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思维赋能基层“治理”变“智理”

黄莉

2021年04月02日08:32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可以说,基层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线,是社会治理的最末端,基层治理的科学化水平,体现出整个国家的治理能力。

区块链思维具有共识机制、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分布式账本以及去中心化“五大优势特征”,可以在基层治理等诸多应用场景发挥巨大功效。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重要时刻,以区块链思维为代表的创新科技思维,成为助力新时代基层治理智能化、安防化的“硬核”思维。

强力推进区块链思维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科技优势,给基层治理插上智慧“翅膀”,助力“治理”变“智理”。

区块链思维的去中心化有助于创新基层工作方式

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思维的首要原则。从人类群居生活诞生之初,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之争便已存在。人类的天性是喜欢群居而又渴望自由。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人们恐惧于自然之力与生存压力,更愿意放弃自由而依附于族群、村落和国家。当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人类又开始为了追逐自由而挑战曾经归属的中心化组织,即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指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特征,节点之间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即节点与节点之间相互制约、权利平等且是自由流动的。区块链思维按照去中心化原则,追求新兴技术所能触及的“自由”。它与人类向往的自由一脉相承,既是促进人民当家作主的科技思维,也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

基层治理的中心工作日益向社会治理聚焦,利用区块链思维的去中心化原则,从组织扁平化、业务协同化、数据融合化入手,摒弃传统的“管理—规制”模式,创新“治理—服务”执行方式,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转变政府职能,突出个体独特性,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新构建社会、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一张网”,形成政府与群众社会组织合作互动的去中心化治理体系,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体系。

区块链思维的共识机制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效率

共识机制是区块链思维的灵魂所在。对于人类而言,我们能打败各种比我们自身强大的野兽,最终在自然界崛起,很大程度是因为人与人之间达成集体共识,提升了整体战斗力。区块链技术就是让链上的每个节点,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自发而诚实地遵从协议设定好的规则,判断每笔交易的真实性并将认为是真的数据记录到区块链,形成可信任的网络,从而高效“执行”各种命令。它与我们推崇的“伙伴精神”“团队精神”一脉相承。

求共识,是时代的呼声、发展的大势。利用区块链思维的共识机制,加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和政务服务融合,搭建“政府服务链”,打通政府之间、部门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壁垒,实现政务数据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共同维护和利用,消灭“信息孤岛”,促进业务协同办理,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构建“一门一次一窗”电子政务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内外融合难、上下对接慢、人员需求大等问题,助力基层治理从低效到高效、从被动到主动、从粗放到精准转变,有效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基层治理正式迈入以人为本、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发展阶段。

区块链思维的不可篡改性有助于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

不可篡改是区块链思维的根本遵循。为了降低违约率,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区块链思维中的智能合约(电子合同),具有不可篡改性。这可以理解为契约“代码化”,通过代码的不可篡改,约束契约执行,从而改善信任生产关系。通过契约数字化、数据化后,在公开透明的链上自然履行契约,最大限度地降低违约率,实现契约的“法治化”,它与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理念一脉相承。

基层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在基层的具体实践,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区块链思维不可篡改性,构建可信任的计算网络,强调基层政府严格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监管制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行业协定等在日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打造群众参与公共决策和法治建设网络平台,实现数据的集体维护、不可逆转、智慧流通,构建透明清晰的监督链和流程透明的溯源链,有效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务透明度,增强基层政府公信力,形成基层政府不可篡改治理体系,即“法治保障”治理体系,强化基层法治化建设,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

区块链思维的可追溯性有助于规范使用基层资金

可追溯性是区块链思维的重要特征。基层工作琐碎繁杂、情况多样,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比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征地补偿监督以及扶贫资金监管,是直面群众的三个重要领域,也是最容易出现“微腐败”的薄弱环节。根治“微腐败”,必须规范使用基层资金。区块链的可追溯性,正好能有效解决“钱去哪儿、钱该去哪”的问题。在区块链上,每一个区块都会被加盖时间戳。时间戳既标识了每个区块独一无二的身份,也让区块实现了有序排列。通过验证时间戳,就能有效实现对每个数据的全程管理、跟踪监督。它与党中央对腐败问题“零容忍”要求一脉相承,是破解基层资金监督难题的有效途径。

利用区块链思维的可追溯性,规范资金监管,扎紧制度笼子。结合地方实际,实行项目、权力、责任、问题、负面“五个清单”制度,创建“特殊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机制”等制度,搭建集财务线上审批、大数据分析预警、村务阳光公开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对基层资金的全入库、全监管,形成以转作风促发展为核心、以制度规范为重点、以聚焦问题为导向、以创新监管为抓手的治理体系,从源头上有效防范基层小微权力腐败发生,确保基层各项资金有效运转、社会各界和谐稳定。

区块链思维的分布式账本有助于基层干部精准到村

分布式账本是区块链思维的核心原则。在计算机没有出现之前,账本存在于纸上。计算机的出现,让纸质分类帐转换到数字分类帐,但是大多数数字分类账只是以前存在于纸面上的数字化版本,没有检验真伪和分析数据能力。区块链推翻了传统的记账模式,链中的交易信息不再由单个机构来记录,而是由其中的每一个节点共同参与记账。在这个分布式网络上,每个节点都有权查询本权限下的账本内容,从而发现适合本节点的内容,通过算法的调配,让适合的内容为节点服务。这与基层干部任用,特别是扶贫干部任用时“人岗相适、用当其时、用其所长”原则一脉相承,可为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好的干部队伍,是做好基层工作的保障。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可以在基层建立一个点对点的分布式的数据系统,各方通过数据访问将各项资料录入系统确认交易。比如,建立一个点对点的分布的数据系统,依靠“分布式账本”功能,首先将所有对口支援村的特点、人才需求等相关信息录入系统;其次将所有待选的驻村干部以及他们的相关信息,如工作经历、成长经历、业务专长等,根据对口支援村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匹配;最后通过区块链技术的相关算法,挑选出合适的驻村干部,提高用人需求和选人供给的契合度,从而确保干部选派的精准性,进一步发挥驻村干部的优势以及内在潜力,实现驻村干部和对口支援村的双赢。

基层“治理”变“智理”,不能“一哄而上”,也不会一蹴而就。我们相信,承“链”而上,有了“区块链思维”的管理手段,基层治理的触角不仅能更贴近一线,也将更贴近人心。

 

作者黄莉,女,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区块链思维赋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研究”(SC20A022)成果]。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