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月4日是第22个世界癌症日,主题是“关爱患者、共同抗癌”。当天,四川省抗癌协会、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四川省肿瘤医院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普活动,共同呼吁全社会重视癌症的预防,帮助群众关注健康、远离癌症。
A
四川每年新发约23万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上升
“家里炒菜的油烟太大会得肺癌吗?”“爱吃火锅会不会得胃癌?”近日,在以防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中,我省多个医疗机构的权威专家进行了癌症相关知识科普。同时,四川省肿瘤医院的各科室专家,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从《春节防癌,“胃”你着想,“胃”你而来》《健康“肠”在,“肠”治久安》等几个方面,向线上线下参与者进行了一系列癌症防治的科普讲座。
“癌症是全球主要的疾病死亡原因,其高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是威胁人类最大的疾病,加大对癌症的防控,对普通人群的癌症科普非常重要。”四川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郎锦义说。
据调查,我国每年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元,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我省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23万例,死亡人数高达14.58万人,癌症已经成为四川居民第二大死因。从201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省恶性肿瘤发病率依次为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无论男性和女性,肺癌都长期位居首位。从患病年龄上看,40岁以下的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40-70岁人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快速上升趋势。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癌症防治专项行动,明确了时间表和任务图。去年11月我省也正式启动“健康四川”癌症防治专项行动。
B
不必过度紧张谈癌色变但身体有这些信号需警惕
“我自认为身体很好啊。”家住成都青羊区的周启智说什么都没想到,在去年单位组织的体检中,被查出身患食管癌。
但在专家看来,这和他长期大量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二手烟暴露、不合理的膳食习惯、运动量减少等均与癌症的发生有关。”郎锦义说。另外,癌症的致病因素还有很多,包括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生物遗传因素等。细菌与病毒感染也与部分癌种的发生密切相关。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持续感染可引发宫颈癌,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等。“但就个人而言,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是预防癌症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为加强人们对癌症的认识,相关专家还专门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列举了癌症危险信号:包括身体浅表部位出现异常肿块;体表黑痣和疣等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迅速增大;身体出现异常感觉,哽咽感、疼痛等,皮肤或黏膜经久不愈的溃疡;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进行性体重减轻等。
“但大家也不必过度紧张,谈癌色变。”郎锦义介绍,癌症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可预防,不具备传染性,且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得到根治的。同时,我国癌症5年生存率已上升到40.5%,近10年内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除了医务人员的努力外,广大群众自身也需要对癌症有充分的认识,早发现早干预。
C
仅半数人了解正确防癌知识加大对普通人群科普很重要
在此之前,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在全省21个市州开展了普通人群肿瘤防治核心知识问卷调查,共有3万多人参与了本次问卷调查。
调查中,24.64%的人认为癌症不可预防,有29.62%的人认为癌症具有传染性。在整个调查人群中,仅50.72%的人具备完全正确的癌症预防和治疗认知。另外,仅11.06%的人对我国高发癌症有较为准确的掌握。
“有那么多不抽烟的咋还是得了肺癌呢?”四川省人民医院一位肿瘤医生告诉记者,这是在他的门诊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谈癌色变,也有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多年不愿进行体检,他告诉记者,其实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癌症现在已经被列为慢性疾病,同时,世界卫生组织把癌症列为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还有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戒烟限酒、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心情舒畅、保证睡眠等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通过保持个人卫生和健康生活方式、接种疫苗(如肝炎病毒疫苗、人乳头状病毒疫苗)可以避免感染相关的细菌和病毒,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此外,防癌体检是在癌症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常见癌症进行的身体检查,其目的是让群众知晓自身患癌风险,发现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进行早期干预。
“我们希望通过癌症的三级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的病因预防,通过控烟限酒多运动等行动把我们的癌症发病率也降下来,通过早诊早治和规范治疗,把癌症的死亡率也给降下来。”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教授说。
此外,正规医院的规范化治疗是治愈癌症的基本保障。“希望癌症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规范化治疗,不要轻信偏方或虚假广告,以免贻误治疗时机。”林桐榆表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石小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