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游社区景观菜园。龙泉驿区委社治委供图 |
“这绝对是农民市民化转型过程中,一个可圈可点的实践案例。”成都市新津区某街道社治办负责人说。
“我们没有想太多,只是比较懂得农民而已。”近日,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街道上游社区党委书记蒋永根,坐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观景台”的休闲椅上,望着眼前大片翠绿别致的西江田园景观菜园,有些羞涩地回应到。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差别在逐渐缩小,农民正逐渐向“市民”转变,部分农民的居住场所、工作方式、收入来源已经“市民化”。
如何引导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获得从物质满足到精神层面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摆在上游社区两委亟待探索实践的一道新课题。
“既然我们是客家农民的子孙,那么就在‘田’字上做文章。”在2018年初召开的西河街道上游社区党委会议上,蒋永根谈到, “居民虽然离开了土地,但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情感依赖。现在,我们党群中心门前有大约100亩长期闲置的荒地,我想交给居民去认领栽种:一来顺应他们对土地的感情心理,使精神生活有一定的充实和寄托;二来也便于更好地引导居民加快适应和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大趋势。”
当时,“100亩闲置荒地寻主人”的信息一经发布,就被30余名居民认领一空,并在上游社区两委的引导下,很快步入了田园景观蔬菜种植的正轨。
“新市民这两年,多年顽疾没了!”
“说真的,当时没了地,拿了大笔不用靠汗水挣的拆迁款,在家闲得发慌,就拿拆迁款去赌。后来社区给我专门留了2亩地种植蔬菜。新市民这两年,我觉得生活很充实,多年的顽疾也没有了!” 居民李先生深有感触地说。
除了改掉了赌博的不良习惯,李先生还常常把自己种植的蔬菜采摘下来赠送给周边的邻居,并且主动担当了小区养鸡、乱扔杂物等不良现象的院落秩序维护员。
年仅40岁的小张,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而赋闲在家。小张说:“当时实在是太无聊了,不爱打牌,精神又空虚,常常找老公发无名火。听说社区菜园找认领,就只想找个事情做,却没想到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这些菜除了自己吃一部分,经常分享给邻居们,被大家称为‘小区好人’,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唐大姐也通过认领的一亩三分地在精神上找到了“感觉”,还不断刷新出更多的“存在感”。“我现在是小区舞蹈队队长,原先的牌友一个个被我‘变’成了舞伴,队员人数逐渐增多,聚众打牌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大家除了每天排练舞蹈,还经常被邀请到其它社区参加文艺演出。如今的生活才叫安逸得很。”
一片长期闲置的荒地转化为景观田园,不仅极大满足了居民的内心情结,还推动了农民新城市化生活方式的悄然转变。
“以小见大”或成“善治”方向
在上游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景观菜园,除了三三两两的“农民”在田间地头挑水、施肥、除草之外,还能见到三五成群的人们或带着孩子在地头玩耍,或与翠绿的自然景观拍照留影,或独自田埂漫步观赏。
成都市金牛区某街道一位负责人表示,撤村建居,不是简单地让农民住进高楼,富裕一阵子,更重要的是针对农民市民化出现的阵痛,善于组织力量,找准切入点积极引导和有效提升。
上游社区党委副书记曾军介绍,当时对于这片闲置荒地的使用,经过了大量的调研、分析和论证后,才确定居民统一种植低矮状蔬菜,品种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确定。这样既保持整体美观度又有实用性。经过两年多潜移默化的引导,如今这片有数十个品种的景观菜园,还真是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兴趣度和积极性。
无独有偶,年过花甲热衷书画的居民陶声名,最近正在计划组建一支社区书法绘画艺术队。他也是上游社区景观菜园认领的直接受益者之一。如今,通过景观菜园,越来越多的农民很快找到了“新市民”的感觉。
蒋永根表示,“景观菜园社区当初只是简单铺了便道和安置了一个凉亭,其它全都是居民发挥自己的智慧共同营造起来的,如今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休闲网红打卡地。农民市民化大有学问,重要的是找准切入点,我们只是以小见大,作为善于创新突破社区发展治理的一种尝试。”
农民市民化,城市精神不可或缺。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也是大力培育城市精神和用城市精神引领居民幸福感获得的重要过程。而土地,成为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街道上游社区“链接”农民情感,帮助他们成功转化为新市民的有效策略。
成都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成都市龙泉驿区社区规划师吴银涛认为,“基层社区治理应该注重培育农民这一群体的城市精神,使其真正融入城市发展,跟上时代步伐,畅享前所未有的幸福时光。”(陈默)