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鉴定证书 珠宝就是“真金白银”?

2021年04月01日08:51  来源:广州日报
 

2021年3月15日开始,为期两周多时间,广州市的三大权威珠宝鉴定机构(广东省技术监督珠宝贵金属质量检验站、广东地质局珠宝检测中心、广东省金银珠宝检测中心)组织了多次面向广州市民的免费珠宝检测。好趋势是:假货真的少了,B货宝石冒充A货的现象已经凤毛麟角。

然而,2020年开始热度提升的珠宝直播活动,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文图不符或货不对板现象明显增多,网络销售的退货率增多,翡翠玉石“以次充好”现象较多,标识不明、销售证件缺乏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问题一:直播珠宝产品的退货率偏高

广东省技术监督珠宝贵金属质量检验站的调查数据显示,某直播基地的初期退货率在20%左右,之后退货越来越频繁,春节后的退货率高达30%~50%,个别推销玉石的直播间退货率甚至达到70%。全媒体记者调查了天河区与越秀区的大型商场的珠宝店,珠宝产品的退货率均在2%以下。两个数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现象与趋势为消费者与珠宝商都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消费者觉得货不对板辗转退货,浪费时间。依托于直播平台的珠宝商因为退货,形成了巨大的库存压力与资金压力。

问题二:网络销售缺乏售后服务

近两周的珠宝鉴定活动中,大约有七成的“问题珠宝”均来自于网络销售。其中的假货并不多,但以次充好、售后服务不健全导致的维护差错问题,数量非常多,比如说珍珠迅速变黄问题,就在网络销售中屡见不鲜。

广州市民林小姐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投诉,由于近期准备嫁妆,她在半年内在网上一共购买过六次珠宝,只有一次是文图相符、比较满意的,五次都是货不对板、并不满意。而且六次购买涉及的四家网店,只有一家提供清晰、以旧换新的售后服务。她现在觉得,网购珠宝虽然便宜,但缺乏购物的乐趣,无法和店员面对面交流、咨询、亲自佩戴,无法现场对比货物款式、质量档次与价格。

东山百货的销售经理接受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认为,珠宝属于名副其实的奢侈品,不同于其他商品,“传统性”销售具有一定的优势。有信誉的珠宝店为了口碑和留住老客户,对所售出的产品提供售后服务,例如换款式、改款、改指圈、配零部件、配佩戴的绳等,做翻新、维修、改款甚至以旧换新等的服务,这些售后服务为实体店带来声誉。

问题三:翡翠玉石货不对板现象仍不少

全媒体记者从三大检测中心提了解到,翡翠玉石的货不对板现象较多,网络销售与直播销售在当中,占据主流。而实体店销售中也偶有出现。

翡翠玉石,主要的价值都体现在“种”与“颜色”上,同样大小的白色翡翠手镯,糯米种的只有几千元,冰种的要卖一百万元。同样大小的芙蓉种吊坠,带绿的只有几万元,满绿的要几十万元。

尤其在网络销售中,往往文图不符、夸大其词,随便为翡翠玉石“升级”,靠打抛光粉、高光照射来改变玉石本来的颜色,以此卖高价。

上文提到的林小姐五次购物中不满意,就是因为文图不符,在网上图片看着像芙蓉种的翡翠吊坠,8888元买回家一看,也就是一个糯米种。她还花5638元买了一个貌似带绿的糯米种翡翠手镯,拿到货后才发现几乎是白色的,并没有像照片上那样明显发绿。

问题四:珠宝网络销售缺标识、质保单、发票

据了解,直播与网络销售中,很多珠宝首饰还缺乏质保单和售后发票。标识是让消费者理解产品的身份、状态、性质等信息所必须披露的内容,消费者有对产品真实信息的知情权。质保单、发票是交易的凭证,是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文件,缺一不可。

广东省技术监督珠宝贵金属质量检验站的站长侯舜瑜表示,一些网络销售平台及直播间为弥补这方面的缺失,用珠宝检测机构的证书替代上述文件,在销售中,凭珠宝检测证书介绍商品,或售后附带证书。实际上,检测证书不能完全替代珠宝产品的标识。检测证书是第三方披露的信息。按照《质量法》,卖家才是产品质量的责任主体,应由卖家标识清楚商品身份、性质、状态、价格,做到明码实价,公平交易。

另外,检测证书的专业性,一些消费者往往看不懂。何况,有的商家在委托检测时,仅就商品的某些部分委托检测。例如,一条有碧玺、玛瑙、水晶、黑曜石等组成的“多宝”手链、项链、套装配饰,商家可能仅委托对价值较高的碧玺进行检测出证,其余低价值的组成部分有意回避。合金、银、铜镶嵌的宝石首饰,回避低价值的托架;胶胎贴金片的饰品,未披露金片重量、胶胎的存在。而且,宝石、翡翠镶嵌首饰背景的涂色、垫衬托物,以提高珠宝的美感,这些检测机关难以检测出来,证书中没有披露。

重要是消费者误以为,凡是附检测证书的货品,必定为“真品”。实际上,珠宝首饰种类繁多,合成、人造、优化处理品常见,这些产品不是不能销售,而是要明白地告知消费者。一些消费者对证书内容不理解,缺乏珠宝知识,简单地把证书当成货品为真品的证明。(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井楠 图文无关)

(责编:袁菡苓、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