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关“曾用名”鹿头关 不是山形是官名?

2021年04月12日07:34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白马关“曾用名”鹿头关 不是山形是官名?

  地处德阳市罗江区的白马关,是自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是整个西川、成都平原的屏障。清朝罗江才子李调元曾以诗句“江锁双龙合,关雄五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来形容此关,从中不难想象古代白马关的重要战略意义。

  历史上,白马关曾几度易名。东汉时,因其处于古绵竹城的东北面,被称为“绵竹关”。到了唐朝,因关楼地处鹿头山,又改名为“鹿头关”。五代十国时期,王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借用历史上汉高祖骑白马路过此地、庞统和刘备曾经在山下互换坐骑这两段历史,将此关定名为“白马关”并沿用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鹿头”并非指山形,而是一个人。据北宋初期的《太平寰宇记》载,鹿头山“自绵州罗江县来迤逦入县界”“昔有张鹿头于此造宅,山因以为名”,这便是鹿头山得名的出处。然而,有学者查遍史志,皆未发现张鹿头其事。他是什么身份?为何于此山造宅?他有何能耐,居然能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山名?

  疑问众多,引得后来很多人考证。当地文史专家认为,“鹿头”乃是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张鲁政权的官名。张鲁即张道陵之孙,后者在蜀中创五斗米道,所建二十四治中,上治只有三处,设于绵竹遵道鹿堂山的鹿堂治便是之一。

  当时的绵竹城在今德阳黄许,鹿头山距绵竹故城仅十余里。张鲁继承祖上意旨传教,在鹿头山造宅,其理由相当充分。因为山中有了治头大祭酒(张鹿头)所建道教场所,开始聚集信徒,影响力渐增,此山以其名谓之也,就讲得通了。

  如今,鹿头山雄姿依然,金牛古道苍颜依旧,虽不再是重要的雄关隘口,但仍是新旧蜀道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标,一处令人向往的诗境。(冯再光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整理)

(责编:袁菡苓、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