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咋实施 委员们贡献“金点子”

2021年02月04日09:03  来源:成都日报
 
原标题:“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咋实施 委员们贡献“金点子”

  2月3日下午,在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举行的联组讨论会上,市级各民主党派主委、工商联主席、无党派人士代表围绕“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建言献策。

  如何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落到实处,更好实施,是今年联组讨论会的聚焦点。

  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将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相结合、实施全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学习借鉴先行城市经验……在联组讨论会上,委员们踊跃发言,分享自己在实地调研和仔细分析后得出的“金点子”。大家纷纷表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顺应城市发展规律,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向往,将积极推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共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1 生态惠民示范工程

  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新能源产业

  在民革成都市委会主委里赞看来,生态惠民示范工程,体现了成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但成都还存在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中统筹协调不足,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不强、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不充分等问题。”

  里赞建议,成都应构建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多元共管的联动协作机制,以及地区生产总值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双评价机制,并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水务、大气、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管理等纳入综合一体化管理平台,促进智慧成都建设。

  促进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里赞认为,成都需要加快构建全域公园体系,深度植入创新引领的机会场景、交互耦合的生产场景、多元体验的生活场景和诗意栖居的生态场景,同时引导资源向医药健康、文化旅游等具有公园城市理念的主导产业聚集,同时大力推进“绿道蓝网工程”建设和“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高效利用,里赞指出,成都应进一步加大有机垃圾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加氢站、氢燃料公交车的规划建设与示范试点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新能源产业相关基建和发展。

  2 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营建工程

  根据人口数和年龄比例设置全龄服务设施和机构

  “‘全龄友好包容’这一全新理念,是对‘城市对人友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思想的再提升。”民盟成都市委会主委刘旭光指出,全龄友好包容的难点在于分割封闭,建设全龄友好包容社会,将是长期的工作。

  刘旭光建议,成都应当统筹融合,建立科学的工作体系,形成完备的城市全龄生活圈,实现全龄化的城市设施、管理、政策、文化友好体系。

  “具体而言,成都要统筹规划,从空间布局、载体配置、功能建构上,使分龄设施合理衔接叠加,兼容共享;形成全龄化的管理友好,在不同半径区域根据人口数量和年龄比例规划设置全龄服务设施和机构;搭建全龄参与的社区自治体系,带动社区老年、青年、儿童参与社区治理;支持新建开发项目建设全龄化社区;以代际关爱共享文化推动建立全龄化的志愿者服务体系,让分龄人群参与各自适宜的志愿服务和被服务,实现更普遍的代际关爱和代际之间人力资源共享。”他说。

  3 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

  鼓励对老旧小区闲置低效空间重新开发利用

  截至2020年底,成都共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4632个,涉及建筑面积3270余万平方米,但老旧小区产权主体复杂、社会资本占比不高等状况,成为未来工作推进的难点。

  对此,民建成都市委会主委仰协建议,成都应完善相关政策,强化组织管理,同时激励多方参与。“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可由政府出资设立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产业基金,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探索授权企业税收减免、容积率奖励等政策;协助对接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对老旧小区闲置低效空间进行重新开发利用,不断提高企业持续运营能力。”

  仰协指出,坚持有机更新,成都要着力保留城市记忆,将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相结合,顺应老旧小区和街区的自身文化特色进行有机调整,同时以TOD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老旧小区,全面构建慢行交通系统和片区公交循环系统。

  4 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

  加快对营商环境建设立法 出台政策保护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市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办事更便捷、惠企更及时、服务更优质、沟通更顺畅是企业家们的普遍共识。”民进成都市委会主委杨建德建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成都应创新建立“以公平为导向”的考评机制,构建最优的企业发展生态。

  杨建德说,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建议成都借鉴上海等城市做法,加快对营商环境建设进行立法,同时建立对区(市)县政府和市级职能部门涉企承诺和优惠政策履行情况的考核机制。

  “在互联网时代,人才在哪里,公司将开在哪里。聚集人才必将是当代聚集高端企业的根本。”杨建德提出,成都应成立专门机构,密切跟踪、研究发达地区的产业政策创新,及时出台政策,切实保护、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建立专门针对新兴产业发展部门产业发展政策创新行为容错机制,为职能部门松绑、为创新开路。

  5 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

  用公立“龙头”学校带动片区教育整体优质发展

  “‘十三五’以来,成都新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3338处,三甲医疗机构数量排名全国第三,实现了整体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与目前的制度安排相适应。”农工党成都市委会主委甘华田表示,在成绩的背后,成都也存在着高品质公共服务产品缺乏、基本公共服务产品覆盖不全、城区间和城乡间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甘华田指出,创新机制增加公共服务品供给,要遵从市场化规律,将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作为公共服务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商业化逻辑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绘制公共服务“需求地图”,实现足量供给,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发挥市场作用,加快培育本土优质社会组织,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渠道的多样化。

  他建议,用公立“龙头”学校带动片区教育整体优质发展,打造“双高计划”市属高职院校,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门诊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专家服务欠发达区域的长效机制;打造医疗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协调和配置;完善全民健身设施配套,激发群众体育消费需求,推动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健康、体育+科技、体育+培训等消费业态融合发展。

  6 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

  以产业结构现代化促进居民收入提升

  2020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达1.77万亿元,总量排全国城市第7,人均GDP突破10万元大关,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但和苏州等城市比较,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还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市价值链核心环节未实现本土化,创新创业顶尖人才队伍需进一步充实,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存在制度瓶颈,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偏高。”致公党成都市委会主委罗霞说。

  罗霞建议,成都要将产业结构向产业链高端化和价值链核心环节延伸,构建产业竞争比较优势,以产业结构现代化促进居民收入提升;形成“链(圈)长+产业生态圈牵头部门+重点功能区管委会”的协同推进机制,加快建设具有全球显示度的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推动产业链升级。

  此外,她建议成都实施产业结构现代化保障工程,为产业链向高端化和价值链核心环节延伸提供人力资源等支撑,进而提高居民收入;开展财产性与经营性收入开源行动,优化二次分配模式,提高各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完善居民收入监测平台建设,依托大数据有针对性地对部分群体展开收入提升工作。

  7 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

  改进公共交通接驳方案 提高换乘便捷度

  作为管理人口已超2100万、2030年人口规模将超30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目前平均通勤耗时39分钟。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会主委徐玖平认为,成都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协同需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引导需加强,轨道交通服务质量需改进。

  徐玖平建议,成都要明确“以轨道交通为主干、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为补充”的定位,建立公共交通效率最大化的协同运营体系;强化城市智慧交通建设,提高协同运行的精准度;提高城市交通快速感知、智能分析、精准处置能力,持续推动交叉口、交通灯联动和信号配时优化。

  为提升“轨道交通出行的乘车体验”,他认为,成都可探索实施“出行即服务”,提高智慧交通的应用度,改进公共交通接驳方案,提高换乘接驳的便捷度,并优化轨道交通乘车环境,提高乘客出行的舒适度,从而持续提升城市通勤效率。

  8 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

  鼓励青年向“两区一城”、近郊区和产业功能区流动

  就如何改善青年创新创业环境、优化青年就业兴业环境,台盟成都市支部主委潘裕萍指出,成都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凝聚人才氛围,畅通青年职业技能提升通道,并围绕制约人才发展的焦点问题、关键环节,积极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

  潘裕萍指出,成都应深入实施全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方协同的职教体系;发挥“蓉漂”人才发展学院、成都工匠学院技能培训的支撑作用,为成都的产业功能区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的、适用的技术工人和技师。

  此外,成都要针对大学生、青年技能人才实施差异化的落户政策,积极鼓励青年向“两区一城”、近郊区和产业功能区流动;建立成都市技能人才服务工作站,强化人才服务,简化办事流程,解决好人才的住房、配偶就业、子女教育、职称申报等系列问题。

  潘裕萍进一步建议,成都要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的评价体系”研究,全面综合考量城市户口、住房、教育、就业、健康、文化等影响青年发展的各类因素,引入云计算、大数据挖掘技术和分析方法,探索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好掌握青年发展状况。

  9 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

  加大长距离高频次乘车票价优惠力度

  关于如何持续提升生活成本竞争力,市工商联主席梁伟认为,成都要从稳定住房价格、降低教育成本、降低医疗成本、稳定“菜篮子”价格、降低交通出行成本等方面着手。

  稳定住房价格,应按“稳地价、控房价、保增量、调存量”的原则执行;降低教育成本,则要加大公立幼儿园建设力度和公办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优质教学资源向各区(市)县覆盖;此外,不断提高一、二级医疗机构诊治水平,并鼓励支持保险公司推广个人税优健康险,将“惠蓉保”打造成以社会公益性为主、商业盈利性为辅的普惠式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减轻大病负担。

  稳定“菜篮子”价格,需要强化“菜篮子工程”和强化生猪供应,并推动便民“平价菜市”建设,将益民菜市建成“平价菜市”品牌,广泛覆盖各区(市)县;降低交通出行成本,则需要加大长距离高频次乘车票价优惠力度,并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市域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和铁路公交化进程,尽快完成至东部新区、五环路等快速路网建设。

  在梁伟看来,降低时尚消费成本,是成都引领时尚消费潮流,塑造活力之城、魅力之城的必然要求,应申报设立成都国际免税时尚城,让欧美日韩最新时尚产品能在成都同步上市,让年轻人能在第一时间享受到全球时尚产品。

  10 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

  建立智慧城市全面规划和技术路线图

  针对成都打造智慧韧性安全城市,无党派人士代表梁刚建议建立成都的智慧城市全面规划和技术路线图,设立首席信息官职位并建立相应的工作体系;在天府市民云等现有体系的基础上升级设立成都数据集团;推动智慧安全城市数据相关的立法和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同时借鉴纽约、东京、新加坡、上海和深圳等先行城市的经验。

  “如在总体智慧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借鉴纽约的具体做法,做好建筑物防火的预测模型,减少火灾的发生,并用智能管理的方法来加强危险品仓库的管理,减少这类灾害的发生;可以借鉴新加坡的一些先进经验,加强包括城市老人应急救助系统在内的应急医疗系统,让城市更有温度。我们还可以借鉴上海和深圳的经验,大力投资我们的基础安全系统设施,让成都的城市安全以及应对灾害的能力更上一个台阶。”梁刚说。(成都日报记者 白洋 王琳黎)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