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进入3月,迎来师生返校的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小学校园里,又响起了苏轼(苏东坡)写下的诗篇。只是与大家想象中的书声琅琅不同,在这里,这些诗句是以歌曲的形式在师生间口耳相传的。
从2009年8月建校起,东坡小学就将传播苏东坡的经典诗词列为学校的一项重点任务。该校副校长李爱刚更发挥自己在音乐方面的特长,从苏东坡众多的诗词作品中,选出了最经典的篇章进行谱曲。截至今年,李爱刚已完成了对近10首苏东坡诗词的编曲工作。
从《东坡》出发
至今改编苏东坡诗词近十首
眉山是苏东坡的故乡。在苏东坡颠沛的一生中,留下了汉语诗词中相当精彩的篇章,即便千百年后,依然传递着温暖与希望的力量。如何使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尤其是将他的经典作品注入小学生的诗词启蒙教育中?
李爱刚想到了音乐。“苏东坡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是东坡故里的一分子、他的家乡人,为何不把东坡的诗词谱成歌曲,让大家来传唱呢?”
之所以是音乐,李爱刚表示,一方面,他本人是眉山市音乐家协会的会员,学生时代的乐理学习,加之后来的自学,使他能够进行谱曲。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李爱刚从很早之前就关注到了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做的《新学堂歌》。从2004年起,谷建芬借助歌曲动听的旋律,对唐诗、汉乐府,以及三国、明清时期的诗词进行再创作,以一种更快乐的方式,让孩子们亲近、学习和传承诗词经典。
不过,谷建芬的工作在李爱刚看来是有“遗憾”的。“苏东坡作为影响一代文风的大文豪,《新学堂歌》没有选入他的作品,这激发了我自己来做这件事的想法。”于是他自己谱曲,再找专业团队做编曲、伴奏、演唱等工作,开始了苏东坡诗词作品的改编。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众多,但考虑到我们主要是面对小学生进行传唱,我选择了其中比较短小、通俗易懂的作品来编曲。”
首先进入他视线的是七言绝句《东坡》。“在谱曲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更进一步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领悟这些诗歌的意境。”李爱刚告诉记者,比如《东坡》一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苏东坡用以自号的“东坡”,正是他谪居黄州时的这片高低不平的小山坡。当时,苏东坡刚经历了乌台诗案,劫后余生的他对平淡安稳的田园生活感到满足,“他以为自己会在这种恬淡的生活中度过余生,发现月夜拄杖走过高低不平的东坡也是一件乐事。”李爱刚说。
《东坡》的谱曲工作从2014年年底开始,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完成了第一部分。到副歌时,李爱刚没了灵感,加之日常工作繁忙,这一等就是几个月,“我反复吟诵、吟唱,逐渐找到了诗歌与音乐的契合点。”最终,李爱刚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东坡》的谱曲。
之后,他请来学校音乐组的老师们试唱,并提出修改意见。“为了配合古典的诗意表达,我们在谱曲中大量运用古筝、笛子等中国传统乐器。”在此基础上,李爱刚又自费找人做了歌曲的伴奏和范唱版本,方便大家欣赏和歌曲传唱。
古意盎然的曲调极大提升了《东坡》的美学意境,李爱刚编曲的《东坡》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当中既有来自课堂教学一线的肯定,也有来自社区乡野的点赞。这也极大提升了李爱刚的信心。《东坡》之后,他又对苏东坡的《东栏梨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作品进行谱曲,至今已有近十首作品。
与“东坡”结缘
从诗词阅读到苏东坡研究
“苏东坡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是北宋文学界第一人,粉丝上至皇上太后,下到市井百姓。”李爱刚觉得,无论苏东坡豪迈瑰丽的诗词作品,还是乐天豁达的人生态度,都是家乡人民珍视的文化遗产。作为土生土长的眉山人,李爱刚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充满灵性与彻悟的文字更曾令李爱刚数度拍案。
苏东坡一生写下的诗词不计其数,我们熟悉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赠刘景文》《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等经典诗歌就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李爱刚说,虽然自小熟悉苏东坡的作品,但他真正进入苏东坡的文学世界,还得从2009年算起。“当年8月,东坡小学正式组建,我从眉山城区的苏南小学调到了东坡小学。从此与‘东坡’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李爱刚介绍,东坡小学以“东坡”冠名,“既赋予了学校沉甸甸的文化内涵,又赋予了学校传承、弘扬东坡文化的历史使命。因此,学校在建校伊始就反复讨论,确立了文化建设的主题就是‘东坡文化·诗书校园’。”作为副校长,李爱刚开始从对苏东坡作品简单的阅读与赏析,深入到对苏东坡生平事迹的钻研,从苏东坡的欣赏者转变为研究者。“2017年,我被选入东坡区教体局组织成立的‘传承东坡文化’骨干讲师团,这使我在学习、研究苏东坡方面得到了一次飞跃。”李爱刚说,借力于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进行的讲师团培训为期两年,学员们通过专著学习、专家讲座、分组研讨、参观学习和实习分享等方式,通过文本与遗迹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对苏东坡的理解跳脱了文本,苏东坡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丰满。
在这个过程中,由李爱刚谱曲的《东坡》就曾多次在讲师团举办的《悦读东坡讲堂》系列讲座中表演,“2018年和2019年,《东坡》跟随讲师团到山东潍坊和海南儋州等苏东坡生活过的地方表演,反响很好。”
伴随着对苏东坡学习与研究的深入,李爱刚开始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着东坡文化的分享。除了谱曲,他还先后主持编写了校本读物《我爱苏东坡》、校本教材《像东坡一样》,参与编写东坡区的乡土教材《品味东坡》。由他主研的省级课题《本土名人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策略——以东坡文化为例》获眉山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我逐渐地认识东坡、了解东坡、热爱东坡,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东坡粉丝’。”李爱刚说。在李爱刚看来,苏东坡少年成名却仕途坎坷,但他始终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并从这些经历中去发现美好,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堪称最上乘的诗词文章,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作品,始终是吸引人的。
传“东坡”精神
他打算给苏东坡出“专辑”
“你随轻舟漂泊于大海/惊涛骇浪壮志不更改/洒一路缤纷的诗行/风雨中,挥墨抒情怀”,最近,李爱刚和眉山本地词作家山眉进行了一次合作,将他们对苏东坡的思考与情感写成了一首歌——《一蓑烟雨》。
“歌词选择了苏东坡诗词里的一些名句,再现了苏轼一生经历的坎坷,赞扬了苏轼的文学成就和豪迈、豁达的品质。”李爱刚告诉记者,《一蓑烟雨》的歌词体现出他对苏东坡人生态度的认知,“我绝不苟且地生活,我要用我的双脚去实现‘诗和远方’的梦想”。
李爱刚用自己教育者的眼光,不断从苏东坡的作品和人生经历中发现积极元素和教育价值,再将这些理念注入小学教育中。“我们东坡小学用仁爱、乐观、勤奋、博学这四个词来概括‘东坡精神’。”李爱刚说,这固然是对“东坡精神”的一种简化,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做一个快乐的人。东坡小学的校歌《我爱苏东坡》中,同样传递着这样的理念,“我要唱支歌/唱给苏东坡/最爱松竹梅/胸襟比海阔/诗赋留人间/文化传薪火”。
对苏东坡诗词进行谱曲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李爱刚相信,优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节奏具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如今,只要你来到东坡小学,就一定能够听到这些优美动听的歌曲。因为学校的铃声系统选取了这些歌曲的片段。师生们都非常喜欢,也会跟着广播一起歌唱。”
除了作为铃声,李爱刚谱曲的苏东坡诗词歌曲还在校园的艺术节活动和教职工诗会上被传唱。“2016年10月,《东栏梨花》参加了眉山市庆中秋诗歌晚会,以及华夏东坡文化传播中心和成都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千里共婵娟》诗·歌音乐会演出,收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让经典走出书斋,走向大众,这既是文化传播者的梦想,更是教育者的使命。当看见自己编曲的作品在师生中不断传唱,并且逐渐走出校园、走向大众时,李爱刚感到欣慰。事实上,诗和词在诞生时本来就是和音乐组合出现的。《尚书·舜典》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的记载,文本与曲调结合,人们且吟且唱,曲调使文本中的情绪得到了更好地烘托与释放。从这个意义上看,李爱刚所做的工作,恰是对诗歌传承过程中,失掉的音乐性的补充。
“我的梦想就是谱写更多的好歌曲,出一张‘东坡歌曲’的专辑。”李爱刚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等到有10到12首歌的时候,就去给苏东坡出“专辑”。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