程度。遗址发掘区东南部发现一处疑似房屋基址,为探讨广州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的居住方式和建筑形制,以及对山岗丘陵史前至商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中此类遗迹的辨识等都具有重要价值。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主要为夹砂黑胎的釜、罐、豆、支座等,其次是泥质陶豆、盘、罐等,也有少量的石器。

陂头岭遗址是继2017年黄埔汤村茶岭遗址和甘草岭遗址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而数量、规模、密集程度则远超后者,也为岭南地区同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所罕见。这批窖穴遗迹对研究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早期农业的生产规模和社会发展阶段等都具有重大学术意义。柱洞、沟槽等与房屋建筑有关的遗迹,对复原史前先民的居住方式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考古学实证资料。第一期遗存中墓葬数量虽然不多,但年代早、层位关系明确,对构建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十分重要。

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墓群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封土保存最完整的高等级越人墓地。M30是岭南地区目前所知封土保存最为完整、封土保存规模最大的战国晚期墓葬。地表有相对高大的封土、墓葬顺山体走势排列、墓穴埋深较浅、墓坑底铺石床等具有明显江浙土墩墓的遗风,反映出强烈的越文化的族属特征。而部分大中型墓葬的棺椁设置可看到岭北楚文化的影响,反映出楚越文化的交融与互动。

陂头岭遗址是广州地区先秦考古重大发现,也是珠江三角洲乃至岭南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再一次刷新了对中新广州知识城范围史前至西汉早期遗存丰富程度以及这一区域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岭南地区历史地位的认识,也为探寻先秦时期岭南文明进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考古笔记

黄埔陂头岭遗址

遗址年代

包含新石器时代晚期、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的文化遗存,时代距今约4500年-2200年。

本次考古最瞩目发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48座窖穴,其中H25是目前岭南地区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窖穴。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

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墓群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封土保存最完整的高等级越人墓地。其中,M30是岭南地区目前所知封土保存最为完整、封土保存规模最大的战国晚期墓葬。(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穗文广旅宣)

(责编:袁菡苓、章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