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川陕革命老区“十四五”振兴发展

  ——专访四川省政协常委、民盟省委常委、省统筹城乡研究会会长 罗友平

2021年02月02日10:12  来源:四川在线
 
原标题:加快推进川陕革命老区“十四五”振兴发展 ——专访四川省政协常委、民盟省委常委、省统筹城乡研究会会长 罗友平

  四川广元、巴中、达州、南充、绵阳5市全域共37个县(市、区),陕西30个县,重庆1个县共68个县属于川陕革命老区。自2016年国务院批复《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相关《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近5年来,川陕老区创新发展路径、苦干实干,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绿色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Q:近日,国家发改委委托的课题“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进展评估”开题座谈会在省政协举行,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A:2016年,国务院批复发改委《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17年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实施方案》。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向四川省统筹城乡研究会批复“新时代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课题,要求首先开展《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进展评估研究》,由民盟四川省委指导协作,四川、重庆、陕西发展和改革委支持。主要目的:总结《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实施进展的成效、路径和经验,形成评估意见;结合国家十四五重大战略,对“十四五”川陕老区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主要任务、支持政策及保障措施等提出建议。

  Q:在评估中,您认为川陕老区规划实施取得哪些主要成就?

  A:四川是川陕革命老区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巴中、广元、达州、南充、绵阳5市37个县(市、区),幅员面积7.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84.7万人。5年来,川陕老区聚焦基础设施、特色产业、脱贫攻坚、公共服务、改革开放、城乡建设和生态环保等重大任务,建立健全推进机制,强化规划引领和项目投资,老区振兴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推进机制不断健全。强化工作统筹,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实施方案》,5市分别制定方案。

  二是发展基础持续改善。兰渝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西成客专建成投运并与成绵乐客专接轨通车,巴广渝、南大梁、达万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恩阳机场通航,广元港建成开港,嘉陵江时隔30年再次全线通航。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稳步提升,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建设,重点区域和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是现代产业加快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较好,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建设。

  四是脱贫攻坚成效明显。东西部扶贫协作不断深化,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35.1万人,退出贫困村4076个,28个县(区)摘帽完成验收。

  Q:请谈谈您对“十四五”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建议。

  A:加快川陕革命老区“十四五”振兴发展,要深入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破解老区发展难题,增强老区发展动力,塑造老区发展新优势。为此建议:

  第一,建立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部省联席会议制度”

  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四川省十四五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老区振兴发展重点项目库,梳理储备重点项目,推动财政、金融、央企支持老区项目资源开发共享;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争取国家发改委等部委,与四川、重庆、陕西三省市联合建立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部省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重大项目、改革试验区等重大平台,推动老区协调协同发展。如,争取国家支持设立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发行专项债券等,成势见效。

  第二,共建“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区”

  与陕西、重庆共同推动“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区”。支持川陕革命老区建设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支持巴中、广安、南充、达州、绵阳开展“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巴中创建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建设城(口)宣(汉)万(源)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区域合作、创新资源开发体制机制等方面充分授权,先行先试,增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内生动力。

  第三,共建“秦巴山生态文明先行先试区”

  加强秦巴山区和嘉陵江流域保护与开发,与陕西、重庆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全国特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清洁能源综合发展示范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示范基地。推动秦巴生态功能区建设,支持生态产业发展,支持重点生态县建设。推动嘉陵江流域县域经济协同发展。加快打造“成渝西”生态后花园,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第四,构建绿色为底的现代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开发生态产品,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休闲康养、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是发展绿色农业。大力发展川猪、川药、川果等优势特色农业,做大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加工园区和种养基地,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中药材产业园区,促进农民多元化增收。

  二是推动丝绸纺织、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支持巴中建设国家级先进碳材料基地,推动将巴中石墨烯材料产业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产业布局。支持广元、巴中、达州等开发天然气项目。支持南充丝绸产业国际化等。

  三是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其一,建设四川省川陕老区红色旅游环线。建设巴中—达州—南充—绵阳—广元—巴中红色旅游环线;在5市分别建设红色文化公园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红军精神教育基地为载体,加强红色文化保护和革命精神传承,建设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建设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其二,共建巴蜀—秦巴文化走廊建设。以成都—绵阳—广元—汉中,成都—南充—巴中—达州—安康为轴的巴蜀—秦巴文化走廊。与陕西联合开展大蜀道申遗,推动大蜀道经济带发展,依托G5京昆高速、西成高铁, 在绵阳、广元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商贸物流等特色产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带。其三,以剑门关、阆中古城、光雾山5A景区为重点,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第五,共建区域协调开放新格局

  建设广(元)巴(中)达(州)万(州)经济带、南(充)达(州)万(州)经济带、嘉陵江流域经济带三条经济带。

  一是建设以广巴达万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依托的广元—巴中—达州—万州经济带。

  二是以成南达万高速和铁路为依托,建设南充—达州—万州经济带。与万达开统筹示范区协同发展,促进川东北渝东北融合发展。

  三是建设以嘉陵江航道、兰渝高铁等项目建设为重点,推进广元—南充建设嘉陵江流域转型发展示范区,加快阆(中)苍(溪)南(部)深化协同发展,打造以生态农业、亲水旅游、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特色产业经济带。

  四是构建“空铁公水”多维度、立体式交通网络,打造四川东向北向开放走廊。东向,加快推进成达万、广巴达等铁路建设,实施嘉陵江综合枢纽工程及涪江等高等级航道建设。北向,加快建设成都经三台至巴中高铁、汉巴南铁路、广安经巴中至镇巴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北向出川出境大通道。

(责编:罗昱、章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