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90后“临时爸妈”每天照看200多名新生儿

2021年04月06日07:35  来源:四川日报
 

3月31日,重症监护室内,左右两侧的新生儿分别依靠CRRT(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和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支撑着生命。两名病情极其危重的新生儿出现在同一病房内,在国内新生儿科是很少见的。

4月2日,重症监护病房内护士查看新生儿的情况。

3月30日,袁女士第一次走进重症监护病房,看到女儿情况良好,禁不住喜极而泣。

李秉书是新生儿科临床班三名男护士之一,他主要负责危重症新生儿、手术新生儿和超早产儿的精细化陪护。

邓翔宇是新生儿科抽血班的一名护士,她已熟练掌握穿刺技能,确保能一针见血。

刘万欣是新生儿科配奶班的一名护士,她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医嘱,定时为每个新生儿按需精准配奶。

周维是新生儿科出诊班的护士,每天负责危重症新生儿的转院,接诊范围遍及全省,随时都要与时间和病魔赛跑。

每名新生儿的奶方和奶量不尽相同,配奶班护士严格按需进行精准配奶。

3月30日午饭后,几名年轻护士抓紧时间趴在桌上眯一会。

4月2日清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门诊大楼,新生儿科护士长周红像往常一样来到四楼,刷卡、更衣,开始巡视,墙上的钟正好指向8点。

这里是周红工作了35年的地方,也是四川省目前最大规模的新生儿科。设置床位300张,按病种和胎龄,设普通病房、早产儿病室、极早产儿病室、超早产儿病室及重症监护室。共有72名医生、168名护士服务这个超大的科室,其中一半以上都是“90后”,他们每天要照看200多名新生儿。对于住进新生儿科病房的孩子们来说,绝大多数还没有来得及让亲生爹妈看上一眼,即被紧急送往这里,而这里的医生护士就成为他们的“临时爸妈”。医护团队被细分为临床、配奶、抽血、听力筛查、出诊等10余个工作小组。因为随时要治疗抢救出现各种状况的新生儿,这里的医护人员不分昼夜轮班值守。“近20年,我只请过两次不完整的年休假。”周红告诉记者,不少年轻医护人员连婚礼都是抽工作间隙举办的。

重症监护室位于四楼,新生儿都躺在蓝光保暖台上,心电监护仪发出嘀嘀蜂鸣声,呼吸机有节奏地运行着……这里是整栋大楼最忙碌、最让人揪心的地方。“来这儿的新生儿,有的是超早产、有的是心肺功能不全……”每天,护士都会根据医嘱给新生儿进行治疗、喂奶、换尿布并仔细观察记录评估每个孩子的病情,及时反馈给医生,医生根据情况再调整诊疗方案。护士们在约30平方米的重症监护病房里值班,时刻都要紧盯新生儿的体征,一天下来行走步数动辄过万,其间几乎没有时间休息。

“重症监护室的孩子病情变化快、面临的突发状况多,必须拿出百分之两百的责任心和耐心。”今年27岁的李秉书是重症监护室临床组的一名男护士,也是新生儿科屈指可数的男护士之一。他说,因为没有足够时间外出吃饭,他和同事都会提前在家备好饭菜,带到科室加热食用。在十多个小时的工作中,很多时候只能喝两三杯水。

2月20日,袁女士的宝宝在怀孕第27周时就早产了,刚出生的小家伙体重仅有930克,坚强的她在家人和医护人员的陪伴下不断突破着各种关口。3月30日,袁女士第一次走进重症监护病房,看到女儿情况良好,年轻的母亲禁不住喜极而泣。4月5日,宝宝已经开始停用静脉营养,采用全奶喂养,体重也长到了1470克。

小生命慢慢强壮,小脸蛋慢慢红润,这是对医护人员最大的奖励。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记忆最深的是,去年10月我省首例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成功施救新生儿一事。新生儿贝贝出生后因胎粪吸入、窒息,生命垂危。转院到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时,面色青紫,呼吸困难,还面临代谢紊乱、应激性高血糖等问题。新生儿科副主任高淑强回忆,为抢救贝贝医院决定拿出终极武器——ECMO。ECMO俗称“人工心肺”,可将血液从体内引到体外,经膜肺氧合,再用泵将血灌入体内,能进行长时间心肺支持。ECMO应用于新生儿难度非常大,对出生不足24小时、病情复杂的贝贝来说,更是难上加难。经过医护人员18天夜以继日救治,贝贝一路闯过呼吸关、感染关、出血关、喂养关等各关卡,各项重要指标恢复正常,顺利出院。(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雨杨 摄影报道)

(责编:袁菡苓、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