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拉动致富 破解“插花”难题

四川遂宁产业扶贫见闻③|三产融合:多了致富路子 鼓了乡亲腰包

王波

2021年02月09日12:21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射洪市瞿河镇中皇彩菊盛开。遂宁市扶贫开发局供图

“我和我们一群姐妹一大早就从绵阳赶了过来,30多年前,我们就在3536厂工作,这里有我们最美好的回忆。”旅游节当天,家住绵阳的余美玉女士一早就来到射洪市中皇村,村里的变化让她惊叹,她通过微信、抖音,把眼前的美景传递到自己的朋友圈。

射洪市瞿河镇中皇村,山高沟深,长期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十分贫困。近年来,该村利用三线建设时期3536军工厂旧址,不仅成功复苏了消失近30年的老工厂,更盘活了旅游资源,成功吸引一大批来自成都、绵阳、重庆等地的游客。

此外,中皇村还在2018年底成功引进四川彩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到村发展香菊产业园项目。企业先后投入资金500余万元促进产业落地。一期流转土地500余亩,栽植香菊、金丝皇菊500亩,兴建扶贫车间一个、冻库一个,产业链条初具雏形。

在此基础上之上,村企还着力构建完整的利益联结模式,产业发展之初,村两委和企业之间就针对香菊产业开展“产联式”合作试点工作。通过开展“产联式”合作试点,已带动全村75户贫困户实现增收,提供稳定就业岗位40余个,农户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实现户均增收2000余元,最高者超过万元。村集体通过资本联投实现效益联赢,村集体经济增收4.75万元。

“通过劳动力入股,我去年转包了七八亩地,收入1万多块钱,今年还要继续包下去。”在中皇村香菊产业基地,贫困户罗敬树兴奋地介绍。

与之同时,当地积极探索农旅结合新路子,2019年以来,中皇村已连续两年举办彩菊文化旅游节,开办了3536三线建设老照片展暨菊文化展、香樟园坝坝宴、菊谷采摘体验等活动,人气满满。每年10月到11月,菊花采摘体验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约15万人次来此休闲观光。一些贫困户以此为平台,积极参与安保巡逻工作、发展“地摊经济”,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公司还和村里一道,将菊花产业打造为特色扶贫产业,通过“产业扶贫+观光旅游”的模式,延伸乡村休闲旅游链条,使其成为撬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杠杆。

产业的振兴不仅为乡亲们脱了贫,还带来了致富的希望。有规模、有效应、有人气的文化活动,大量的游客争相到村,让这个曾经的小山沟也变成了网红打卡地。中皇村以“特色菊花+三线文化”为依托的文旅产业,贫困户收入持续增加,村集体经济逐年增强,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今日的“聚宝盆”。

图为斗笠村艺术馆一角。人民网 王波摄

“贫瘠的土地泥墙,乡亲们望穿双眼,这里虽没养育我,心里却想把你改变。为了这个郑重地承诺,从此我们不惧风险……奔康重任抗在肩,家里老小丢一边,为了你不愁吃和穿,决战决胜拼命干……我们是驻村队员,任务就是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在斗笠村村口,驻村工作队员周义双的歌声响彻山坳。这首名为《我们是驻村工作队员》的歌曲,正是根据斗笠村等乡村文化扶贫事迹改编的微电影《我们和梦的距离》的主题曲。

初见老周,笔者的印象是精明、干练,高瘦的身材、黝黑的皮肤,炯炯有神的双眼,闪耀着睿智和精明的光芒。从2014年开始,老周一直任斗笠村驻村工作队员。并在六年多的时间里创造多个全县之最——驻村时间最长、驻村职务最高(国企正职待遇)、驻村年龄最大等。

斗笠村地处川中盆地丘陵地带,位于遂宁市大英县玉峰镇西南,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全村284户887人中,就有贫困户85户215人,几乎占到全村人口的1/3。其中,又有特困户35户98人,残疾户28户,长期患病家庭8户。外出务工人员达463人,大多是青壮年,占到全村总人口的一半还多。在2014年以前,村中尚无集体经济收入,产业以水稻、玉米、油菜等种植为主,人均纯收入最高时仅达2685元。当时的斗笠村,是大英县的“贫困典型村”。

2014年,老周初到斗笠村就“倒吸了一口凉气”。他回忆,当时斗笠村真的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穷”到连村委会都没有片瓦,“白”到集体经济长期为零。

由于七十年代兴建四五水库,斗笠村现有人均耕地仅有不到五分。出路在哪里?不懂农业工作的他开始在如何发展农村产业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带领村委一班人先后观摩学习了三七、核桃、水果、龙虾、生态鸭等种养技术,为现今形成的以637亩脆红李套种蔬菜为核心,以50亩生态养蛙和50亩百香果观光为双翼的产业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截止到目前,斗笠村村民通过劳务和土地入股已经从合作社获得超过100万元的收入,全村人均增收达到800元。

目前,水果、蔬菜种植已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为村民及村集体带来了稳定收益。“村民的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更要上去。”老周说,这样,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才更能有机契合。因此,老周又根据产业特色,进一步探索发展采摘节、观光节、李花节等乡村旅游项目,把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增加产业附加值。

在确保村民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同时,老周又开始着手于斗笠村的文化建设,很多关于感恩奋进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以及宣讲扶贫政策的文化墙和宣传牌在斗笠村扎根。生动的文字和彩画,提振了乡村精神文明风貌,也美化了村容村貌,浓厚了乡村文化。

“我们在村口立了村碑,建立了乡村艺术馆,里面挂着艺术家到斗笠村采风留下的字画,供村民们观赏、学习,接受艺术的洗礼。”老周说,村上投资2万元,租用长期在外地务工的村民闲置房屋,添制了必要的设备,成立了大英县斗笠村乡村艺术馆。“艺术馆引来了艺术家们到斗笠村送艺术、送文化,现在一些村民有时也在艺术馆里写写画画,大大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斗笠村还修建了40平方米的文化室,文化室现有藏书2000册。村里还增添了背投大电视、锣鼓、二胡、笛子、太婆龙等文化设施,并成立了10人的舞蹈队,舞蹈队除教本村群众跳舞外,还参加村内外的节庆活动。

“我们还对村内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说起斗笠村的文化,老周如同细数家珍,目前,斗笠村已发掘出东汉墓崖四处、宋代盐井四口,乾隆赐名斗笠的传说、咸丰皇帝圣封的八品诰命墓碑,以及抗击外侵的母亲寨遗址、现代旷氏家族割肝救母的至孝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曾家大院、清代名医雅号“但求不疼”的故事,而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丰富了村文化内容,为正在筹建的村史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文化底蕴,老周又引进了一家具有文化内涵的农家乐“笠影农庄”,目前,艺术馆和农家乐已经成为大英新的网红打卡地。

与其他很多乡村不同的是,在斗笠村村口,有一座3.8米高的村碑:一双刚毅有力的巨手,托起一顶圆滚滚的斗笠,寓意为“托起斗笠,展翅高飞”。老周说,村碑上“斗笠村”三个金光灿灿的大字,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协副主席何开鑫题写,碑身由中国非遗徐氏泥彩塑传人徐兴国制作。村碑的创意,依然来自老周。

一项项文化建设,丰富了乡村内涵,也改变了斗笠村的人和物。如今,斗笠村村民在文化建设的引领下,村容村貌换新颜,已然从单纯的脱贫之路迈进了乡村振兴之轨。 

(责编:高红霞、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