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环保 成都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市民“面对面”座谈会

2021年03月08日18:13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座谈会现场。宋莲君摄
座谈会现场。宋莲君摄

人民网成都3月8日电 3月5日下午,一年一度的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市民“面对面”座谈会在成都市环境监测大楼会议室内召开。11名来自成都各行业的代表、特邀专家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参与座谈。据了解,这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已连续召开5年。

座谈会现场,市民代表“麻辣”发问,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诚恳作答。面对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出现的新老问题,双方从多元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具体意见建议,共同为大气污染防治“把脉开方”。

“目前,成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成效到底怎么样?”这是不少市民关注的问题。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旷良义现场“亮”出一组数据:2020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0天,优良率76.5%,主要污染物PM10、PM2.5浓度分别为64、41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5.9%、4.7%。对比基准年2015年,“十三五”时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增加38天,优的天数增加65天,优良率提高9.6个百分点,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两促进。

这样一份“成绩单”背后,是所有成都人的努力。2020年,成都持续实施铁腕治霾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坚决克服气象条件和污染排放增加的不利影响,深入开展“夏防臭氧、冬防雾霾”专项行动,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气,着力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今年来,成都市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一旦出现重污染天气,最终还得靠天帮忙。如果天不帮忙,有没有精准的持续改善措施?”作为大气污染防治市民“面对面”座谈会的老朋友,成都市人大代表方方的提问有点“辣”。

“这是一个关于重污染天气应对,以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问题,我来回答!”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刘智接过话筒。他说,为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近年来成都在全力推进“铁腕治霾”,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的同时,也持续实施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措施。尤其是在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在保障城市功能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以减排为目标,对工业企业和工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差异化管理等。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表示,目前成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还没有迈过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依旧处于“爬坡过坎”的吃劲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宏观调控和精准治理缺一不可。”张军说,下一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将坚持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的生态惠民示范工程。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重要节点,成都如何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加大结构优化调整力度,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张军透露,成都将高位推进低碳城市建设试点,以降碳为总抓手,加快健全碳惠天府机制,积极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农业投入结构深度调整、集成优化,从根本上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比如,提高新能源消费比重,加快完成全市剩余2台大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加快新能源车推广应用和老旧车辆淘汰,提高配套充电桩比例,优化调整机动车分时段限行管理措施和高污染排放禁止区范围;抓住碳达峰契机,协同推进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减排,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消耗量达峰目标和达峰时间表,加强能源深度转型,实现协同减排。同时,持续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以源头治理为重点,研究出台市级“三线一单”,开展PM2.5与O3协同精细控制,系统构建岷江、沱江生态廊道,着力整治噪声、油烟、工地扬尘等民生问题,加强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让成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景更美。

张军表示,未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还将系统营造共治共享社会氛围,以提升公众参与便捷性、互动性、实效性为目标,加快出台《成都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健全网络理政平台运行反馈机制,常态化开放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环保基础设施。(李彦琴)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