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在公园城市里尽享诗与远方

2021年03月06日08:22  来源:成都日报
 
原标题:绿色生态在公园城市里尽享诗与远方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不仅带来成都颜值的爆表,也让这座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成为许多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成都日报记者 张青青 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全国上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以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使“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集结起了最大程度的同频共振。

  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将在“十四五”时期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十四五”时期,要如何推动绿色发展实现新突破,让绿色发展更有力,自然成为代表委员重点思考与建言的话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创造更多普惠生态产品,这既是现代化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营城聚人之根、美好生活之本。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踏上“十四五”新征程的成都,已亮出决心:将努力建设以绿色为新优势的可持续发展先行区,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式加快形成,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的路径更加多元,城市生态、人文、经济、生活、社会价值持续提升,绿色生态成为城市最优质的资产和最鲜明的底色,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形态基本形成。

  夯实公园城市生态本底

  高质量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

  “美丽雪山好治愈。”“推窗见绿还见山,诗和远方突然都不远了。”“在千里之外,我被成都美到了”……如今,“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无疑是最能代表成都的一句话。

  被雪山环绕的成都,一直拥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壮丽景色。多年来,雪山每每“现身”,都会引发一场网络狂欢。从海拔1600米的青城山,到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当它们与大都市的人儿“打照面”时,一曲由巍峨雪峰与繁华城市共同演奏的千年回响,便萦绕于你我心间。

  在成都人的阳台上,看见雪山,已成为享受美好生活的视野习惯。对于一群热衷在城市拍摄雪山的摄影爱好者而言,这种幸福感与获得感,更是无与伦比。

  在去年9月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颁奖礼上,“在成都遥望雪山”群体,获得最佳户外团队奖。正是他们,将成都日常生活与壮美自然结合起来,开创了一个在大都市观赏雪山的新体验。记录显示,2017年,他们有50次观山记录;2018年,56次;2019年,65次;2020年,这一数字是70次。“这是成都生态环境质量向好的最佳佐证。”“追峰人”丘寒感叹道。

  数据的“发言”更加有说服力。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0天,空气优良天数率达76.5%、提高9.4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降28.1%;优良水体率达95.4%、提高27.9个百分点……

  这背后,显示出成都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与恒心。

  近年来,成都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动担当公园城市“首提地”政治责任,推动“青山绿道蓝网”建设,大力实施“三治一增”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水污染防治“626”工程、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以及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高质量完成了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使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园城市生态本底进一步夯实,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城市绿态逐步显现。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不仅带来成都颜值的爆表,也让这座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成为许多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探索生态价值转换

  营造更多可进入可参与的生态场景

  “成都的生生不息,永远吸引着我。”刘琪是一名用画笔记录城市变化的画家。这些年,城市的生态脉络在她的速写本里有了越来越丰富的色彩。她现在最喜欢的,就是到绿道边,寻一处宁静,将绿意诗行凝练成线条,把内心对自然的喜爱具化为绚烂,以有别于写实摄影的形式,表达出对这座城市最深情的爱恋。

  在锦江绿道上,就有她特别喜欢的小书屋“锦书来”。它伫立在潺潺锦江畔,于绿树葱茏间,为美丽的绿道添上了一分书香气息。“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以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将原本较为闭塞且参与性低的亭廊进行提升改造,打造了‘锦书来’公共阅读空间,不仅开启了‘绿道+’新模式,更进一步满足了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成都锦江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事实上,这样被注入新内涵的绿色空间,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民家门口。

  在“梵高名画”中游泳、在王者荣耀创意跑道上跑步,踏上钢琴步道“踩”出优美旋律,钻进大熊猫的身体玩滑梯……江滩公园通过强化创意植入,采取功能复合、场景营造、产业融合的“公园+”模式,重新解构传统公园,让各个年龄段人群都能在园内寻找到让身心放松下来的休憩场景。

  另一边的锦城公园,没有围墙没有门票,随时向市民和游客发出邀请。三年来,锦城公园里的锦城湖、桂溪生态公园、中和湿地、江家艺苑等多个特色主题园区相继开放,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态湖泊、休闲绿地,也带来了世界顶级展览、亲子马术、皮划艇、低空滑翔等新消费场景。

  据成都天府绿道文旅集团副总经理陈骋介绍,“当前,锦城公园已累计对接商业类商家312家,农业类商家187家,赛事活动类商家32家,落地了达根斯马术、浪速赛艇俱乐部、江家艺苑滑翔伞等28个特色项目,引进百胜集团公园概念店等国内首店3家,投用商业面积24万平方米,全力挖掘‘绿道商机’。同时,还在公园中组织开展了路亚挑战赛、SUP桨板赛以及青岛啤酒节等各类主题活动300余场,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

  随着生态价值的深入挖掘,星罗棋布、类型多样、全民共享的绿色场景正在成都加速呈现。

  实施生态惠民示范工程

  努力实现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

  生态环境是决定人们美好生活的关键指标之一。对于这一点,大邑县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包蕾体会颇深——原来的泥巴路“变身”林荫绿道,原来单一的农村稻田精心打造成农业观光胜地,这让她在20多分钟“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上,既有了步行锻炼的机会,又多了一分欣赏风景的心旷神怡。

  不久前,成都明确,将在“十四五”时期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生态惠民示范工程就名列其中。该工程推进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到“十四五”末期,成都将努力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景更美,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并稳定提升,山水呼应、城园相融的城市轮廓逐步显现,绿道蓝网、天朗气清的城市形态基本形成,让市民在大都市就能望见雪山、漫步绿道、亲近自然。

  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路线图已经清晰。从具体实施阶段看,2021年,全市将以降碳为总抓手,坚持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土,使细颗粒物浓度不高于3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率达到78%;三大流域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0%以上;中心城区、县级、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优良比例分别达到100%、100%、9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4%和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0%的目标任务不反弹。

  “我们把持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作为全系统推进生态惠民示范工程的‘一号工程’。”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谈道,下一步,将会同市级有关部门不断把大气治理重心从末端治理过渡到源头治理上,以结构调整为导向,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科技治气,推动大气污染防治走向深入。

  市公园城市局也做好准备,将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天府绿道超过10000公里,打造公园小区1000个,每年营造公园城市示范场景1000个。通过实施“五绿润城”行动、“四度惠民”行动、“强基示范”行动,增强城市宜居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身在公园,春暖花开。一幅清泓环绕、蓝绿交融的灵秀画卷,正在成都徐徐展开……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

  推动“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 让雪山与蓝天同框

  “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污染防治攻坚战会怎么打?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新愿景下,将如何推动绿色发展更加有力?全国人大代表、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四川将牵住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统筹推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达峰行动,推动“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与应对气候变化“双赢”,让雪山与蓝天同框。

  “在千万级人口大城市遥望雪山,是成都一道独特的风景。见雪要有雪,气候友好是关键。”2020年,成都因为“看得见雪山”频频上热搜,王波的话题也由此展开。对于碳达峰和碳中和问题,他首先分享了一组数据:2019年,四川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到3亿吨,居全国第15位;人均碳排放为3.3吨,是全国人均排放最低的两个省份之一;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为0.7吨/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

  “四川的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发展较快,电气化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林草碳汇禀赋条件优越。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更加突出,未来碳排放增量空间大,并且还面临着长期积累的重化工产业‘高碳锁定’问题。”对于未来如何实现降碳目标,王波透露,“十四五”期间,四川将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将碳排放、气候绩效等因素纳入战略规划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把好低碳准入关,限制化石能源密集型产业过度扩张,将“十四五”煤炭、火电占比降到10%;大力发展和消纳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构建氢能产业生态圈,打造天府氢走廊、成渝氢走廊。在时间表、路线图上,推动煤炭、钢铁、水泥行业“十四五”率先达峰,支持成都都市圈、攀枝花市等地区先行达峰。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四川担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由此,“治水”也成为未来五年四川重点发力的方向。“十四五”期间,四川治水将会有哪些新打法?王波介绍,四川将充分运用系统观念,统筹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综合考虑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症结、对策、措施,增强治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强化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大保护,借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川渝携手做好81条跨界河流的水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滇黔开展赤水河生态保护和修复行动,推进生态廊道建设;以打造幸福黄河四川样板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探索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解决厕所和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等问题。黄河流域地区将先行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试点,积极推动流域生态价值评估,打造一批百姓记忆中的美丽河湖。

  进一步推动空气质量改善也是四川在“十四五”时期又一重点任务。对此,王波明确,四川要推动蓝天保卫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争取21个市州全部达标,推动已达标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现在的35毫克/立方米向25毫克/立方米迈进。“虽然国家尚未下达目标任务,但可以肯定的是,空气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

  (成都日报首席记者 钟文 记者 缪梦羽)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